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刊文稱,當歐盟遭遇最嚴酷的考驗時,亞洲的東盟十國成立東盟共同體了。這是2015年最后一天的大新聞,低調且耐人尋味。
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刊文稱,當歐盟遭遇最嚴酷的考驗時,亞洲的東盟十國成立東盟共同體了。這是2015年最后一天的大新聞,低調且耐人尋味。2015年11月22日,東盟十國領導人在馬來西亞共同簽署《吉隆坡宣言》,成立東盟共同體是主要內容。東盟共同體于12月31日低調成立,凸顯東南亞國家在經歷多年的磨合后,終于初步達成了一體化的目標。
文章摘編如下:
人們關注的是東盟共同體組織的影響力。越南通訊社以樂觀的語氣這么評述,“擁有6.25億人口,具有統一的市場和生產基地,GDP總值將達到2.6萬億美元,這是東盟48年發展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钡拇_,單看數字——東盟共同體,“聚集的實力”可謂強矣。
另外,這一共同體,似有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的意味。觀察家們不僅要想,東盟共同體,將是另一個歐盟,或者說亞洲的歐盟?
沒有那么簡單。東盟共同體,主要是經濟共同體。雖然歐共體的前身也是經濟聯合,但歐共體本身具有同等文明文化背景和相同的意識形態。東盟共同體呢?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有像新加坡這樣的新興發達經濟體,其他都屬于發展中成員。
此外,東盟十國也存在種族、宗教差異。意識形態方面,既有“美式民主”,也有社會主義國家,更有剛剛要擺脫軍政府統治的國家。政體上也存在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等等差別。
東盟十國要想捏成一團,無論經濟、政治、外交、宗教和文化,都很難。這一地區能夠抱團而為,完全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形勢所致。夾于強國之間,基于亞太大國的戰略利益取向,東盟十國很幸運地可以利用大國博弈獲得重要利益。
因而,東盟十國和中日韓有(10+3)合作機制,也有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域外國家的東亞峰會。亞太區域是自貿區談判最活躍的地區,除了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還有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更有包括涵蓋更多亞太國家的FATTP(亞太自貿區)。在這些大國主導的自貿協定和自貿區中,東盟共同體國家,都是參與者(或者是大國爭取的參與者).
東盟共同體看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成員,但并非主角。簡言之,東盟共同體要實現經濟發展——區域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20年增加一倍,到2030年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必須和相關大國,尤其是中美兩國維持更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尤其是在TPP和RCEP間維持平衡,偏離中美主導的經貿秩序,東盟共同體的經濟抱負將難以實現。
相比當年歐共體經濟自主且主要國家均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情況,東盟共同體的經濟自主能力相當孱弱,無法和歐共體相比。
更大的困境是,東盟共同體面臨著更窘迫的地緣政治困境。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布局,使得東盟十國在安保上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東盟十國在中美之間面臨著抉擇。在此情勢下,東盟共同體在政治上也很難用同一個聲音說話,更難以成為歐盟那樣獨立的一極。
當然,東盟共同體的經貿合作性質,也為中國推展“一帶一路”戰略帶來良好契機。畢竟,這個組織內部的很多國家認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包括菲律賓也在最后時刻加入了AII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這對于拓展中國和東盟的經貿合作也具有積極作用。
東盟共同體成長為亞洲的歐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