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景點 > 正文

    興都庫什山與印度半島的關系—興都庫什山與印度

    葉狀輪廓的興都庫什山脈處在阿富汗疆域的中心位置,幾乎覆蓋了整個版圖,北側在阿姆河南岸留下了一片面積不大的山前沖積扇綠洲,西側與伊朗高原的結合部留下一片低矮丘陵,而在南側與薩哈德山脈、俾路支高原合圍成了錫斯坦盆地。前面我們借大夏國的國都藍氏城解讀了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綠洲在整個中亞、西亞、南亞交流中的地緣價值,當然更多的是借用了古絲綢之路的通道視野。但這一角度并不適合用在解讀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盆地、綠洲的地緣價值上,根源就在于我們對古絲綢之路的定義上。

    興都庫什山與印度半島的關系—興都庫什山與印度

    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地緣結構示意圖

    如果我們僅僅把古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流,定義為中國所在的東亞文明圈與古羅馬所在的地中海文明圈之間交流的話,那么興都庫什山脈地緣價值也就只有北麓沿線那些綠洲了。可現實情況是歐亞大陸文明圈之間的商貿、文化等交往的終端,并不僅僅是身處東亞的中國和以古羅馬為代表的歐洲,還有幾乎和南亞次大陸概念等同的印度地區,同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交流終端。按照古人對當時世界的認知來說,東亞中國、南亞印度和歐洲羅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的全部,而處在這三個世界邊緣終端之間的板塊,如中亞、西亞,甚至是北非都或多或少的受益于三者之間的交流往來。

    古絲綢之路路線圖更多反映的是東亞文明圈與歐洲古羅馬直接的交流

    那么歐亞大陸內部的東西方交流,既然存在三個平級終端,那么只從中國的角度,把地緣板塊間的聯系、影響,局限在有中國參與的古絲綢之路,不免失之偏頗,更會使讀者產生一個錯覺:即在古代,世界上只存在中國和“外國”兩個國家。而實際情況是,除了漢唐清三朝之外的漫長歲月里,由于地理上隔絕(青藏高原、天山山脈和沙漠戈壁),中國是獨處在東方世界。

    青藏高原的地理隔絕作用使得華夏文明在東亞遺世獨立

    在“東方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多元、更有“世界”屬性的,廣義上包含印度在內的“西方世界”,各板塊之間的地緣關系更緊密,當然也會更有機會影響到其它板塊的歷史進程,如來自歐洲的雅利安人取代當地土著,入主南亞;來自中亞的大月氏建立橫跨中亞南亞和西亞部分的貴霜帝國,成為與當時漢朝、羅馬、安息并列的歐亞四大強國;來自南歐巴爾干半島的馬其頓人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甚至是到了近代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所尋找的目標也并不都是中國,更多的是那個曾經讓歐洲人真實占領過的印度。這也是為什么哥倫布把北美洲海中的島群(如古巴)命名為西印度群島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東征路線圖

    當然在解讀興都庫什山脈南麓之前,之所以先調整以往的分析角度,就是在于興都庫什山脈南麓單元的地緣價值跟古絲綢之路并無多少聯系,東亞板塊發生的一切并不會真正影響到這里,它的命運更多是與旁邊的伊朗高原和南亞次大陸聯系在一起。而最直接且知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343年亞歷山大帝率領馬其頓方陣東征,從希臘出發,橫掃中東地區,進而不費一兵一卒而占領埃及全境,隨后又蕩平波斯帝國,兵鋒最東端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其三,征服了約5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亞歷山大東征從伊朗高原進擊到南亞次大陸正是繞著興都庫什山脈輪廓南下到錫斯坦盆地

    持續長達十年的東征作戰,之所以能夠征服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跟亞歷山大的戰略方向選擇和馬其頓方陣戰術配合密不可分。那么我們不妨跟隨古人的視野來解讀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地緣潛力。公元前329年征服了伊朗高原上最后一個板塊—帕提亞(即安息)后,亞歷山大的大軍即進入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北部,也就是今哈里河(今土庫曼稱捷詹河,伊阿界河)和穆爾加布河流域,波斯帝國時期稱為“阿里亞”地區。而阿里亞地區的地緣核心就在哈里河中游的赫拉特城。

    赫拉特歷史古跡眾多,是古絲綢之路的沿途古城之一

    當我們把視野抬高便會發現,流域面積約7.1 萬平方公里的哈里河發源于興都庫什山脈中部海拔3000米的巴巴山,自源頭由東向西流動,流經赫拉特谷地后,受阻于伊朗高原,轉向北流陸續成為阿富汗與伊朗、伊朗與土庫曼的界河,全長1150公里,有約8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而流域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的穆爾加布河發源于西北部興都庫什山脈海拔2600米的白山,全長978公里,有628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最終兩河分別在土庫曼境斯坦內流經捷詹綠洲和馬雷綠洲后,消逝在卡拉庫姆沙漠中。全靠盛行西風帶來的水汽和興都庫什山的融水補給,全年有半年以上干涸無水,但卻是這片中間地帶上綠洲的依存所在。

