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暗示什么意思;馬蜂窩代表什么
一天,媽媽領著2歲多的小女孩來門診看病:最近我女兒舌頭上不知道出什么問題?一陣一陣“脫皮”,看看都成“花舌頭”,想笑可又笑不出來。
朋友告訴我說是“地圖舌”,又不擋吃、不擋喝的,根本不用管。
還有朋友說地圖舌是“上火”,吃點“下火”的什么菊花、薄荷;也可能是“缺鋅”,得乘早補補。
呵,這民間的方法和“料”可真夠多的。誰說的對?“地圖舌”是病?不是病?
但凡有孩子的家長早在“圈內”就展開了并沒有什么結論的討論,怎么是沒有結論呢?因為誰也不知道誰說的準確,想找無所不能的“百度”尋求答案,呵,里面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家長們真的不知道聽誰的,干脆就當是“孩子舌尖上地圖”——由它去吧。
沒過多久,舌尖上的地圖又回來了,家長開始惴惴不安起來,特別當孩子吃了有味道的食物后,像“捅了馬蜂窩”,立刻就會因疼而哭鬧和好有一段時間不吃東西。
其實,這種經歷不少家長也有過,很正常,因為地圖舌在兒童中畢竟占有15%的比例,地圖舌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今天我們就根據教科書及兒科學界的權威專家對小兒地圖舌進一步的了解:
要想了解地圖舌,先讓我們了解人們天天“要用”的舌(俗稱舌頭)究竟有什么作用?
寶寶得了“地圖舌”是病?不是病?
家長會說,問這么小兒科的問題:吃飯、說話唄!可一問為什么?未必大家都知道。其實,舌的學問大有講究:
舌的組成:舌外觀柔潤呈淡紅色,表面有一層淡白色、薄薄的舌苔;舌的位置在口腔中央的底部,舌有三部分組成即舌根、舌體和舌尖。
孩子正常舌頭
1、舌表面黏膜:覆蓋有許多粗細不等的微小凸起稱舌,由絲狀和菌狀組成。
絲狀:是一層遍布在舌體表面的、像絲絨一般的樣黏膜;有助于咀嚼、吞咽和發音。
菌狀:數目雖然較少,可卻分散在絲狀之間,菌狀主要位于舌尖和舌側緣,色澤較紅,呈圓形的突起,上皮較薄,表層無角化,血管豐富呈紅色。菌狀的上皮內有“味蕾”(位覺感受器),具有味覺感受作用,舌能感覺冷熱刺激及酸甜苦辣;《舌尖上的中國》就是大體就是說美食是靠舌頭的“味蕾”感覺的。當多個菌狀增生、腫脹、充血時,舌表面似草莓狀,稱草莓舌,是“猩紅熱”的典型特征。
當菌狀、絲狀均出現萎縮,致使舌消失呈光滑的片狀、平如鏡面時,稱光滑舌或鏡面舌。
2、舌肌:由骨骼肌組成,骨骼肌具有運動功能,因此具有靈活性的特點,舌在口腔內的活動就顯得非常靈活;比如能做出伸舌及卷舌、外展和內收活動。因此舌能參與咀嚼、吞咽食物,同時在語言中樞的協調下,幫助發音說話。
3、舌下面的黏膜:薄而光滑,舌下中央部位有一層粘膜皺壁連接于口腔底部稱舌系帶,也是參與固定和言語功能。
舌頭是吃飯、說話的
地圖舌:
舌黏膜的絲狀表面有許多透明上皮細胞,經常會自然角化和剝落,由于某些原因,絲狀會萎縮,舌的表面就會顯示光禿禿沒有狀黏膜,使舌背呈地圖樣表現。也就是說,地圖舌是一種發生在舌黏膜淺層上的一種慢性的、邊緣剝脫性的口腔舌黏膜疾病。由于它的病損表現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變換大小和形狀,具有游走性的特點,所以又稱游走性舌炎。
地圖舌:舌的絲狀剝脫呈圓形紅斑
地圖舌多發于兒童,尤其是6個月~3歲的嬰幼兒,為什么呢?
