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勒有什么特色美食(庫爾勒的特色美食推薦)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頂呱呱!
"庫爾勒"維吾爾語意為"眺望",因盛產馳名中外的"庫爾勒香梨",又稱"梨城",是西北五省區第一座"全國文明城市"。
庫爾勒市(Korla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成立于1979年9月30日。
庫爾勒市地處歐亞大陸和新疆腹心地帶,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北倚天山支脈庫魯克山和霍拉山,南距"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直線距離僅70公里,是古絲綢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該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庫爾勒也許因為香梨出名,但是實際上,庫爾勒市還是旅游探險的好地方。
境內有許多文物勝跡、還有王孜千古城、托務其古城、愛力克滿古城、庫爾楚土墩遺址及古陶遺物等。
與庫爾勒相連的博斯騰湖也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天山草原、天鵝湖、庫車千佛洞、天山草原放牧民俗風情,樓蘭古城探險,阿爾金山野生動物觀光、旅游、西海漁村度假旅游,空中旅游......這些都是來庫爾勒不可錯過的風景和項目!
鐵門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鐵門關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縣級市,地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是天山南麓和昆侖山北坡交匯的交通要沖,古絲綢之路中段的必經之地。
"鐵門關市"取名于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的"鐵門關"。
鐵門關位于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的庫魯克塔格山谷中,曾是貫穿南北疆交通的天險關隘、古絲綢之路中道咽喉,晉代曾在這里設關,因其險固,故稱"鐵門關"。
鐵門關建市之前一直是庫爾勒的一部分。與庫爾勒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
秦漢時期,天山南路有36國,庫爾勒市位居渠犁國境,古渠犁國在且末西北,精絕(今民豐縣)之北,尉犁(今塔什店至博斯騰湖以南一帶)西南,山國(今尉犁縣鐵干里克東北)以西,烏壘(今輪臺縣策大雅)東南,其范圍相當于今庫爾勒市境及尉犁縣西北、輪臺縣東南一部分。
鐵門關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焉耆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之間的一道天險,位于庫爾勒市北8千米處的霍拉山、庫魯克山之間的峽谷中。
孔雀河水從峽谷蜿蜒流過。
古絲綢之路北道(后山中道)即沿霍拉山麓開鑿。
"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水流澎湃,日夜有聲,彎環曲折,幽遂險阻"
(謝彬《新疆游記》)
這歷來被看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過"的軍事要塞。
唐代名相張九齡寫道:"鐵門千(于)術,回鎮咽喉"。
凸顯它軍事地位的重要。因其險固,又是北疆通往南疆的唯一通道,故稱鐵門關。峽谷稱鐵關谷,也叫遮留谷。
孔雀河
孔雀河亦稱飲馬河,傳說東漢班超曾飲馬于此,故稱。
孔雀河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是罕見的無支流水系,其唯一源頭來自博斯騰湖(水源來自開都河),從湖的西部溢出,經過鐵門關,流經庫爾勒市和尉犁縣,注入羅布泊。
后因農業發展,在流經大西海子水庫之后便季節性斷流。
孔雀河是庫爾勒市最美的風景,是新疆巴州庫爾勒市的"母親河"。
河水又向西行三十余里,出山。水又向南流二十余里,經庫爾勒與軍臺之間。又西南,凡七十里,經哈拉布拉克軍臺南。二十余里,又西,經庫爾楚軍臺南而西。凡三百里,仍曰海都河。
(徐松《西域水道記》)
孔雀河橫穿庫爾勒市區,把庫爾勒市分為南北兩半。
北面以州市地方單位為主,南面以塔里木勘探開發指揮部及石油單位為主。
在市區長達七公里的孔雀河上共有幾座橋,孔雀河大橋、獅子橋、建設橋、團結橋等。
上游的孔雀河大橋是314國道跨越孔雀河上最大的橋梁,橋跨150米,寬24.5米,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一處拱形鋼橋,河面無橋墩,它是孔雀河在庫爾勒市區的一處重要景觀,是孔雀河濱風景旅游帶上一道獨特風景線。
孔雀河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在新疆,像庫爾勒一樣擁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的城市是極為罕見的。孔雀河市區段玉水如帶,百步一景。
清晨,薄霧輕紗,爽氣怡人;晚間,夕陽鋪水,依稀將人帶入夢中仙境。
早晨鍛煉身體的人在這里吐故納新,采天地之精華;傍晚,休閑的人們在這里納涼散步,觀夜景之妙。如潮的人流摩肩接踵,使孔雀河畔洋溢出一種節日的氣氛。
胡楊林度假村
庫爾勒的胡楊林度假村在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畔。這里分布著世界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原始胡楊森林保護區。
全世界胡楊林有10%在中國,而中國的胡楊林有90%在塔里木河畔,他的祖先遠在1.35億年前就出現了,被稱為"第三紀活化石",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種楊樹。正是因為它的古老和原始,其歷史價值是任何樹種所不能與之相比的。
胡楊林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強大生命力,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吸引著眾多游客向往,觀瞻。
沙漠胡楊林構成了公園的主體,1993年在塔里木河畔成立了我國首家沙漠胡楊森林公園,占地333公頃。
樓蘭古城
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跡樓蘭古城,位于羅布泊西部,處于西域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到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靜立在沙漠中,引發后人很多的遐想。
樓蘭古城四周的墻垣,10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墻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筑遺跡了無生機。
樓蘭古城樓蘭古城四周的墻垣,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墻垣孤伶伶地站立著。
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萬平方米。
樓蘭遺址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于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的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人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后,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如今,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漢代建筑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的遺址。
