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祗園祭的意義,祗園祭的起源是哪年的瘟疫
本文轉載自:環行星球(huanxingxingqiu)
作者:熊金金大人
日本的寺廟、神社平日寄承載著信仰的功能,也兼具旅游功能。而游客們也能借由參與神社活動體驗、了解到東亞的民俗信仰體系。
有趣的是,日本的民俗文化幾乎都源自中國,不過一些節日和習俗的來歷連今天的日本人都不知道了,。
作者熊金金大人有幸參與了日本民俗學家著作的中文版出版,和中國大學老師曾聊過中國民俗的內容,因此想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一些趣談跟大家分享。
▽
?
先說說貢酒。大缸大缸的清酒擺在神像前,是祭神用的,相信這樣的祭品你在中國也沒少見過。不過以前我一直有個疑問,放過一段時間之后,這些酒怎么處理呢?
其實是可以分給人吃(喝)的。道家文化相信,供過神的祭品,也被賜福過,一般人能吃到是很幸運的。
后來在日本,我也發現神社周圍的人家很多都會在門口貼一張紙,上書銷售貢酒,原來這些酒隨后會分給百姓,百姓會在自家進行售賣。
▽
神社中除了許愿,抽簽可算是另一個游客必體驗的項目了。抽簽,日語寫作“みくじ”,還衍生出“戀みくじ”,專問愛情。
看到這個字你就可以直接去搖簽,然后告訴工作人員簽號就行。簽文大部分是漢字,不懂日語也可以看懂七八分。如果是好的簽,可以帶走;如果是不好的簽,則可以拴在神社中的柳樹上。
▽
去神社許愿時,可以購買一塊“繪馬”,一般是一塊五邊形的木塊,在上面寫上愿望并懸掛在指定位置,每年春季制定的日子,神社的工作人員會統一燒掉這些繪馬,象征愿望已被送達。
▽
▽
《藝伎回憶錄》的外景地伏見稻荷大社,因為這里供奉的神是保佑商貿繁榮的稻荷神,而狐貍是神的信使,所以大社中到處是狐貍標志。
伏見稻荷大社
▽
▽
▽
與時俱進的神社干脆也將繪馬做成了狐貍臉的形狀,讓年輕人盡情涂鴉。
▽
▽
還有一種“人形代”,是把紙剪成人的樣子,參拜者在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和年紀,然后將紙片留在神社,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神社會舉辦法事把這些“代”燒掉,灰燼倒入河水中,象征著參拜者的罪孽和霉運都一筆勾銷了。
▽
我后來還發現了一種“車形代”,是把紙剪成轎車的形狀,寫上車牌留給神社,據說神社燒掉這些替身之后,出過事故的車子的不吉就被去除了。
▽
其實人形代大約是發源春秋時期的中國,“代”就是替身的意思,可日本竟然還演化出了車子的替身,真是與時俱進!原本,農歷三月三日是 “祓禊”的日子,人們要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而這樣的習俗,似乎也在日本保留了下來,現在稱為“大禊儀式”。
京都的稻荷大社,因為供奉稻荷神(沒錯,日語是“稻荷”不是“稻禾”)而隨處可見稻草和狐貍的元素。稻荷神在古代是保佑糧食豐收的神,現代則保佑商貿繁盛,因此備受日本商人推崇,不斷捐錢修建供奉鳥居,形成一種奇觀而名聲大噪。
▽
關于日本稻禾崇拜的源頭,其實也是中國。最近跟一位大學老師閑聊的時候,也說到中國的端午——現在我們吃粽子都知道是為紀念屈原,但這位老師卻認為背后有更深刻的民俗含義:
端午這個節氣在歷法上很重要,是插秧的時候,所以要吃粽子祈禱秋季豐收。不光稻米有象征意義,粽子三角形的形狀也很有講究——是模仿蛇頭的形狀,蛇在中國南方很多地方象征多產。
當然,日本的民俗信仰來源自中國的例子還不止這些。日本山間野道邊,還有很多人形石雕,有些精致有些甚至難以辨別人形。日本人普遍認為這些是地藏。
▽
日本民間有給這種神像供奉草鞋的習俗,曾有日本民俗學者追溯這種習俗,認為在佛教概念進入以前,神明們還有另一種身份:道祖神。一種保佑村子安寧,保佑行人旅途順利的神——這樣一說,也許中國人就恍然大悟了,這樣的信仰是來自中國土地公、城隍文化。也是因為如此,日本人說的地藏并不是我們概念中與普賢、文殊、觀音齊名的地藏,而是土地神。
?
