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吳家駒 攝在近日舉辦的“檔案館保存文脈、清華院承續經典”媒體見面會上,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策劃與設計分院副院長張紅講述了該館背后的設計故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成立于1925年,是負責收集管理明、清兩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機構形成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專業檔案機構,也是世界了解、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場所。
其原館位于北京故宮西華門內,后由于原館條件已不滿足檔案保存、展示需要,新館的建設便被提上了日程。
2014年,在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的主持下,清華院的設計方案成為中標方案。2014年底至2021年,清華設計團隊數十人全過程參與了設計任務。
這座新館總建筑面積9.9萬平方米、高45米,在設計過程中也曾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大廳室內空間。供圖張紅介紹,該項目在設計時面臨檔案文物保護要求高、檔案館復合利用困難大、規劃限制與復雜需求結合難、可持續運營要求高等難點,最終設計團隊利用巧思,解決了各類難點。
例如,面對檔案文物保護要求高的難點,設計團隊綜合提升明清皇家檔案文物的保護能力,分門別類為不同文物提供不同展示與保存的環境。
面對檔案館復合利用困難大的難點,設計團隊在集約的空間內合理布局,巧妙設置對外和對內流線,既保障內部功能的獨立安全,又兼顧了對外開放,同時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對藏品的保護,并利用了展藏結合形成新互動空間等解決辦法。
而面對規劃限制與復雜需求結合難的難點,設計團隊尊重祈年大街文脈環境的建筑造型與細節,尊重首都功能核心區歷史類景觀視廊的高度控制要求,主動退讓形成凹字形主入口,考慮環境文脈和肌理在兩者之間設置院落讓空間富有生氣,并在東北角留出城市廣場。不僅解決人流集散的功能問題,還使建筑呈現開放的姿態,符合檔案館開放親民的形象。
同時,設計團隊前期還通過《國際檔案館建設新情況新趨勢》的專題研究檔案館功能組成量化分析,對檔案館功能的復合利用進行梳理并設計任務書進行修正,積極介入展陳大綱的編制工作,根據檔案特征,針對最大的4.53×3.47m《大明混一圖》,最長76m的《金沙江圖》等檔案,都細致考慮了各種展出場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主入口上斗拱。供圖據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明清檔案1500多萬件(冊)。館內珍藏的明清歷史檔案,上起明朝洪武年間,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期,跨越約550年,是現存最完整、詳實、清晰、實用、數量最大的古代王朝檔案。
2021年7月19日,“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主題檔案文獻展在當天開館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開展。2022年7月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正式向社會開放。(完)
搜索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