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眼下,浙江正大力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數字化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有力抓手。
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紡織產業集群基地,紹興柯橋是浙江傳統制造業插上數字化翅膀的縮影。走進當地的浙江迎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涵蓋坯布庫齡分析、成品庫齡分析、蒸汽用量監測、設備運轉狀態等信息的數字化大屏格外引人注目。
“我們的數字孿生可視化系統能為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目前,柯橋區110家印染企業已入駐91家,已接入數據54家,有助于形成產業集聚?!笨聵蚩椩煊∪井a業大腦相關負責人王韜介紹說。
其實,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就作出建設“數字浙江”的重大部署,并寫入“八八戰略”。二十年的發展歷程,數字賦能不僅讓柯橋的紡織產品更具競爭力,上演“我有一匹布,銷往全世界”的越洋故事,還助推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舟山片區構建起“萬億”油氣產業鏈。
在當地的保稅船用燃料油調度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依托“國際船油加注智能監管服務應用駕駛艙”,對外錨地保稅燃料油加注船舶進行實時監管,各錨地的船舶航速、錨地實況、氣象風力等數據及排隊情況一目了然。
保稅船用燃料調度服務中心主任崔義玲介紹,“現在有了遠程無感監管系統,保稅船燃加注每單業務辦理時間平均減少20小時,錨位使用效率可以提升30%。”另外,保稅船用燃料油調度服務中心累計形成了特色制度創新成果和實踐案例269項,為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數據統計,舟山保稅油年供應量已從2016年的106萬噸提升至2022年的602萬噸,年均增長34%,成為中國市場競爭最活躍、供油效率和價格比肩國際最高水平的最具潛力區域。
智能大屏上監測的企業碳排放水平(資料圖) 胡豐盛 攝人才支撐 創新發展有活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于傳統產業來說,青年人才是產業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
衢州市龍游縣是“中國竹子之鄉”,竹產業是該縣的傳統富民產業。
2016年,“80后”姜鵬返回家鄉龍游縣溪口鎮創業,成立“一盒故鄉”團隊。姜鵬介紹,他們邀請并簽約當地竹編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參與創作竹產品,并將新的理念與傳統竹編技藝融合,使竹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通過直播等方式銷售,2022年竹產品銷售額達1500多萬元”。
事實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通過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推動人才鏈向產業鏈集聚,是促進產才融合,讓傳統產業煥發活力的關鍵。
位于嘉興的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是清華大學和浙江省共建的新型創新載體,更是一個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的陣地。自2003年成立以來,該院源源不斷為長三角地區的企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譬如,2016年,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和地處嘉興的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數據服務有限公司,將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學術成果在睡眠健康應用場景落地,促使這家傳統制床企業成功轉型為一家科技互聯網企業。北京冬奧會期間,該公司為冬奧村供應了近7000張智能電動床,并通過外國運動員的社交媒體迅速“火出圈”。
無獨有偶,溫州龍港也通過聚才引智,打了一場漂亮的轉型升級“仗”。
據悉,龍港號稱“中國印刷城”,但當地的印刷產業曾因同質化競爭,一度增長乏力。為破解上述困境,龍港規劃建設印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該綜合體整合“產業+高校+平臺”創新資源,建設北京印刷學院龍港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學龍港研究院等核心平臺,引入相關協會、檢驗檢測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讓當地印刷品再次“出圈”。
節能減排 耗能企業卸壓力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雙碳”計劃下,以化工、煤炭和鋼鐵為主的高耗能、高排放傳統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如何促進這些企業節能減排,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放眼湖州的西塞科學谷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一塊集成企業生產經營用電、用煤、用油等數據的大屏,實時看到企業“碳排放”的精準畫像。
“我們對電、氣、煤、油等39類消費數據和經營數據進行定期智能歸集后,進行統計與核算,結合區域、企業產值,為企業賦上‘碳效碼’,顯示其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進程?!眹W湖州供電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函韻說,它可以全方位服務政府數字治理,基于碳效評價,供電公司為企業開展“供電+碳效”服務,幫助企業優化用能方案,政府部門給予企業政策優惠和支持。
當地的浙江富鋼集團有限公司就是上述舉措的受益者。作為一家集鋼鐵冶煉、壓延加工、構件制造為一體的鋼鐵龍頭企業,其先前難以擺脫用能大、碳效提升空間有限的困境。
對此,國網湖州供電公司派出碳效工程師,為該企業開出一份包含14項優化建議的節能診斷報告,同時鼓勵企業通過購買綠電、碳匯等方式,抵消其部分能耗和碳排放,并納入碳效評價指標,保障企業發展機遇公平。
如今,“碳效碼”已在浙江全省推廣。截至目前,該省4.9萬余家規上企業、1萬余家規下工業企業實現碳效數據在線可控,累計促成綠電交易3.3億千瓦時,節約用能3.2萬噸標煤,為工業企業爭取綠色金融貸款超100億元。
從資源小省變為工業大省,浙江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產業的支撐。多措并舉之下,浙江傳統產業正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大有可為,成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篇章的源源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