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三蘇祠研發“文曲星蘇軾”3D公益文化課程,向青少年講述蘇門家風故事;三星堆博物館利用新型科技設備,進行考古勘探、文物保護;樂山智慧文旅指揮調度中心內,工作人員通過旅游云平臺對景區的天氣狀況、客流量等進行監測……

近年來,圍繞數字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四川省制定《智慧旅游景區建設規范》等數字文旅建設標準,探索景區數字化建設,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提高管理數字化水平,努力提升文旅產業的“數字含量”。

數旅融合提升旅游體驗

“為游客呈現見不著、不常見的風景”

一束光從投影儀投出,打在凹凸不平的巨幅鐵紗網上,映出一塊塊石壁。石壁中,清泉蜿蜒流出,將黑白的山水染成鵝黃與墨綠。伴著潺潺流水和啾啾鳥鳴,畫中人自山間小路走來。在“數游峨眉”體驗中心,科技手段加持下,游客們可以欣賞到以清代詩人譚鐘岳手繪的《峨山圖說》為基礎制作的“峨眉十景”動態山水畫。

“能聽到夜間的彈琴蛙鳴,欣賞峨眉的冬日雪景,看到幾億年間峨眉山的地質變化,云海、日出、杜鵑、靈猴仿佛就在身邊,觸手可及!”重慶游客李菲與朋友相約而來,只有一天的時間游覽峨眉山,“數游峨眉”的體驗彌補了她們時間緊張的遺憾。

為了達到這種“穿越時空”的游覽體驗,體驗中心利用了虛擬現實、裸眼3D、全息成像等現代互動科技。“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峨眉的四時美景超越時空限制,為游客呈現見不著、不常見的風景。”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東說。

將聲、光、電手段與景區已有文物結合,對文物進行活化展示,是四川省多地景區探索數字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方式。

樂山大佛景區,體驗“夜游三江”項目的游客們看到,在光影動態演繹中,1300多年前海通禪師開鑿大佛的景象“活”了起來。“了解了這段歷史,大佛的形象更加鮮活生動了。”廣西游客曹杰感嘆。

在武侯祠博物館“三顧茅廬”展區中,博物館制作了水墨三維動畫,吸引很多游客圍在顯示屏前。武侯祠博物館的講解員李志告訴我們,這種傳統文化融合現代科技的新型布展模式很受觀眾認可。

3D展示、網絡直播、720度虛擬漫游、虛擬博物館、數字長卷……如果無法線下游覽景點,各景區的“云端漫游”項目也能彌補人們一些遺憾。近年來,四川省在文旅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努力讓文物“活”起來,多種“云端漫游”項目已在四川省部分博物館、遺址地應用。

科技助力文物保護利用

“可以發現肉眼看不到的線索”

走進三星堆祭祀區考古大棚,迎面是一個個封閉的考古挖掘現場,旁邊則是一排白色的活動板房。“這些白色的房間是考古大棚的文物應急保護平臺,負責對剛出土的文物進行預處理。”三星堆管委會宣傳推廣部部長黃暢介紹:“如果說修復室是出土文物的‘醫院’,那么這里就是它們的‘急診室’。”

文物應急保護平臺設有有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應急檢測分析室等專業工作室,配有充氮保濕箱、多光譜儀、色差儀等設備,可以對出土文物進行應急保護、殘留物提取、微痕保護等。

2019年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三星堆博物館在三星堆祭祀區開展了系統、全面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在這次考古過程中,借助絲蛋白檢測方法,考古人員在祭祀坑的灰燼層中,檢測出了大量絲織物的存在痕跡。“借助現代科技,我們可以發現肉眼看不到的線索。”黃暢說。

四川省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普查結果顯示,四川省共有可移動文物107.8萬余件(套),不可移動文物6.5萬余處。在數字技術的輔助下,四川省的部分文保單位通過數字化采集、保存、建模、重現,無損保存文物遺存的全景圖、細節圖以及剖面圖等,為今后修復損毀文物、建筑等提供可依靠的原始資料。

