目前,我國全社會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抱有很高的期待,對互聯網創業更是持有支持態度。但是,盡管政府工商部門也應該支持創業,但互聯網企業并不是“法外之地”,市場要發展,但企業仍然必須履行基本的法律程序,工商部門的市場監管更不能放松,消費者的利益必須切實維護。
打開手機點餐APP,輕輕一點,就可以看到附近百余家店鋪它們推出的琳瑯滿目的菜品。新生的“互聯網+餐飲”使消費者享受到了便捷的消費服務。但是,與這種便捷同時出現的一個情況卻是,一些外賣平臺公布的餐飲企業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證卻有很多問題,有的時間已經過期,有的經營地址與實際地址不一致,更有的是掛著羊頭卻在賣狗肉,店名是“烤肉拌飯”,店鋪介紹和實體店鋪招牌則是“沙縣小吃”,甚至出現了3公里內10多家店鋪使用同一個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證的情況。
餐飲業事關消費者的基本人身安全,消費者對消費健康的要求高于一般的日用產品。準確的企業登記為消費者提供了合法經營的保證,也為對問題企業、問題產品追究責任提供了線索。而錯誤百出的證照提供的是無效信息,使企業登記所應產生的效果被肢解,對于保證市場秩序和維護消費安全的作用都大為降低。一旦消費者在這種消費中受到權利侵害,要自我維權或向工商部門尋求法律支持都會困難重重。顯然,這不是“互聯網+餐飲”應該表現出的常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企業登記是保證其依法經營的基礎性程序,它使企業的經營有了最為基本的法律約束。如果連這個基礎都雜亂無章,一些守法意識差的企業就很可能為了追逐商業利益而肆意侵犯消費者利益。目前,隨著商事登記制度的改革,工商部門對企業登記總體上實行便捷措施,尤其是對利用互聯網這種新型業態建立的企業,工商部門更是持鼓勵、支持的態度,但類似這種在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證上的混亂狀態,表明相當一部分市場主體的法治意識還比較淡薄,而這也是企業誠信不足的一種表現。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改變,互聯網企業要想大發展是不可能的。
“互聯網+餐飲”企業在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證上出現的混亂狀況,也反映出工商登記機關在市場管理上的不足。我國的市場管理以前有“重登記,輕監管”的傾向,在登記上設置重重關卡,而登記以后對其日常的經營則疏于監管。在商事制度改革以后,企業登記程序已經大大簡化,但目前來看工商部門仍然停留于以往那種坐等企業上門登記的狀態,對于登記以后企業出現的變化則了解不夠,胸中無數。這種狀況如果不加改變,工商部門對于市場的事中監管也是很難收到預期效果的。因此,工商部門應該改變長期養成的“坐官”作風,主動深入市場了解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特別是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生的業態,不同于傳統的實體店經營,工商部門更是應該根據市場的變化探索出針對這類企業經營特點的新的登記制度,不讓市場監管留有漏洞。
目前,我國全社會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抱有很高的期待,對互聯網創業更是持有支持態度。但是,盡管政府工商部門也應該支持創業,但互聯網企業并不是“法外之地”,市場要發展,但企業仍然必須履行基本的法律程序,工商部門的市場監管更不能放松,消費者的利益必須切實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