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水中國寶”長江江豚逐嬉皖江、“鳥類國寶”東方白鸛展翅巢湖、中國特有珍稀動物揚子鱷擴繁到1.4萬余條……近年來,安徽厚植生態底色,筑牢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屏障和根基,多姿多彩的生態名片靚麗奪目。
聚力攻堅秀高質量發展生態美景
“天朗氣清、山清水秀時常成為朋友圈的靚麗風景。”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孫艷輝介紹說,該省聚焦重點領域,強化環境治理,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全省空氣、水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安徽省馬鞍山薛家洼生態濕地位于長江馬鞍山段東岸,過去曾是沿江“工業帶”,污染點位眾多,存在著臨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的問題。
2018年,馬鞍山找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目標定位,決定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位,確保生態優先一寸不讓、綠色發展半分不減。經過集中整治,如今的薛家洼已成為“城市生態客廳”,從“臟亂差”變為“美如畫”。
生態優先筑高質量發展綠色屏障
安徽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生態資源豐富。皖南山區、大別山區森林覆蓋率高,被譽為“華東之肺”。安徽近年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屏障。
新安江是長三角重要的生態屏障。2012年,安徽和浙江兩省在新安江流域合作建立中國第一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如今,在圓滿完成新安江生態補償三輪試點后,啟動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噸好水,新安江模式在中國其他10個流域、15個省份復制推廣。
在安徽蕪湖珩瑯山、和平森林公園,每年都有數萬只候鳥在此棲息、繁衍。過去的“荒山”變成“致富林”,民眾從“靠山吃山”轉變為“護山愛山”。安徽作為林長制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經過多年探索,已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綜合治理夯高質量發展環境基礎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安徽加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孫艷輝說,安徽持續加大污染防治攻堅力度,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環境基礎。
縱深推進長江保護修復、著力打造巢湖名片、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體系……安徽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曾因污染嚴重成為中國重點治理的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之一。近年來,安徽全面啟動巢湖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立環巢湖濕地群。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總面積約2760公頃,是環巢湖“十大濕地”中面積最大的濕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近自然人工濕地。該濕地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具有超標準洪水蓄滯洪系統、近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南淝河水質旁路凈化系統三大功能,為不同的植物、鳥類、魚類提供了棲息場所。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孫艷輝說,安徽把高質量發展貫穿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過程。未來,安徽將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切實把安徽的好山好水守護好,讓綠色成為安徽最動人的色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