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十三五”以來,共和縣完成人工造林17萬余畝、森林撫育3萬余畝、防沙治沙17萬余畝,義務栽植各類苗木101.6萬余株。
青海省是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而海南州又是青海省重要的沙患區域。同時,海南州立足三江源、青海湖、黃河流域三大重點生態圈,特殊的生態地位決定了海南州的發展必須把生態保護擺在優先位置。
為此,海南州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采用飛播造林、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和人工造林等多種治理措施,大力推進林草生態項目。有序開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草原生態修復工程、造林補貼試點項目、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項目等。
同時,海南州于2021年編制完成了《青海省海南州創建全省防沙治沙示范州總體規劃(2021—2035年)》《海南州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5年)》《海南州貴南縣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設項目總體規劃》《青海黃沙頭國家沙漠公園總體規劃》等規劃方案。由此,海南州沙漠化土地治理進入全新的階段。
近3年來,海南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12.74萬畝,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增加到30%以上,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增加的速率明顯減緩,土地沙化面積擴大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和沙化程度持續“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覆蓋度“雙提高”的目標。
“全州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在沙漠化土地治理,歷時65年之久的防沙治沙路程,全州各級干部和地方群眾在與沙化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海南州林草局局長何香龍說,海南州在治沙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治沙經驗,治理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和豐富。
經過塔拉灘沙漠邊緣的共和縣沙珠玉鄉時,記者看到,車窗外,道路兩側高大的白楊樹排列整齊,蔥郁成防風林帶。村落間的農田里,大方格狀的防護林網相互交錯,形成一道道屏障,將成片農田與村莊防護在網格內。
沙珠玉鄉常年飽受風沙侵害。在沙珠玉鄉上卡力崗村,村民鮑順跟著父輩們一起栽種的紅柳最高處已長到2米多,“我從小就跟著父親治沙,那時候村干部早晨喊一嗓子‘治沙了’,家家戶戶就到村莊周邊治沙護田。現在政府實施的工程治沙項目面積大、效果好,農田被風沙侵害的狀況不斷好轉”。
隨著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的不斷實施與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如今的沙珠玉鄉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綠”的歷史性轉變,被稱為沙漠綠洲。
海南州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科科長胡振軍介紹,“近幾年,全州沙漠化土地治理保護成效最明顯,‘十三五’期間,在國家項目資金支持下,沙漠化土地治理資金額逐年加大,自2019年開始,每年投入的資金在1.5億元以上,沙化土地治理保護的面積達到861.15萬畝”。
此外,海南州還利用光伏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自2012年以來,海南州充分利用大面積荒漠化土地和太陽能資源優勢,集中連片實施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監測數據顯示,光伏園區內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蓋度恢復到80%,加之清洗光伏板下滲的水分使空氣濕度、沙地含水量增加,有效促進了植被生長和恢復,固沙防沙功效明顯增強。
一組數據更能體現光伏治沙帶來的生態修復成效:以海南州光伏區一塔拉園區2021年9月生態監測數據為例,園區外植被蓋度38%,園區內植被蓋度50%,較園區外增加12%,園區內光伏板下部分區域植被蓋度達到80%;植物種數由4種(園區外)增加到8種(園區內);鮮草產量園區外為每畝37公斤,園區內每畝則達到172.2公斤。
石 晶 (來源:經濟日報)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