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浙江,越來越多的咖啡館出現在鄉野,溫州市的澤雅古村咖啡館、紹興市嶺南鄉的三個月亮鄉村咖啡館、余姚市柿林村的老柿林咖啡館……作為一種新型業態,鄉野咖啡館不僅為鄉村吸引了年輕人,也為鄉村振興增加了亮點。
“是啡”咖啡館一景。 莊源供圖為何鄉野咖啡館能成為年輕人的向往之地?近日,循著山野咖啡香,記者走進鞍山村中房69號,解鎖隱藏在小村莊里的經營密碼。
視野開闊的庭院里幾棵老樟樹參天蔽日,樹下鋪設了石階,蛋卷桌、月亮椅、收納箱等露營裝備也隨意擺放著。
跟朋友坐在庭院里品嘗咖啡的游客葉子說:“逃離城市,在山水間喝杯咖啡非常愜意,所有的壓力和煩惱仿佛一下子消散了。”
城市需要咖啡館來傳遞文藝和浪漫,但山野更需要被有趣爛漫的靈魂點綴。在藍天白云下,青草稻田旁,喝上一杯咖啡或許是另一種解壓體驗。
羅丹在村里的服裝店。 莊源供圖“是啡”咖啡館的主理人羅丹是一名“85后”,做服裝設計的她,原本想在鄉村開一間獨特的服裝店,偶然一次機會,她結識了位于鞍山村的構城·安山人文聚落的主理人張小晨,兩人交談甚歡,一拍即合。
在張小晨的幫助下,羅丹在原本規劃的服裝店內創新融入了餐飲與咖啡的元素,于是“是啡”咖啡館就誕生了。
“夢想不止于一寸方圓。”在她看來,“是啡”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場所,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交方式。
在鞍山村的鄉野間,羅丹的生活正被自己的熱愛所填滿,鄉村也滿足了她的所有想象和追求。
“如果有一天咖啡館的熱度消退了,怎么辦?”面對記者的擔心,羅丹說:“我會把我的重心分到其他事業上,攝影、服裝,都可以填滿熱愛。”
漫步在鞍山村內,記者發現鞍山村內的業態遠比想象中要豐富得多。設計學院、鄉野餐廳、咖啡館民宿、服裝店、景觀設計工作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城市生意帶進了鄉村。
以構城·安山人文聚落為例,其作為鞍山村一處集設計、運營、生活于一體的人文社區,現已吸引了20家企業入駐,近百位城市白領在村里工作。
“我們整個人文聚落總面積接近5000多平方米,經過5年多的打造與運營,這里已經從一個廢棄的老廠房變身成為業態豐富、配套完善的鄉野辦公綜合體。”張小晨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奔向鄉村,除了租金低這一方面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對山野田園的一種向往,“與有趣的山野為鄰,與志趣相投者為友,讓做事業變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鞍山村民宿一景。 莊源供圖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經濟也在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創收致富”上創造出了更多物質基礎,隨之而來的,鄉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如村級物業效益提升、村民就業、農副產品銷售等。
鞍山村這個本地人口僅1200多人的小鄉村,緣何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奔涌而來?
這背后正是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鄉野經濟”不斷發展、鄉村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的深層次原因,更為重要的是,鄉村創業具有很大的試錯空間,失敗成本可控對于創業者來說更有包容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