無論是狐貍還是蛇,無論是祭祀水神、豐收神還是土地神,這樣的文化都是東方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了解了“祓禊”“道祖神”這些概念之后,再來看日本的各種祭,也許會有全新的感受。
無論是日本的大城市還是小鄉村,都經常舉辦各種祭典,類似中國的廟會。舉辦祭典的主體是神社或寺廟,內容形式各不相同,有點火祭、點燈祭、神祇游行、歷史再現……神社周圍還有大量燒烤、游戲的攤位,非常熱鬧。
▽
▽
我親自參觀過的大型祭典有幾次,各有特色,跟大家分享一下。
夏天是祭典集中的時期,大阪最著名的天神祭一連要舉辦兩天,這個祭典也算關西地區最盛大的“嘉年華”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天神祭還是在留學讀書時期。天神祭非常盛大,主辦祭典的是著名的大阪天滿宮,參加者除了專業的祭典活動演藝人員,還有大量大阪居民,游行隊伍超過100米。
▽
游行的內容也很豐富,有跳獅子舞的(類似舞獅,不過是日本式的獅子),有模仿平安時代的祭司吹奏樂器的,有敲太鼓的,有扛神轎的,還有大量居民租借了傳統的服裝跟著隊伍游行。
▽
我印象很深刻的還有一點,當時的溫度大概有攝氏38度,那些穿著厚實祭祀衣服的“祭司”和鼓手仍一絲不茍地吹奏樂器、擂鼓,好敬業啊!這次游行的隊伍從一個神社往另一個神社進發,巡游了整整一天,經過了大阪中心地帶所有的商業區。在背景的高樓大廈的映襯下,這種傳統的活動似乎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
即使在日本,這樣盛大的游行也不多見,按現代的說法,天神祭的由來是為超度平安時代的大臣菅原道真(被稱為日本第一怨靈),天神祭中人們抬著神轎巡游,是“神靈轉御”的一部分,這個神靈就是指菅原道真。
▽
祭典期間最有特色、最豪華的部分在河中安排彩船游行,稱為船渡御,晚上還有煙火表演。
▽
后來我看到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分析這類在水邊進行的祭典時,將之與祭祀水神、瘟疫神的傳統聯系了起來,并且分析船渡御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室町幕府時代(15世紀),只是在演變的過程中,祭祀、紀念戰爭的意義流逝了,變成了夏日中的歡樂節日。柳田國男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他記載的民俗來歷,應該比現在商業味濃重的祭典文化要現實得多吧。
▽
順帶一提,每逢這樣的祭典,總是能看到很多年輕女孩精心打扮一番,成為祭典中另一道風景線。晚上在煙火的映照下,身著浴衣的年輕人坐滿河邊,好一派和平幸福的景象。
▽
說起各種有特色的祭典,不能不提到京都。京都神社眾多,祭典更多,每個祭典的由來都有些說法。
京都最盛大的祭典有三個:5月15日的葵祭,7月15的祗園祭和10月15的時代祭。葵祭也是我參加過的另一個超盛大的祭典,傳說是為了用向日葵感恩日神而建立的儀式。
▽
這天游行的隊伍會化妝成平安時代的貴族,從天皇故居京都御苑出發往北走,來到下鴨神社和加賀茂神社駐足表演,然后繼續前往下一站,整個活動持續一天。
隊伍中,有舉傘的“仆人”、騎馬的公主、華麗的牛車,規模超過剛才說的天神祭。隊伍行進沿途的馬路實行交通管制,人行道上早已等候多時的游客們跟隨著游行隊伍移動,人山人海。京都御苑和下鴨神社的表演應該是要提前買票的,我沒訂票,所以也被人群們擠到了邊上。
▽
▽
京都的各種祭,表演人員大多都是穿著平安時代的衣服,以紀念其曾經千年作為京城的榮耀。
這么多神社的儀式能夠從古代一直保留下來,和日本民族保守的性格有關。日本一方面善于學習,另一方面有對自己的文化內核極其重視,一絲不茍地傳承著。
從好的方面看,也多虧這種保守性格,東亞民族許多有趣的民俗才能夠被保存下來。
- 完 -
小通薦書
《日本傳統色》
[日] 長澤陽子
從1100種日本傳統色中
精選最具代表的160種
反映自然四季、歲時景色與時代風情的
日本絕美傳統色!
精致手繪呈現傳統顏色
領略日本色彩美學和色名
背后的四季風物
一本書帶你縱覽日本傳統色的豐饒世界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伙伴
后臺回復【投稿】即可見詳情
日本通丨517japan
轉載原創請聯系我們,獲得授權
致力于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