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塊高臺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20世紀初,斯文.赫定就是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
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筑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亂而破敗不堪。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
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
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周圍建有雄偉城墻、是邊境重鎮、“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
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馬、葡萄、珠寶,最早都通過樓蘭交易。許多商隊經過時,都要停下來休息。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來朝,以后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之四》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這樣表明征戰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在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外遷,有800多年歷史。
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
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人們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
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中國史籍中最早關于樓蘭王國的具體記載,見于《史記·大宛列傳》。
根據記載,我們知道樓蘭是一個西域小國,建國于鹽澤邊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這里的“鹽澤”,指的是羅布泊。到漢代史學家班固撰寫《漢書》時,樓蘭王國有1570戶人家,共14100口人,國都名“打泥”。《漢書》進一步介紹了樓蘭的生態環境:“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分國。國出玉,多葭葦(蘆葦)、枝柳(紅柳)、胡桐家胡楊)、白草(芨芨)。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漢昭帝時,樓蘭改國名為部善,并請求朝廷駐軍伊循。
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從此樓蘭便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
東漢時,樓蘭在絲綢之路上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東漢政府在樓蘭大規模屯田,開發樓蘭。此后直至魏晉累幾百年之久,樓蘭一直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再后來,樓蘭便很少見于史載,逐漸地神秘消失了。
樓蘭古尸之謎
在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女性干尸,體膚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發披肩。
她身上裹一塊羊皮,毛織的毯子,胸前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皮毛制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枝雁翎,被世人稱為“ 樓蘭美女”。經用她身上的羊皮殘皮做碳14鑒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誰?為什么會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就成為考古界的謎。樓蘭女尸“ 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眼大窩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翹的“ 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然而,關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體屬于何種種族類型以及他們生前是當地土著還是從他處遷徙而來等問題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說紛紜。
曾經是誰在樓蘭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誰的聰穎才智創造了燦爛奪目的綠洲文明?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勝,撲朔迷離。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說:“樓蘭人使用中亞去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樓蘭人類學研究的結論和樓蘭語言學研究結果再一次提醒我們,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
因而,此書的觀點認為,樓蘭人是“漂泊東方的印歐人古部落”。樓蘭女尸復原相貌圖然而,“樓蘭人到底源于何處”這一問題并沒有取得一致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人屬于雅利安人。社科院樓蘭考古專家楊連告訴記者,80年代,他去樓蘭,他見到過一位30多歲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為他拍了一張照片,和他站在一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據我國某人類學家從基因學、器物學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樓蘭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論點。
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淺色頭發,眉弓發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征。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出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的結果完全吻合。到了漢代樓蘭王國時期,樓蘭居民的種族構成又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與高加索人種共生,其中還有蒙古人種的存在。亞歐舊大陸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這片并非綠草如茵的土地作為過自己的駐腳點,希望能夠在此營造美好的家園!
庫爾勒美食
看過了美麗的孔雀河,探秘了樓蘭古國,想必一路上也是餓了吧。
接下來就帶領大家吃吃庫爾勒的特色美食~
馕坑肉,新特的美食,維吾爾族稱"吐努爾喀瓦甫",來源于新疆的喀什。馕坑肉營養豐富,味道特別好。
馕坑肉主要有馕坑肉串、馕坑羊排、馕坑羊脖子等。其中,肉串和羊排、羊脖子用料水不同。
炒拉條子
涼皮子
烤包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