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 蔣坤 劉家辛 田思羽 全安華
作為長江黃金水道的咽喉要道和關鍵節點,三峽樞紐河段的安全穩定運行事關重大。自2018年6月1日起,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簡稱三峽局)對過閘船舶實施100%安全檢查。五年來,共檢查船舶25萬余艘次,發現并整改安全缺陷1.5萬余項,安檢合格率由初期的88.9%逐年提升至98.4%。
船舶過閘安檢對于守護“大國重器”三峽樞紐的安全發揮了保障與支撐作用,已成為通航安全現場管理的抓手和防范化解安全風險的底氣。
嚴格把關 筑牢“大國重器”的安全屏障
2018年初,交通運輸部1號令《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過閘船舶安全檢查暫行辦法》(簡稱《辦法》)正式發布。三峽局迅速行動:船舶過閘安檢從5%抽查上升到100%全檢,拓展安檢項目,人、財、物、管理機制及相關配套迅速跟進。
其間,三峽局系統整理各類船舶安檢問題,不斷優化安檢流程和細節規范,深挖船舶安全隱患風險根源,摸索提煉出“安檢方程式”“望聞問切”診斷法,創新船舶差異化管理“一二三四五”工作法、“一船一檔”精準檢查、“重點跟蹤名單”及船舶安全狀況評級機制……
圖為廟河海巡執法大隊日常進行安檢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供圖為落實好100%安檢工作,三峽通航指揮中心嚴格執行《三峽—葛洲壩通航調度規程》規定,仔細審核船舶基本申報信息,精細編排并定時發布安檢計劃,督促船舶及時抵達安檢水域接受安檢;三峽待閘錨地管理處適時動態確定靠檢船舶數量,細心指泊船舶到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靠檢。
與此同時,船員的意識也從“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航運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進一步夯實,船舶瞞報、謊報現象明顯減少,船舶超載、超吃水行為基本消失,船舶證書、文書管理進一步規范。
防污攻堅 擦亮綠色峽江的生態底色
經過探索實踐,三峽局建立了“三控三全兩禁止”船舶污染防治三峽模式,扎實推進三峽河段船舶污染物攻堅專項行動、三峽河段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捍衛美麗長江“一零五全三提升”深化行動、三峽樞紐河段船舶污染物防治攻堅提升年行動。
圖為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現場檢查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供圖五年來,三峽局共鉛封船舶旁通閥近3000艘,鉛封船舶達標排放閥千余艘,推進“零排放”船舶1500余艘,確認檢驗證書記事零排放近4000艘。實現了常年過閘船舶全鉛封,基本實現了過閘船舶“零排放”。
三峽局安檢員緊盯污染防治,引導船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檢查船舶生活污水儲存柜管路走向,高壓整治未實行“零排放”的過閘船舶;加大現場監督執法力度,重點查看船舶污染物的轉運、接收、處置情況,確保污染物真交付;全力協助“自動排查、智慧管理”的防污染監管系統建設……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船舶“零排放”逐步向航運“降碳、減污、擴綠”轉變。
科技賦能 打造智慧安檢的前沿陣地
2023年1月,三峽局試運行旅游客船智能安檢模式,有效減少游客登輪后等待船舶過閘安檢的時間,助力客船實現“客等船”到“船等客”的轉變,優化游客體驗。同年5月,三峽局首次利用無人機查看靠泊船舶吃水及裝載貨物種類,并借助無人機遠程喊話,提醒船方完成安檢“打卡”。
讓船方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三峽局利用“三峽通航e站”,實現船員身份信息遠程采集及在線核查,完成從現場核查到遠程“打卡”的“華麗蛻變”;助推北斗船載智能終端走上萬千船頭,大幅提升遠程申報成功率。
用大數據建立溝通橋梁,建立船舶數據庫,為安檢船舶登記造冊,保證每一條過閘船舶的安全動態都盡在掌握。
以自動替代人工,在長江全線首創并投運船舶吃水自動檢測裝置,客觀真實反映船舶吃水情況,克服人工檢測誤差較大的難題。
給安檢設備設施插上科技的“翅膀”,全面投入使用第四代手持終端,添加人臉識別、船長指紋確認等功能;不斷升級三峽—葛洲壩過閘船舶安檢信息共享軟件,進一步實現人—船—貨之間的信息關聯與綁定。
“我們將持續探索運用新科技,創新優化安檢模式,把過閘船舶安檢站打造成為峽江兩岸的科技重地。”三峽局三峽壩區海事處處長周文武說。
凝心鑄魂 建設百煉成鋼的安檢“鐵軍”
五年來,安檢員堅守在船頭一線,在船閘檢修期間、各類節假日等重點時段,汛期、枯水期等事故隱患高發時段,打擊“非法捕撈”、治理“圍船叫賣”、取締“三無”船舶等專項行動中隨時待命。安檢員守好三峽通航“零距離”服務窗口,踐行“陽光安檢、微笑服務”理念,嚴格執行過閘安檢“雙隨機、一公開”等規定,發放行風廉政監督卡,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一心服務船方”的良好形象。
經長期努力,三峽通航管理局所屬廟河、臨江坪兩個安檢大隊多次榮獲“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范窗口”“長航系統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我們將持續推行‘一公開、雙隨機、三討論、四規范、五查看’管理機制,用‘陽光安檢’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外塑形象展風采,內強素質練本領,在實踐中不斷讓安檢隊伍‘壯干強枝’。”三峽局三峽海事局局長周建武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