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赴東南亞旅游遭困擾:被迫無奈給“小費”
“十一”長假東南亞旅游——“小費”并非我所愿
國慶長假期間,選擇出境旅游的民眾越來越多。“十一”期間恰逢東南亞國家較為適宜旅游的季節,因此選擇前往東南亞國家旅游的中國民眾不在少數。記者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街頭、旅游景點、商場等地點明顯感覺中國游客比平日增加了不少。但前往東南亞旅游的中國民眾通常會遭遇“小費”困擾。“小費”原本應該給的心甘情愿,但前往東南亞旅游的中國游客付“小費”通常給的不明不白,有的甚至是在被迫情境下的無奈之舉。
例如在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家辦理入境手續過程中,工作人員通常以缺少賓館預定書、返程機票等瑣碎文件為借口索要小費,有的以“辛苦費”“茶水費”為由索要“小費”,有的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地索要“小費”。
入境東南亞國家后,若中國游客選擇租車自駕游,則有可能被當地警察以各種違法為由索要“小費”。例如在柬埔寨,交警出勤率、街頭見警率都很高,這與當地其他行業工作人員懶散的工作作風形成了強烈對比,因為“小費”是柬埔寨交警的重要收入來源。在柬埔寨駕車,可能會因車窗貼膜、進入單行道、“闖黃燈”等理由被交警攔停。在這些理由中,車窗貼膜是柬埔寨法律明確禁止的行為;單行道通常沒有任何提示,只能靠經驗判斷;而“闖黃燈”更是“莫須有”的罪名。在處罰過程中,如果駕駛員索要收據,則罰款數額較大;若不索要收據,則駕駛員可以較少的“小費”糊弄了事。
在當地游玩的過程中,若遭遇盜竊、搶奪、交通事故、司法案件等意外事情,當事人仍需奉上為數不少的“小費”。記者曾經采訪過一位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他在留學期間到柬埔寨短暫游學,但不幸遭遇手機被搶事件。這位留學生到當地警局報案,警察首先將其案件情況進行記錄,并表示若能找回手機一定通知其本人(但后來卻不了了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后警察以辦公條件差、收入低為由,要求受害人對警察和警局進行經濟資助(即索要費用),讓這位留學生生了一肚子氣。
在很多東南亞國家,游客必須做好防范,防止成為犯罪分子搶奪、盜竊的目標。若真的遭遇上述不幸,恐怕只能自我安慰了。
中國游客容易被索要“小費”除當地國家的原因外,也有中國旅行團、游客自己的原因。記者曾親眼見到中國旅行團的導游因為怕在入境東南亞國家時有“麻煩”,便主動組織全團中國游客在護照中夾帶20元人民幣。而旅行團里的中國游客對此更是欣然接受,高高興興、爭先恐后地把錢夾進了護照,殊不知這種行為不但害了自己,更滋長了當地工作人員見中國人就想要“小費”的壞風氣。
為了糾正這種風氣,中國駐柬埔寨使館早就與柬埔寨政府溝通,要求政府在辦理入境手續的柜臺上用中文標明“此處不用付費”的提示。中國駐柬埔寨使館還在前不久建立了“使館領保聯絡員體系”和“領保聯防機制”,向在當地遭遇困難的中國人提供及時的領事保護。但除了使館的努力,還需要中國游客在東南亞旅游過程中逐步提升自我保護和正當維權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