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場的“刀俎”和“魚肉”
備受關注的“天價魚”事件,連續出現“劇情反轉”——常熟游客發帖說春節期間在哈爾濱一頓“魚宴”吃了上萬元,并被脅迫和毆打,網民討伐鋪天蓋地;然而,哈爾濱相關部門公布初步情況通報為“明碼標價無違規”,并說雙方達成和解了;在媒體和網民的質疑聲中,調查組深入調查,最新通報稱,涉事飯店被吊銷營業執照,罰款50萬元,同時啟動對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的問責程序。
看電視劇一樣,看完幾次“天價魚”反轉劇情,讓人明白了一個基本事實:這個游客真的“被宰”了。
去年“青島大蝦”演出的劇目還讓人歷歷在目,今年的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劇情與之雷同,何以再次掀起這么大的輿論波瀾?我想,也許是在旅游的經歷中,很多人或多或少有被宰、被坑、被騙的經歷,同是他鄉被宰客,相逢何必曾相識。“天價蝦”、“天價魚”這樣的極端事件,無疑點燃了很多人壓在心中的憤怒。
飯店宰客,只是旅游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君不知,好多旅游景點不求完善基礎設施,卻是每逢假日就漲價;君不見,一些景區假玉石假銀器假藥材泛濫,游客買回家欲哭無淚;君不聞,一些導游因為游客在購物點購物少,就心生恨意口出惡言。
有個成語叫“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景點、導游、商販、飯店,有的扮演“刀”,有的扮演“俎”,游客永遠都是“魚”和“肉”。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好,他們每逢佳節都磨刀,磨刀霍霍向游客,你一刀,他一刀,刀刀瞄準你錢包。
有評論認為,青島一盤大蝦毀了數億元打造的“好客山東”形象一樣,哈爾濱也呈現出“一條魚毀了一地旅游形象宣傳”之勢。在旅游亂象沒有徹底整治的背景下,但誰敢說下一次沒有一只蟹、一只鴨、一只羊毀了另一個城市的旅游形象?
外出旅游若是“人在囧途”,不能愉快地玩耍,的確令游客不爽;旅游市場亂象,其實也讓政府不爽,因為這不光影響地方形象,也影響地方收入。但旅游亂象形成已久,旅游市場和旅游行業高度復雜,整治需要費一番功夫。2013年10月1日實施的《旅游法》,在規范旅游行業市場秩序、保障游客合法權益等方面,曾被寄予厚望。但兩年多的實踐表明,指望依靠一部法律解決旅游業的所有問題并不實際。
今年春節期間,國內游客出境人數超過600萬,再創新高,到海外購物消費成為一大風潮。江山如此多嬌,游客依然海外跑,不正折射了我們的旅游環境亟需改善和提升嗎?現在有個熱詞叫“供給側改革”,旅游市場也需要來一場“供給側改革”,抓住質量、價格、誠信、監管等要素,從根本上提升旅游業綜合管理水平,將行業升級融入國家經濟轉型發展大潮。
“天價魚”事件還在持續發酵,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的通知》,強調要加快建立權責明確、執法有力、行為規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進一步解決擾亂旅游市場秩序、侵害旅游者權益等突出問題。
國家層面都重視起來了,旅游市場里的魑魅魍魎趕快懸崖勒馬吧。那些手里拿“刀”的,面前放“俎”的,是不是該收拾家伙,拿出誠信做生意、拿出真心待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