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公路養護的里程數已占公路總里程98.8%,基本做到有路必養。日常巡檢是公路養護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開始逐漸在道路巡檢中落地,該技術雖然能夠識別病害的種類,但僅能獲得道路損害點的大致路段,缺乏精準的絕對空間坐標,在光照條件不足、惡劣天氣狀況下,更加難以獲得準確的位置信息。此外,多個傳感器設備在協同工作中沒有統一的時間基準,進一步放大了定位結果的偏差,導致監測到的病害位置與實際狀況相比存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誤差,無法為管理養護工作提供精準有效的決策依據。
能夠提供統一時空坐標體系的北斗時空智能技術,成為行業剛需。
千尋位置高級技術專家葛嵩介紹,通過創新性地引入北斗時空智能,千尋馳觀道路智能巡檢系統具備了三大“本領”:可以實現對道路病害的車道級定位、精確去重和精細化面積計算。
精準識別道路病害只是第一步,在巡檢結束后,如何快速生成結構化的巡檢結果,也是影響巡檢效率的關鍵。
目前市面上的巡檢系統大多通過網絡將巡檢照片傳輸到服務器上。此種方式傳輸的原始數據量較大,傳輸效率容易受到網絡條件影響,導致時效性不高。而“上新”的千尋馳觀創新性地采用邊緣計算技術,將道路巡檢的算法模型完全部署在車載邊緣計算終端上,在車載終端優先完成巡檢數據的處理。基于算法模型的調優,千尋馳觀邊緣側數據處理的速度優于10幀/秒,巡檢結束后,在車端就可生成結構化的巡檢成果數據,便于巡檢人員現場查看。相比于其他巡檢系統以天為單位的數據處理效率,該系統大大提高了巡檢結果的時效性。
目前,這一系統已在山東、遼寧、云南、江蘇等全國多個省市的高速公路及國省干線落地,成為提升道路養護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重要工具。
5月17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五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中國北斗系統已經進入規模應用發展快車道。目前,北斗在交通行業已初步實現北斗規模化應用。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5月18日發布的《2023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007億元,同比增長6.76%。在交通運輸領域,北斗提供的時空信息已經深入最基層的業務環節,推廣應用北斗設備規模累計超過千萬量級。
隨著各行各業“+北斗”應用不斷普及,北斗技術及時空信息已經突破行業縱深,為交通、農業等行業打造無人化、自動化的生產作業新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