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 | 一座藏地神山
(原標題:岡仁波齊 | 一座跨宗教、跨文化、跨種族、跨國界的藏地神山)
岡仁波齊造型優美,終年積雪,璀璨如皇冠。
很難想象還有什么道路比這一程更加壯麗。越野車在筆直的219國道上向西疾駛,殘雪尚未褪盡的高原上,草色枯黃,左右兩列綿延上千公里的山脈也在奔馳,仿佛與我們競跑。北面那列,是白雪皚皚的岡底斯山脈,山峰渾圓,氣韻悠長;南面的雪峰波浪一般席卷天際,那就是喜馬拉雅山了,千峰競秀,角峰與刃脊在陽光下閃著寒光。
神山下面的瑪旁雍錯,也成了各大宗教的圣湖。
來自改則縣的藏族牧民,在瑪旁雍錯邊洗浴妝扮。
攝影:楊延康
拉薩至阿里1500多公里的漫長路途中,最精彩的點睛之筆,無疑是神山與圣湖。進入阿里地區普蘭縣境不久,兩列山脈之間出現了一個大湖,美麗的瑪旁雍錯如約而至,水色湛藍,深情得讓人想沉浸在湖里。圣湖背后,喜馬拉雅山脈推出一座高大的雪峰——海拔7694米的納木那尼峰,湖中倒映著它厚實的身軀。又行駛了半小時,北面的岡底斯山脈不甘示弱,在群峰簇擁下,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山——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如蓮花綻放。它是雍仲本教、藏傳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最著名的神山。
發源于岡底斯山脈的孔雀河,經普蘭縣流入尼泊爾和印度,是恒河的上源。
被云霧籠罩的岡仁波齊,尤顯神秘。
普蘭縣位于阿里南部,被稱為雪山環繞之地,是阿里地區早期文明——象雄的活動區域。象雄的王宮穹窿銀城就在岡仁波齊附近。另外,象雄的國教——雍仲本教,也曾在這里發展流傳。本教是西藏本土產生的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山有山神,湖有湖神,演變出神山圣湖崇拜。本教認為宇宙分為三界:上界為神界(天界),中界為年界(人間),下界為魯界(水底)。岡仁波齊就像十字形金剛杵,位于人間的中心,峰頂直達神界,山腳伸到魯界,是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關于雍仲本教創始人辛繞米沃的誕生地,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波斯(今伊朗)說;另一種是象雄說,認為他出生于岡仁波齊山腳,并在周圍傳教。岡仁波齊首先是一座本教神山,仿佛象雄的心臟,山上聚集著本教的360位神靈,許多本教大師隱居山上苦修。隨著象雄勢力的擴張,本教的岡仁波齊信仰傳播到鄰近的西亞、南亞和吐蕃等地,影響了其他宗教和族群。
獅泉河的源頭。
岡仁波齊雪峰融化的涓涓細流,分別匯成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與獅泉河。
西藏的每一座高山都居住著山神,都可稱為神山。神山的地位與政治權力有關。例如“四大神山”之首的雅拉香波并不雄偉,僅僅因為位于雅隆河谷,隨吐蕃王朝而發跡,地位超過了名氣更大的阿尼瑪卿、念青唐古拉等神山。作為上古時期最著名的神山,隨著象雄王朝的滅亡,本教衰落,岡仁波齊在后世的藏區神山體系中也逐漸邊緣化,然而,岡仁波齊仍然是獨一無二的神山,其驕傲在于,它是一座跨宗教、文化、種族和國界的神山,受到信奉不同宗教的藏人、印度人、尼泊爾人、錫金人和蒙古人的廣泛崇拜。
楚果寺是瑪旁雍錯邊的寺廟,僧人吹響法螺,一天開始了。
攝影:楊延康
曾孕育了象雄和古格文明的象泉河,是印度河的源頭之一。
岡仁波齊與印度的關系極為密切。根據中央民族大學才讓太教授《岡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邊的古代文化》一文,印度古代吠陀文化中的至尊大自在神,就住在岡仁波齊。傳說混沌初開時,為了拯救世間,大自在神吞下了一個毒瓶,痛楚難忍,只好棲身涼爽的岡仁波齊雪山,自在神因此有了一個“棲岡底斯山者”的稱呼。他的妻子烏瑪、弟子楞伽王、神猴哈努曼塔,甚至妙音天女都把岡仁波齊當成寓所。自在神就是后來印度教大名鼎鼎的濕婆。
圍繞著岡仁波齊轉山的信徒。
攝影:楊延康
來自尼泊爾的香客在瑪旁雍錯邊舉行祭拜儀式。
攝影:關海彤
印度還有一個以苦修聞名的耆那教,也與岡仁波齊關系密切。傳說耆那就是在岡仁波齊佛座巖修煉得道,創立了教派;他的長子巴熱達亦率領19個兄弟一起出家,在岡仁波齊修行;耆那教第20位教主穆尼索熱那塔曾帶領信徒萬余,在岡仁波齊苦修得道。簡直可以說,耆那教就起源于岡仁波齊。
一條河流柔腸百轉,舞蹈般地流入班公錯。
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
同為印度宗教,深受吠陀文化和耆那教影響的佛教,也早早銘記了岡仁波齊,當成傳說中的須彌山,勝樂佛的圣地。后來佛教傳入西藏時,更直接與本教爭奪岡仁波齊。最令人不解的是,站在印度平原上,看不見岡底斯山脈,古代印度人怎么會知道岡仁波齊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河流。藏族的河流都來源于雪山,而岡仁波齊附近,分別衍生出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和獅泉河四條河流。馬泉河為雅魯藏布江之源,孔雀河是恒河之源,象泉河、獅泉河是印度河之源。一座雪山,成為南亞三條偉大河流的源頭,不是世界的中心是什么?想象過去,當本教的神山信仰越過喜馬拉雅山脈,沿孔雀河谷經過普蘭傳播到下游,啟發了印度不同教派追溯大河之源,并爭奪這一神圣資源。
不同種族、國籍、文化的人都會來轉山。攝影:楊延康
瑪旁雍錯旁邊的“鬼湖”拉昂錯。
如今從拉薩的角度看,岡仁波齊位于荒涼的阿里,藏區邊緣,無足輕重。但是在象雄王朝強盛的上古時期,邊緣正是它的優勢,站在多種文明交匯地帶的岡仁波齊,高大的身影投向四面八方,并且漫過青藏高原的南部邊緣,在輝煌的印度古代文化中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兩千多年來,神山岡仁波齊的精神高度,遠遠超過了地理障礙喜馬拉雅山,成為凝聚亞洲多種古老宗教的信仰中心。
在岡仁波齊總能遇到磕長頭的虔誠信徒。
攝影:楊延康
同一座神山,在不同宗教的信徒看來,居住的神靈各異,宗教儀軌也有些差異。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是順時針方向轉山的,本教徒恰恰相反,按逆時針方向轉山。你不用擔心雙方會磕磕碰碰,岡仁波齊附近數百公里內,只剩下一座本教寺院——古入江寺,你難得碰到迎面而來的本教香客。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香客,日行百里是常事。
攝影:楊延康
神山是一種偉大的存在,亙古如斯,超越任何個體的生命。在一個又一個世代的簇擁下,神山巍峨屹立,支撐起無數信眾的精神世界。說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我原本并不當真,但我現在相信了。任何旋轉都創造自己的中心。這么多血肉之軀無休無止地轉動,像陀螺一樣,終于帶動岡仁波齊旋轉起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隨之旋舞……世界之軸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