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原生態部落:中國鄉村游新引擎
九月初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略有涼意,卻阻擋不了中外游客接踵而至的腳步。他們來此只為體驗當地原生態部落生活。
呼倫貝爾境內有43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有著不同的部落,都保持了自己傳統的風俗和生活習慣。
正在此間舉辦的“阿榮旗第三屆鄉村旅游文化節”開幕式當天吸引了3000余中外游客,位于阿榮旗境內的朝鮮族聚居區東光村更是游人如織。
東光村所在的新發鄉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朝鮮民族鄉,村子里只有80余戶人家,卻隨處可見青色、藍色屋瓦的朝鮮族小屋,也隨處可遇身著朝鮮族服飾、相互用朝鮮語交談的村民們。
村民金大一告訴記者:“作為朝鮮族集聚村,東光村在飲食、起居、服飾、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方面依然保持傳統習俗。游客經常能趕上參加我們舉行摔跤、蕩秋千、頂甕競走等傳統活動,親身體驗朝鮮族農耕、民俗禮儀、食品服飾、歌舞等文化。”
數據顯示,東光村2016年上半年接待中外游客8萬人次,日接待最多達3000余人次。
除此外,位于呼倫貝爾境內的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魯古雅部落也備受游客喜愛。
300多年來,部落里的族民們常年與森林為伴,沿襲著最古老傳統的生活方式——放養馴鹿和狩獵。
“沒想到還有這樣的‘世外桃源’。這個小小的部落里有花有草、有歌有舞。飛鳥跑兔從不膽怯與人親密接觸,呆萌的馴鹿也會溫柔地接受人們的一切愛撫。”北京游客王燕妮驚嘆道。
根河市旅游局副局長李冬梅介紹說,為了將敖魯古雅鄂溫克文化保留下來并傳承發揚,2003年,當地開始陸續建成敖魯古雅獵民居、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博物館、馴鹿苑和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等,還制作《敖魯古雅》舞臺劇和紀錄片。
這個不為人知的“神秘”部落逐漸開始吸引海內外游客,成為當地的“旅游文化名片”。
中國最北端小城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境內的蒙兀室韋則是韃靼部落的一支,也是蒙古族的起源部落。
如今,“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民族文化園”已建成,并開門迎客,通過室韋博格達山德都敖包、蒙古乞顏部落、蒙古族源博物館、古列延塔拉拜等8個部分,展示蒙古族從森林走向草原,包括從仙人柱到蒙古包的演化系列、狼文化、狩獵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異同。
2015年,蒙兀室韋共接待中外游客62萬人次。
額爾古納政府官方表示,蒙古先人遺跡是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是極具特色的環境景觀和旅游資源,更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主體部分。室韋是世界蒙古人頂禮膜拜的圣地,定要通過發展旅游的方式將蒙古之源文化傳承下去。
2016年上半年,呼倫貝爾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總人數為488.47萬人次,同比增長8.5%。
夏去秋來,當草原旅游旺季漸漸退去時,呼倫貝爾的旅游并沒有“青黃不接”。作為呼倫貝爾最有特色的鄉村游便是每個民族的“部落”。
跟著鄂倫春族狩獵部落體驗狩獵、捕魚、采集的生活;學習鄂溫克族索倫部落、通古斯部落和使鹿部落不同的手工藝制作;隨著達斡爾人繼承“契丹遺風”去冰釣、冰捕;住在木刻楞里和俄羅斯族的華俄后裔一起烤列巴、制藍莓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