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旅游黑名單, 能否讓游客不任性
真正懂得旅游的真諦,游客才會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負責。這么看,黑名單制度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幫助游客自覺提升旅游觀。
國家旅游局近日發布公告,將《旅行社條例》和《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兩部行政法規進行了合并修訂,形成了《旅行社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在本月底之前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本次公開的修訂意見中,在保障游客權益的同時,也對文明出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定如果游客因不文明行為被記入黑名單,將有可能被限制出境。
新聞披露,從國家旅游局制定游客黑名單制度以來,已有19起典型不文明行為、20名游客被納入黑名單。去年4月初,為建立文明旅游長效工作機制,國家旅游局依法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這是國家首次出臺有關游客不文明行為治理的相關文件,被稱為官方版游客黑名單制度。《辦法》規定,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將會存檔,必要時這些有不文明旅游行為的游客將被公安、海關、人民銀行征信機構等部門“封殺”。旅游黑名單一度在輿論場引起熱議,如今,《旅行社條例》和《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兩部行政法規進行了合并修訂,其中對游客黑名單這一項規定并未放松。
旅游黑名單的設置,很多人認為它單方面約束了游客,事實上并非如此,旅游工作人員在從事旅游經營管理和服務過程中因違反法律法規、工作規范、公序良俗、職業道德,造成嚴重社會不良影響的行為,也將納入黑名單。所以,黑名單制度不僅僅針對游客,它同樣也是對旅游從業者的約束。只不過,人們更在意黑名單制度會對游客造成怎樣的影響,以及黑名單制度到底能不能提升文明旅游?
以條文來規范管理游客行為,2013年《旅游法》頒布實施后,“文明旅游”已經被納入法律層面,日常旅游中,各種“文明旅游須知”更是處處可見。甚至放眼國外,以“指南”或者“制度”等軟性硬性措施提升游客素質的案例,也不少見。上世紀60年代,日本曾用漫畫形式出版《日本國民海外旅行禮節指南》,經過30年的宣傳教育,日本游客素質終于得以提升。
黑名單制度,與之前種種“指南”“須知”的規勸形式相比,更為細化和嚴厲。對于屢教不改的不文明行為,設立黑名單乃至在一定時期內聯合公安、海關、人民銀行征信機構等部門對黑名單游客進行“封殺”,實有必要。旅游市場上,有些“狠”制度其實是“壞”游客逼出來的。當然,在把游客列入黑名單之前,必須認真核實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因何而起,旅途中有些不文明行為始于游客權利缺失,有些始于游客維權過度,旅游管理部門必須對其合理甄別,如此黑名單才能起到既不傷害游客權益又能震懾不文明行為的效果。
文明旅游,是兩方面的行為,不僅需要旅游從業者負責,游客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方。游客黑名單制度的設立,旨在“事前威懾,事后懲戒”,但我更愿意看到黑名單能激發游客的“恥感”:從精神層面講,旅游其實也是高端定制的奢侈品,如今很多中國游客拖家帶口漂洋過海去旅游,但他們并沒有理解到,旅游,服務的是人的靈魂。不文明旅游行為屢屢被曝,恰恰說明太多游客的“旅游觀”還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層面。真正懂得旅游的真諦,游客才會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負責。這么看,黑名單制度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幫助游客自覺提升旅游觀。
一旦上了黑名單,將有可能被限制出境,因旅游行為不文明而付出的代價也將越來越大。但愿這樣的“震懾”,能讓游客徹底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旅游,以及文明旅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