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迪龍寺的佛塔高度(契迪龍寺今日事)
清邁曾長期作為泰王國的首都,至今仍保留著很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遺跡。城區內那些無處不在的古老寺廟,彰顯著泰北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契迪龍寺和帕辛寺最為著名。
契迪龍寺(Wat Chedi Luang),又名大佛塔寺,位于清邁古城中央。是清邁最大的寺廟,也是最有名的寺廟之一,與帕辛寺同為清邁等級最高寺廟。
當地人對這座神廟格外重視。在他們心中,這是守護神的家園。懷揣敬畏之心,在契龍寺朝拜天地之靈。
記得有人這樣說過:時光靜好如一朵清蓮靜靜綻放。我像是舉著蓮花輕步而行從花香小徑路過的男子,擁一泓清泉于心,置身于歲月的紅塵中,細數一路一路的茶靡花事,幾分欣喜與憂傷,幾分癡纏與輕狂,卷卷如煙氤氳在人生最盛美的青春年華。眺望,細雨朦朧如清秋的夜般散發一襲煙涼。怎奈,紅塵深深始于心,一念起,便千山萬水。
契迪龍寺屬于典型蘭納(古泰族王朝)風格建筑,由主殿、小佛殿、僧房組成。寺廟門口點綴著蛇和孔雀的裝飾,進入內部則能看到巨大的佛像。 在正殿的后面則是這里最重要的景物大佛塔,塔身高達90米。
心有靈泉清洗,善由佛主恩賜。禪,一支清蓮于心間寧馨而綻,溫一壺清茶,余煙裊裊青山外,手持佛卷,細細會心領悟,每一次誦之,一泓清泉藏行于身心灌于五內,讓塵一次一次凈化,讓心一次一次超然,即使身在鬧市,心卻無比清靜,有道是,一方凈土真佛境。佛,就在我心。是靜,是凈。
走過不遠的距離,就看到一座高聳入云的宏偉的四方形建筑,宛如埃及的金字塔形狀,這就是這座寺廟的標志性建筑,大佛塔。
相比清邁古城眾多的寺廟,契迪龍寺算是最為特別的了。其他寺廟多為金碧輝煌的外表,而契迪龍寺僅有破敗而滄桑的外觀。據說寺廟建于1411年,1545年經歷了一次大地震和大風災,佛塔頂端一夜之間坍塌損毀,但就是這次地震,露出了塔內的金身佛像,所以目前我們能見到的佛塔是平頂的。
走過曲曲折折的道路,當抬起頭來時,發現寺廟已展現在眼前。第一印象真的太深刻了,雄偉肅穆,一種難以描述的感覺涌進心頭。
整個視線被眼前殘缺又質樸的古老佛塔占據著,你能感受到那種繁華褪去、華麗不再的滄桑感,你能想象到當年它應該是多么的雄偉壯麗。
斑駁的磚墻上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不禁想象曾經的經年歲月里,這里發生過多少的故事。
之前看了很多照片很是憧憬,然而真正站在佛塔面前才能感受到照片無法傳遞的大氣與壯觀。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意、無意地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之中。只要你走不出自我的牢籠,孤獨與痛苦將會與你同在。佛教對這一點的透視,極為深刻。只有當你完全放下自我,完全敞開自己,用真誠、寬容、平等的心去熱情擁抱他人之時,孤獨便會悄悄離你而去。
走得累了,可以在旁邊安靜地坐下,在樹蔭下靜靜發呆,感受這份莊嚴和。石板路上偶爾會有穿著黃衫的僧人赤腳而過,仿佛時光在這里調慢了一般,一切都那么靜謐美好。
佛塔后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日本政府的援助下在1992年修復,因為沒有最初建造時的確切記錄,無人知曉上部結構的模樣,現在看到的佛塔是沒有頂的,只剩下約60米高,然而500年來它還是清邁最高的建筑。
如今四個方向已經擺上了新的佛像。柱廊和護塔的靈蛇沒有原來的精巧。南側的墻上有6只大象雕塑,其中5個都是后來用水泥修復的贗品,只有極右方的一座是保留下來的原作,由磚砌成再抹上灰泥,可惜的是,歷經多年的風吹日曬使鼻子和耳朵都損壞了。
與其馬不停蹄地趕路逛景點,與其走馬觀花逛一路。我推薦你也花上那么幾個小時,來看看這座500多年時間雕刻的古佛塔,啥都不必刻意做,只是那么靜靜地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這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