    阿里河(捷詹河)和穆爾加布河流域圖,引倫敦皇家地理學會出版

    作為阿里亞地區地緣中心的赫拉特,一方面得益于赫拉特谷地的相對開闊,相應的綠洲面積也更大,可以滿足更多人口的聚集;另一方面則是哈里河開拓出的一條深入興都庫什山脈腹地的東西向通道,這使得赫拉特實際處在十字相交的交通樞紐位置上。當然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哈里河的水量,相比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處中北部的其他河流而言,哈里河再次驗證了一個真理:在干旱的土地上,有水便有了一切。所以赫拉特谷地是具有相當農業潛力的,也是整個中北部結合部財富的集中地。

    征服興都庫什山脈的重點,在于周邊沿線的綠洲

    所以對逆流而上攻占赫拉特城的亞歷山大來說,也就沒有必要再繼續向上游的興都庫什山脈腹地推進了。正好印證了前面我們說的—征服興都庫什山脈的重點,在于周邊沿線的綠洲,如果一定要到山脈腹地去侵擾那些山地游牧部落的平靜生活,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麻煩之中。因此亞歷山大在在征服以赫拉特城為核心的哈里河中游地區后,基本都會繼續南下去尋找另一片綠洲。其實不光馬其頓人如此,在他們之前的波斯人也是這么做的,因為北上就要穿越世界第四大沙漠的卡拉庫姆沙漠。

    馬其頓離開赫拉特河谷南下后,經歷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進入水草豐美的錫斯坦盆地

    但對于離開赫拉特河谷南下的亞歷山大來講,接下來失望要持續些日子。根源就在于轉向被流入卡拉庫姆沙漠的哈里河和穆爾加布河(理論上的阿姆河中游南岸支流),帶走了興都庫什山脈分水線以北山地所收集的大部分淡水。后果就是哈里河以南的兩大山地結合部,僅剩下規模較小的時令河來勉強滋養了,無法形成規模性的綠洲聚集點。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如今伊朗與阿富汗交界處的洼地中分布著一系列時令性的咸水湖,如被伊阿一分為二的納馬克扎爾湖。這在蒸發量比降水量高出好幾倍的亞洲中部,一旦沒有大量高山融水補給,匯入洼地成為咸水湖,幾乎是每一條河流歸宿地的命運。而能夠利用這片干旱土地的,只有那些將這里作為冬牧場的游牧部落。

    在赫拉特城南下到錫斯坦盆地之間是干旱的中間地帶僅有游牧部落作為冬牧場利用

    不過到達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亞歷山大還是會有一個驚喜,進行至法拉河畔時,一片縱深開闊,且有充分淡水補給的湖澤之地就會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就是錫斯坦盆地地區(波斯人稱為德蘭吉安納地區)。雖然與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相比,降水依然稀少,荒漠化嚴重,但是被山地分割的荒漠體量遠不如卡拉庫姆沙漠,從興都庫什山脈分水線以南腹地收集到的淡水還是有很大機會匯集在一起,在錫斯坦這片開闊的低地形成大湖泊。這些收集淡水的河流,水量較大的就是法拉河、哈什河、赫爾曼德河,其中以赫爾曼德河居首。不過盡管興都庫什山脈竭盡所能的為錫斯坦提供淡水補給,但這片地處加恩—薩哈德山脈以東、俾路支高原以北、興都庫什山脈以西的盆地縱深實在過大,高山融水并不足以滋潤盆地腹地的每一寸土地。最終錫斯坦中心的赫爾曼德湖一帶形成了大片的農耕綠洲。

    得益于興都庫什山春汛帶來的周期性排水,赫爾曼德湖屬于內陸難得的淡水湖

    當然需要補充一點的是,赫爾曼德湖屬于淡水湖,這對地處大陸腹地蒸發強烈的內流區域內是難得可貴的。因為相比較能夠外流大海的淡水湖來說,內流湖之所以大多數屬于咸水湖,根本在于注入湖泊的內流河流經年累月由山地帶出的礦物鹽,只能沉淀在下游低地,卻無可以排出多余鹽類礦物質的途徑。當然赫爾曼德湖之所以是個例外,在于它所處的海拔并不是錫斯坦盆地最低的,在赫爾曼德湖南面還有一個海拔更低的“濟里鹽沼”,幫助儲存鹽分。而赫爾曼德湖、薩巴里湖和普扎克湖在每年春季漲水時連成一片,水面最大可達3.5萬平方公里,并通過沙拉克河向濟里鹽沼排水,5月春汛過后水位下降,湖泊再次分離,向鹽沼的排水也逐漸終止。這意味著赫爾曼德湖并不是終端,而是一個中繼湖,通過季節性的周期沖刷排水,保證了湖水及周邊濕地不至于鹽堿化,淡水湖的狀態也使得整片湖區成為一個水草豐美之地,自古灌溉農業比較興盛,是整個錫斯坦盆地的地緣核心。