2021年,安岳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學進行合作,綜合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科技手段,實現了安岳石窟紫竹觀音及整體石窟的數字化建模,并在2022年初等比例3D打印了一尊紫竹觀音像,作為文物復制品在全國范圍內展出。游客王先生說:“3D打印的復制品已經足夠震撼,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去安岳當地看一看。”

在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員利用三維技術,對館藏戰國銅編鐘進行了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并利用采集到的數據,模擬使用不同材質、不同手段的修復結果,為今后的實際修復篩選最佳技術方法和修復材質。

2022年,四川省文物局啟動了文物科技創新項目評選活動,推廣在關鍵技術研究、專用設備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的文物保護項目的經驗做法,讓科技創新助推文物保護利用。

數據推動景區“云”上建

“實現人在游、數在轉、云在算”

數字文旅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數據驅動、科技支撐。結合當地文旅資源,開發特色文旅數據,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體系,四川省進行了探索。

2016年,國家文物局授牌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為“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以此為契機,武侯祠博物館開始采集整理各類三國歷史文物數據和館藏文獻,還對全國范圍內的三國歷史文化遺存點位進行實地調研考察,目前已實地考察點位共800余處。調研人員對每一個點位的地理位置、現狀、歷史沿革等都進行了記錄,并附上資料圖和實地拍攝照片,匯編形成“三國歷史文化遺存數據庫”。

“我們利用空間掃描設備對展廳進行掃描,采集數據生成立體實景圖,并可實現720度旋轉、縮放、結構分解、播放語音介紹等交互操作。”三蘇祠博物館副館長周云容告訴記者,三蘇祠對館藏文物、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掃描,將其錄入館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統,搭建數據平臺,實現了數字化管理。

在旅游數據的收集與運用方面,樂山市打破景區間的限制,以城市為單位,打造了全省首個旅游云平臺。

走進樂山智慧文旅指揮調度中心,一塊18米寬、5米高的超大屏幕上,樂山市全域文旅數據地圖映入眼簾。這個平臺整合了樂山市全域56家景區景點、43所文圖美博場館、7823家餐飲酒店、359家旅行社的相關數據,通過一張地圖串聯全市的文旅資源。點擊地圖上的任意一個景區,就可以通過實時監控畫面,了解景區實況;景區一周的文旅收入、游客畫像、消費占比等數據也能隨時調出。

“我們想通過旅游云平臺,為景區大數據服務制定統一標準,規范智慧文旅建設,從而避免重復建設,降低景區、文博場館及消費場所智慧化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真正實現人在游、數在轉、云在算。”王東說。

為了讓這朵“文旅云”飄得更遠,目前樂山市已將此模式復制到了天津、大慶、溫州等地,助力當地數字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另外,樂山市還在全力推進“萬景上云”智慧工程,推動跨地域的數據共享和產業聯合。

版式設計:張丹峰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崔楊臻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崔楊臻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luwanhua.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不可以穷演员表| 接吻教学视频| 唐人街探案免费观看完整版| 华师大图书馆| 忍石| 来去四字成语| 血色浪漫电视剧演员表| 美女绳奴隶| 唐人街探案4免费观看高清版电影| 网络查控申请书| 日韩在线操| 抖音在线观看| 安姨电影|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小孩打屁股| 职业兽医医生资格证报名官网| 大胆写真| 《女夜》电影在线观看| 欢乐的牧童钢琴谱| 男人胸女人| 久久桃色视频| 青春之歌电影演员表名单| 少年派1主演名单| 狗叫声吸引狗| 刘永健| 王雪华| 可隆衣服属于什么档次| 电影暖| 锦绣南歌免费看| 狐仙 电影| 胭脂似火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全集| 帕米尔医生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 树屋上的童真| 过昭关| 19岁女性写真| 97理伦| 珂尼娜| 庞瀚辰| 87版七仙女台湾| 沈月个人简历资料| 康熙王朝50集版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