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行上班一般有什么職位_車行管理工作崗位
一大清早,家住深圳龍華區,24歲的李嘉師已經起來開始疊被褥了。洗臉、刷牙、穿衣服每一項都做的井井有條,看起來就是一個正常上班族該有的樣子。
可能你要說了,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為什么小編要寫在開頭? 因為李嘉師是個智力只有6、7歲的“喜憨兒”。
也許很多人對這類智力障礙的孩子,私底下會稱為:“智zhang兒”、“傻瓜”之類的等等。
然而,這是一種很刺痛的叫法。因為他們并不是沒有生存能力,他們不僅生活的很有成就感,并且越來越得到大眾的支持和鼓勵。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吧。
? 特殊的洗車店
現在每天早上,李嘉師可以獨自坐公交車去工作的地方,有時候在車上碰到老人,他還會主動讓座,他說:主動讓座給爺爺奶奶,我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來到他工作的地方,是一家洗車行,這家洗車店的名字叫:“喜憨兒”洗車行。
這里一共有16位跟李嘉師類似的“喜憨兒”。他們的問題,有的是患有自閉癥、有的是唐氏綜合癥、有的是因為先天性疾病心智發育遲緩等等。
“喜憨兒”這個稱呼是對心智zhang礙者的一種統稱。
這家洗車行的創始人名叫:曹軍。在他的理解中,“喜憨兒”中的喜字,代表著珍惜、快樂;憨則代表著憨厚、踏實;兒代表著孩子們的希望,這也是曹軍為洗車行起這個名字的原因。
? “喜憨兒”的故事
2018年,有關媒體的曝光以后,讓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家洗車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店里16個孩子當中,每天最早到車行的孩子名叫種(chong)新來,他是來自甘肅農村的一個孩子,也是一名腦癱患者。
沒來“喜憨兒”洗車行之前,種新來由于不能上學,也找不到工作,無處可去的他只能每天呆在家里無所事事,不是打游戲就是看電視。
有次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有關“喜憨兒”洗車中心的一些報道,種新來便嚷著鬧著讓媽媽送他去“喜憨兒”車行,他跟母親說:媽媽,我能做這個事情。
由于長時間處于一個邊緣體的狀態,對于孩子能夠走出家門,融入到社會,去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也許正是種新來母親的心愿。
她帶著孩子,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來到了深圳,找到了“喜憨兒”洗車行。
自從開始在車行工作,種新來很是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他也是16個孩子中唯一一個住在店里的。每天種新來都會早早起來,第一個來到車行,開門、準備營業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而這些并不是車行創始人曹軍對他的要求,反倒是種新來主動要做的。雖然有智力方面的影響,可是他始終無比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另外就是我們開頭說的李嘉師,24歲的他,智力一直停留在6、7歲的樣子。一開始來“喜憨兒”上班的時候,光是學習坐公交車,就在家人的幫助下,足足練習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
哥哥對李嘉師一年來后的改變,覺得不可思議。
他覺得現在的弟弟性格開朗了很多,跟家人之間的親情互動也多了很多。這些看似我們正常人再普通不過的對話互動,以前是很少很少有的。
每天早上8點左右,李嘉師就會來到工作崗位上,開始準備一天的工作。
事實上,很多人覺得洗車是個簡單容易上手的事情,然而對于“喜憨兒”來說,可能需要一遍一遍的去教,一遍一遍的示范,他們才有可能學會并且掌握。
我們要知道,每一件正常人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對于這些“喜憨兒”來說,他們智力水平有限、行動上也有不便,那么很簡單的工作就是充滿著挑戰。
因此,曹軍專門為這些孩子們請了兩名特教老師,以及兩名正常的洗車工。他們會手把手的去一遍一遍的去教孩子們怎么洗車、擦車;可以說,幾乎每個環節和細節都會講很多次。
曹軍還專門為這些孩子做了一塊白板模擬車身。
白板的高度、長度以及白板底部與地面的距離,都是按照汽車的尺寸來定制的,這是為了更加直觀和方便孩子們在實際工作中,有個前期熟悉的印象。
在經過三年不懈的努力,“喜憨兒”洗車行已經慢慢走向正規化。
這3年來的經歷,讓曹軍深知面對這些孩子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不是要求他們如何如何做到最好,更重要的是要對他們有足夠的寬容和耐心。
擔心孩子們記不住所有細節,他就將所有洗車的步驟和程序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按照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智力高低,給他們劃分了不同的工作任務。
時常會聽到他對孩子們這樣說:不要急,就這樣,我們一塊擦完再擦一塊,你很了不起,你很棒。
? 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對待這些“喜憨兒”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把一個大的工作拆分成一個小的工作,他們這樣完成一項,就會有成就感。
很多時候,盡管這些孩子們的智力、行動不如別人,甚至有的孩子還有些軸或者死腦筋。
可是在曹軍看來,正因為他們的這些劣勢,在細心、耐心的教導下,孩子們這些一根筋的劣勢,漸漸的轉變成了對工作的極度認真和負責。
他們對清洗的順序和干凈程度有著近乎苛刻的執著,洗車時一定要從左后方開始擦起,從上到下繞車一周,不能有絲毫遺漏的。
有的地方該洗五遍就是五遍,少一遍都不行,每一輛車孩子們都洗的無比認真。
剛開始一些顧客來這里是出于同情和愛心,然而漸漸的他們卻被孩子們認真的工作態度打動了。
最讓人感動的是,報道中,一名女士說到:每次當她在“喜憨兒”洗完車后,孩子們就會用手給她擋著頭頂,讓她小心上車;每次都是雙手把車的鑰匙交給她。
還有就是孩子們在擦車的時候,真的很仔細,這些工作中的細節做得很到位。相比其它地方洗的話,這里洗的更好。
就這樣,“喜憨兒”洗車行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
這并不是大家一開始的同情和愛心,而是這些“喜憨兒”經過自己的努力勞動和真誠的服務一點一點贏得了更多人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
? 背后支撐他們前行的動力
據報道,3年的時間里,“喜憨兒”洗車中心已經累計洗了3萬多輛車。如果按照深圳這里的洗車費每輛40塊錢計算,3年下來大概就有100多萬的收入。
如果是一般幾個員工的洗車行,這些收入算是很不錯的一個收入了。
可是“喜憨兒”不同,它是由20名左右的員工組成,按照房租、水電、以及各種開支和成本來算的話,這個收入并不理想,甚至還會有虧損的狀態。
很多人一開始也懷疑曹軍的動機,如果不是一家賺錢的洗車行,他為什么要做虧本的生意呢?
