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發現,居家養老機構、配套服務企業以及醫療機構這三個與居家養老服務最密切的行業雖然都身處變化的漩渦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
去年1月,《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由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成為全國首部居家養老地方法規。不可否認,這項政策實施的過程與效果勢必會成為中央及各地出臺類似政策的參考模板。一年過去,《條例》出臺的余溫未散,北京的居家養老市場卻已悄然發生著一系列變化。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居家養老機構、配套服務企業以及醫療機構這三個與居家養老服務最密切的行業雖然都身處變化的漩渦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
機構:人氣雖旺利潤難增
“居家養老”對于養老企業來說,是近兩年才興起的熱詞。《北京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等多個行業研究報告都將居家養老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認為這將是未來北京養老機構更主流的發展趨勢,“伴隨著養老服務去機構化的步伐,養老機構向社區回歸是必然趨勢”。
而政府層面也確實有意在重點引導、培育居家養老市場。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條例》出臺的用意就是北京市要從立法角度,轉變各界對于養老產業的認知,將未來的發展重點放到居家養老服務上來,而且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社區居家養老項目。日前,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也公開披露,過去五年,北京已經建設了150余個街道鄉鎮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發展服務單位1萬多家,補齊短板,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不可否認,《條例》的出臺確實釋放了一批居家養老需求。有養老企業負責人表示,能明顯感覺到近兩年不少做養老機構的企業開始將一部分精力轉向了社區居家養老機構。而且在《條例》出臺后不久,消費者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接受度也有了明顯提升。誠和敬集團總經理梁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該集團內位于望京的典型居家養老項目,原本僅10余張床位,但隨著老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迅速高漲,以往依賴于家政服務的老人及家人普遍都開始轉變觀念,因此,誠和敬只能趕緊將原有的機構改造,床位數增加了一倍左右,同時增設了部分老人需求集中的功能。
不過,也有養老企業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迄今為止,還是有一部分投資養老產業的資本對于居家養老持觀望態度,因為原本養老機構就是一項回報周期長、利潤微薄的投資項目,而居家養老機構規模小且均價普遍又不能過高,所以獲利難度就更大。因此,專家建議,資本在投資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時,不能單純的依靠規模、入住收費等傳統項目來獲利,而是將機構變為一個資源對接平臺和體驗中心。該專家介紹,所謂資源對接平臺就是憑借機構距離老人居所較近的優勢,與老年配餐、入戶看護、保健等相關服務結合,成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的中轉站,既幫這些企業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破圍難題,也可以通過增值服務獲取更多收入。而對于體驗中心,梁仰等企業負責人均表示,社區內的機構可以成為養老機構的一個縮影,老人在其中體驗服務之后,能夠更放心地走出社區,走向集中養老機構。
此外,對于居家養老機構的發展方向,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將成為政府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重點,或將繼續建設至少40個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支持100家養老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完善輻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為區域內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潔、助醫等10項居家養老服務。集中支持朝陽區試點建設80個、海淀區試點建設10個具有文化娛樂、日間照料、精神關懷、養老助餐服務等功能的居家養老服務驛站。
餐飲:入戶之路充滿坎坷
在眾人眼中,居家養老絕不單指一個能夠輻射部分社區的機構,讓老人能夠住在家中獲得各種需要的服務也是居家養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3月,北京政府購買服務目錄中有關居家養老服務的部分,就明確列出了一些需求集中的服務種類,比如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護理等上門配套服務,與機構提供的社區日間照料等形成一套更完整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業內普遍認為,在各項配套服務之中,餐飲服務是需求面最大的一項。然而,在《條例》出臺后至今的一年內,餐飲企業的命運卻與居家養老機構有著天壤之別。和合谷總經理趙申就坦言,這一年,餐飲企業發展入社區為老人配餐、送餐服務并不順利,雖然市民政局等部門一直在積極推動這項服務覆蓋更多的老年居民,但政策落地難度很大。據悉,北京自2009年開始在社區建設老年餐桌。市民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老年餐桌最多時全市有4500個。然而,隨著北京居家養老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原本應受惠于新形勢的餐飲企業卻接連退出了養老市場。
有資深餐飲企業經營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多個原本非常積極入社區開展配送餐服務的大型餐企,在老年送、配餐方面的業績比較不理想,比如嘉和一品,該企業原本還計劃在北京的社區中制作取餐柜,并逐步提高覆蓋率,但最終因為各種情況而停滯不前。
究其原因,李紅兵一語道破。他表示,在老年配餐、送餐服務推動初期,各方都相對樂觀,認為北京的這一市場發展潛力還是非常巨大的,即使全市僅10%的老人需要外界提供一日三餐,需求量也是非常可觀的,“但與預計有出入的是,這么大規模的市場中,個性化、動態化的需求占比非常大,而且用餐時間、對餐食的具體要求都很分散。”李紅兵表示。
此外,從企業角度看,上述經營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老年人目前對于餐飲服務定價普遍不夠滿意,“有時候10元一頓的標準配餐,老年人都覺得太貴了。”該經營者抱怨稱,而這就與老年餐飲較高的成本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老人對于餐飲產品的個性化要求較高,常常需要企業實行少油、少鹽、少糖等各種定制化服務,這就進一步增加了企業攤薄成本的難度。
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為解決餐飲企業在提供居家老年餐服務的困難,市民政局正計劃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分散的送配餐需求打包,合并成大單交給企業,形成“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此外,相關部門還將進一步與送餐企業協商,將餐企長期頭疼的送餐進社區環節外包給部分專職送餐企業,減少餐企壓力。
醫療:與養老結合進入快車道
不論養老是否居家,醫療是一項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服務項目,而這也讓醫養結合成為各類養老服務必備模式之一。“醫療是老年人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李萬鈞直言。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而市民政局公開表示,北京也將制定地方版的政策。業內表示,在北京出臺的細化政策中,居家養老服務如何與醫療深度結合勢必會成為重點內容,因為除了集中養老的機構外,居家養老服務同樣離不開醫療配套,而且社區中的醫養結合相比集中養老而言,覆蓋面也將更廣泛。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不少投建居家養老機構的企業,都在機構內設置了護士、保健師,甚至包括針對老年常見疾病的醫生等人員,除了為入住機構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外,還輻射周邊的小區,入戶提供醫療服務,且這類服務已經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不過,上述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項專業性較強的服務,人員成本也相對較高,初期,企業以打折甚至贈送的方式提供服務,老人及其家人都愿意接受,但隨著經營期限拉長,價格穩定在一個水平之后,不能走醫保,需要全部自己掏腰包,消費者的積極性就不太高了,因此,社區內設醫療機構能否走醫保,對于這些機構的生存與發展還是至關重要的。
與餐飲企業不同,過去一年,醫療機構進社區之路相對順遂了不少。去年11月,李紅兵透露,北京已正式確定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實行單獨序列醫保審批,其中,居家養老機構內設衛生室、醫療室,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居家養老相關的醫療服務機構也被納入“綠色通道”內。在去年底市人社局新公布的北京新增120家醫保定點單位名單中,社區相關的醫療衛生機構占據了較大比重,“社區內或者社區內居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獲得醫保資格后,老人勢必會增加在社區內看病、拿藥的頻率。”專家表示,這將大大鼓勵醫療機構與居家養老服務結合,讓更多醫養結合的機構在社區內“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