這與地圖舌的發病誘因有直接關系:地圖舌原因至今并不十分明確,很多專家共識:可能與孩子遺傳、免疫、營養、胃腸道功能等有關;還可能與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情緒波動等有關:
1、遺傳因素:經過相關統計分析,父母如果有地圖舌的相關發病史,那么孩子患有地圖舌的幾率就會比較高;許多病例說明了地圖舌具有一定的遺傳性,與遺傳有正相關性。
地圖舌與遺傳相關
2、免疫因素:是引起地圖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孩子出生體質較差,營養不良、貧血,因此免疫力一貫低下,經常會引起各種感染、過敏性疾病,而引起“地圖舌”出現。
孩子從小免疫功能低下
3、胃腸道功能紊亂及寄生蟲:孩子出生后,由于體質弱,食欲差,有時總也喂不進東西或挑食、愛吃零食;經常腸胃功能紊亂比如嘔吐、腹瀉或便秘,胃腸道有寄生蟲,就會常常伴有地圖舌出現。
4、維生素族缺乏及貧血:經調查,地圖舌孩子常常伴有維生素B缺乏的表現,比如食欲不振、易疲乏無力、指甲床蒼白,反復口腔潰瘍和濕疹。
缺鐵性貧血與地圖舌
溫馨小貼士一:衛生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項目的國家級專家張思萊教授和北京協和醫院的鮑秀蘭教授認為:地圖舌原因不十分明確,可能與遺傳、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有關;也有可能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情緒波動有關。有些文章說地圖舌是寶寶“缺鋅”、“上火”導致的,這沒有具體的科學依據。所以建議寶媽們不要看到孩子出現地圖舌就立即“補鋅”及“下火”。
地圖舌的粘膜病變一般無自覺癥狀,當舌面剝離范圍較大時,可在進食辛辣刺激或燙的食物后出現不適或輕微疼痛,有些合并有裂紋舌的孩子還可見舌背上有較深而彎曲的溝:
舌面剝離的位置:嬰幼兒的圖舌往往好發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緣兩側。
出現圓形紅斑及黃白色凸起:剝脫的“圖形”多呈圓形的、橢圓形的紅斑,可以單個發或者多個發,可擴大或融合成片,融合后似“地圖的邊界”,周邊有白黃色稍微凸起的弧形邊緣,中間是火紅色的絲狀剝脫區,但菌狀無改變。
病變位置呈游走性不定:地圖往往呈具有游走性剝脫,容易很快改變“地圖”形態和位置。 口腔輕微疼痛不適:地圖舌沒有明顯的癥狀,可能有時會有輕微的不適,尤其是對酸辣比較敏感。
典型地圖舌:游走性剝脫、變換位置
鵝口瘡:孩子得了地圖舌較重時,會出現口腔感染,比如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口腔內有白色附著物,不容易拭去。也有個別引起口腔潰瘍。
鵝口瘡
維生素B缺乏及缺乏性貧血:如孩子有較長時間的食欲不振、易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口腔潰瘍或反復出現濕疹。
B族維生素缺乏
胃腸道功能紊亂:惡心、嘔吐、腹瀉及便秘。如果有腸道寄生蟲會有磨牙、腹痛等。
據有關資料顯示,地圖舌是嬰幼兒口腔常見病,大多數地圖舌口腔粘膜只有輕微的不適癥狀,剝脫處的粘膜隨著年齡增長,是可以自行修復的,具有自限性的特點,所以家長無需太過于擔心,一旦發現“地圖舌”,可以先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如果地圖舌面積大,且有伴隨癥狀時,是需要治療的。
? 口腔治療及護理:應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堅持每天早晨及喂奶(飯)后“刷牙、漱口”,地圖舌應用嬰幼兒專用軟毛刷從舌背向外輕輕刷1~2次,將剝脫的上皮組織清除干凈,再用0.5%的碳酸氫鈉溶液漱口。鵝口瘡及口腔潰瘍,應在醫生的醫囑下應用藥物控制感染。
無毛牙刷清潔口腔
? 忌口治療:地圖舌表面是口腔問題,其實我們應標本兼治。此時不要給孩子進食酸、辣刺激及過熱的食物,以免引起口腔疼痛加重及口腔潰瘍,甚至加重地圖舌。
遠離辛辣食品
還應忌吃有食品添加劑、調味劑、高鹽的食品;不吃冷飲食品、香料、香精、著色劑、增稠劑、乳化劑、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 伴隨癥狀的處理:如果孩子有胃腸道紊亂,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有沒有脫水現象:比如尿少、哭時淚少、皮膚彈性減少,這時應去醫院在醫生指導下口服補液,并配合醫生檢查大便常規及找蟲卵后驅蟲治療。
如果孩子缺鐵性貧血,此時更應及時補充鐵劑糾正貧血,因為貧血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危害較大。如果孩子出現維生素B族缺乏的表現,也要及時補充治療。
1、合理膳食營養:孩子從六個月以后開始添加輔食,注意孩子輔食原則: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由一種到多種,逐漸增加。注意各種谷類、肉、蔬菜、水果應合理搭配。從小養成不偏食、不挑食的習慣,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
2、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應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生活起居要規律,適當做戶外活動及運動,不斷增強身體素質。
3、保持口腔清潔:從小養成飯前飯后漱口、涮牙的衛生習慣,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天天刷牙、漱口
4、平時不要給孩子進食酸、辣刺激及過熱的食物:以免引起口腔疼痛加重及口腔潰瘍,甚至加重地圖舌。
綜上所述:嬰幼兒地圖舌是孩子口腔常見的疾病,發病誘因并不明確,大多數地圖舌是輕型的,隨著年齡增長可以自愈;但是如果地圖舌面積不斷增大,或有伴隨其他系統疾病如口腔感染(鵝口瘡、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營養性貧血及維生素缺乏,這時候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并發癥。另外,地圖舌關鍵是預防和口腔清潔護理,要合理膳食營養,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從小養成刷牙、漱口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