原來,曹軍的孩子也是一名“喜憨兒”。身為一個心智zhang礙孩子的父親,曹軍想證明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是一樣的。
他知道,對于這些智力殘疾的孩子,他們缺乏探索,缺少一個就業的幫助。很多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殘障兒童的家庭更是心理和精神的一種打擊。
他們身體已經成為成年人,但是智力卻一直停留在孩童的階段,這讓很多類似的家庭很難給予他們應有的快樂和孩子們心靈上的自由。
有的孩子可能一輩子就只能待在家里,不僅身心受到更多的自閉,也會給家庭帶來更大、更沉重的負擔。更深一步去想,長期以往下去,他們就會與整個社會脫節。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軍是害怕的,是擔心的,他不敢去往深了想。久而久之,他開始有了為這些“喜憨兒”做點什么的想法。
他看中了洗車行業,之后帶著自己這些年積攢下來的資金,聯合了十幾位“喜憨兒”的家長,創辦了這家“喜憨兒”洗車行。
創辦之初,很多人是持有反對態度的,很多人覺得,讓這些智力殘疾的孩子去洗車,能洗的好嗎?能洗干凈嗎?不會把人家的車洗壞吧?
? 更多需要的是尊重和鼓勵
所有的質疑聲,讓曹軍反倒覺得,他就認定了這些孩子們是可以的。憑著自己這年的堅持和決心,他一步一步讓這家洗車行慢慢的走上了正軌。
很多顧客來的時候,可能出于好心,會給“喜憨兒”們一些小費之類的,可是曹軍卻嚴厲的教導孩子們,堅決不能收小費。
我們是憑著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汗水辛苦賺錢,不是讓顧客同情、憐憫或者施舍,顧客的平等對待和尊重才是我們需要的。
到現在,“喜憨兒”們,各自干著自己喜愛的本職工作,他們做到了自食其力,那種顧客給予的尊重和鼓勵,那種由衷的自信、自豪感,是任何什么小費都無法替代的。
在一點點的鼓勵和稱贊之下,孩子們變得越來越開朗活潑,他們其實很需要社會的認可,只要有一個人贊賞他們,他們就能開心一天。
現在的“喜憨兒”們,不僅有了天真快樂的模樣,更多的是,他們不再是孤獨和自卑的。他們有了更多的歡笑,甚至也會談及自己未來的夢想。
我的夢想是:娶老婆、生孩子,送孩子上學交學費。
我的夢想是:努力掙錢,好好照顧爸爸媽媽。
我的夢想是:。。。。。。
對于“喜憨兒”洗車行的孩子們來說,洗車行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工作的地方,更多的意義是成為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在這個家庭里,每個人都有工作上帶來的成就感和發自內心的自信,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 后語:
根據有關數據表明,我國有超過1200萬的“喜憨兒”,他們的外面是成年人,可是心智上卻只有7、8歲的孩子智力。因為疾病的影響,他們也許一生都無法長大。
他們實際的就業率甚至還不到5%,相比盲人和殘障人士,他們是就業中最為困難的群體之一。
我們很難想象“喜憨兒”洗車行的創始人,曹軍和他背后聯合一起創辦“喜憨兒”的那群人一開始經歷了多少困難艱辛,他們是一群值得被尊敬的人。
隨著媒體的報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喜憨兒“洗車行,孩子們認真負責的態度贏得了更多顧客的青睞和贊許。
之后的幾年時間,”喜憨兒“車行陸續在全國16個地方先后開了19家,也創造了更多孩子就業的機會,這個數字還在慢慢增長,他們的故事還在延續。
希望未來的歲月中,更多的“喜憨兒”們可以得到世界的溫柔以待。
對于“喜憨兒”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要說的,歡迎評論區里交流討論
(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