    錫斯坦盆地西側就是伊朗高原邊緣的加恩-沙哈德山脈

    在此得到修整和補給后的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便可以繼續前行,最終亞歷山大選擇沿赫爾曼德河溯游北上。之所以如此,在于錫斯坦盆地南部是勒齊斯坦沙漠,地緣價值幾乎為零,向西則是伊朗高原,屬于回頭路,向東則是進入興都庫什山脈腹地,收獲有限且風險很高,于是沿著興都庫什山的葉狀邊緣,溯赫爾曼德河轉向東北,既可以保證行軍水源,又能夠在地形稍平緩的山地行進,還可以將興都庫什山脈南麓山谷的綠洲收編,一舉多得。所以馬其頓人沿赫爾曼德河進入其主要的兩條支流—洛拉河與阿爾甘達卜河,并在交匯處建造了“安其提亞的亞歷山大城”,即今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以作為波斯與印度之間的屏障。

    如今的坎大哈郊區遍布土胚房

    如今的坎大哈是阿富汗南部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普什圖族聚居的中心城市和軍事重鎮。從地緣角度來看,不得不說亞歷山大的眼光甚為獨到。一來坎大哈所在的地理單元為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耕種;二來坎大哈處于勒齊斯坦沙漠東北端邊緣,是錫斯坦北上的要沖;三來坎大哈北上便可直通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往西可達前面講到的赫拉特(阿第三大城市);四來坎大哈向東隔蘇萊曼山脈的支脈多巴加格爾嶺與巴基斯坦的西南重鎮奎達相鄰,且只有約100公里的距離(奎達向東即是富庶的印度河流域)。

    坎大哈沿著塔爾納克-加茲尼河谷溯游而上便可到達喀布爾

    亞歷山大后面的征途自然不言而喻,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筑城坎大哈后,便繼續溯洛拉河河谷而上,經過塔爾納克-加茲尼河谷到達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后來又沿喀布爾河谷過開伯爾山口進入犍陀羅盆地(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盆地),小國林立的南亞次大陸已經開始展現在了亞歷山大面前。當然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興都庫什山脈西南部錫斯坦盆地是西亞前往南亞次大陸的重要通道

    到此興都庫什山脈南麓(準確說是西部至西南部)的地緣價值便了然了,一方面是自伊朗高原北部至赫拉特城,再南下錫斯坦盆地,后轉向東北沿塔爾納克-加茲尼河谷進入喀布爾,獲得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商貿或征服通道,亦或者是通經過伊朗高原內部的盧特荒漠,翻越加恩-薩哈徳山脈山口,進入錫斯坦盆地,在北上喀布爾;另一方面是興都庫什山脈滋養下的西南部錫斯坦盆地,擁有成為阿富汗農耕重點區的自然條件,對于養育人口具有重要意義

    補充:興都庫什山脈作為中亞阿姆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分水嶺,若以此劃分地緣結構,可一分為三。一是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或稱“阿姆河南岸流域”,水系上包括哈里河、穆爾加布河、昆都士河、科特恰河流域等地理單元(上期);二是興都庫什山脈西南部的錫斯坦盆地,包括注入錫斯坦低地的法拉河、哈什河、赫爾曼德河等(本期)。最后則是興都庫什山脈東南的“印度河流域”,主要是喀布爾河(下期)。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luwanhua.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蝴蝶| 先后天八卦对照图| 国测四年级语文试题| 金珊| 意大利火环1990| 狗狗交配视频全过程| 黑暗森林 电影| 俺去也电影网| 红岩下的追捕电视剧| 徐贤电视剧| 欧若拉歌词| 叶凯薇的视频| 刘淑华| 张念骅|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例题100道| 迷斯拉| 韩国电影《爱欲》| 乱世危情电视剧演员表| 傅青主治闭经特效方| 轮回乐队| 因鬼六罪恶六芒星| 福音电影| 在线播放免费视频播放| 抖音手机版| 我们的快乐人生 电视剧| 红旗车驾驶员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赛虎| 恐怖地带| 二年级53天天练语文上册答案 | 韩国青草视频| 女子露胸| 爱情手册电影| 少年派二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 妻子出轨| 北国之恋| 成人的性行为免费| av网址大全| 少女第一季| 节目单| 单恋双城| fate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