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游記 > 正文

    常州亞細亞前身的影院、常州亞細亞影城90年代

    常州亞細亞前身的影院、常州亞細亞影城90年代

    |杜思夢

    編輯|林 琳

    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科技產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促進各國開放合作,是讓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進步發揮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徑。”

    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在“科技為王”的時代里,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的綜合實力。屬于高科技的文化藝術樣式的電影,同樣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電影技術定下“國產化”的發展目標,從攝影機、錄音機到放映機、揚聲器、還音系統,再到洗印、膠片,電影技術、設備在探索中結出果實,不斷縮短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改革開放后,我國緊跟世界技術潮流,注重發展科技含量高的電影科技項目,面對日益興起的其他休閑娛樂項目,以特種電影為代表的電影項目異軍突起,為電影發展獲取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新世紀全面數字化以來,我國電影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潛心研發,多項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打破了外國技術壟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影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在滿足本土需求的同時,走向海外市場。隨著5G技術在全球技術領域的研發加速,我國電影科技工作者也緊跟技術風向,開始了5G技術的探索。如今,中國電影技術正在成為世界電影技術舞臺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十七年”期間:

    初步探索電影技術設備國產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電影技術迎來期。1949年12月7日,電影局做出工作規劃,關于電影技術工作的規劃安排主要提出:擴充放映隊和器材制造兩方面內容,前者包含的主要內容有“計劃大量擴充放映隊,組成全國放映網”,關于器材制造等方面的內容中,特別提到“擴充東北電影機械廠,自行仿制一般性的電影器材;條件可能時設廠制造16毫米放映機、錄音機與配音機”。

    1953年3月,我國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頒布,電影網的發展、電影網所需機器的生產、影片生產、膠片洗印和大量印刷以及膠片制造成為該計劃的重點內容。同年,12月24日,我國頒布《關于建立電影放映網與電影工業的決定》,《決定》中重點提及“建立放映設備制造工業,使放映機達到全部自給”。

    可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管部門就對農村放映和設備國產化給予了極大重視。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頒布實施,從客觀上促進了我國電影技術在當時的發展。

    摸索技術設備國產化

    哈爾濱電影機械廠分別于1951年和1955年研制成功了35毫米移動式及固定式放映機,并將后者命名為松花江5501型寬銀幕立體聲放映機。

    上技廠1951年在引進成套英國和蘇聯的錄音設備的基礎上,自制了中國第一臺光學錄音機。

    1958年,上海電影機械廠試制成躍進I型磁性錄音機樣機,后在定型機II型磁性錄音機的基礎上,批量生產,使我國各電影制片廠在磁性錄音技術方面,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1959年,石英碘鎢燈試制成功,并大批量投產,從而實現了新影攝影照明的輕便化。

    1960年,上海電影局為了改進攝影設備,該局所屬的電影放映器材廠研制出新配方放映GF8-60碳精棒,GF8-60碳精棒出口埃及、印度、古巴、非洲及東南亞等國家。

    1962年7月,長影廠自行試制“菲尼冬”配方成功,并正式投入生產,顯著地提高了黑白片的洗印質量。

    1964年,南京無線電元件廠生產的40W電影還音機用揚聲器進行了技改。由單純的仿蘇產品,經過技改,成為性能得到了提高、成本降低的揚聲器。裝備了國內大部分影院,占有國內市場很大的份額。

    1965年3月31日,長春電影制片廠研制出字幕攝影機;7月,上海電影機械設計研究所與新影廠合作設計了S—16A型攝影機;1966年,南京電影機械廠研制成功和平牌S-35毫米手提攝影機。

    新中國成立10年來,我國的電影攝影技術得到了一定發展,尤其在特技鏡頭的拍攝上有較大突破。

    1959年,上影廠在拍攝影片《寶蓮燈》的特技鏡頭過程中,研制出一種被稱為分裂光閥(俗稱大小葉子板)的攝影機附加器,這種在原底上直接獲得的創造效果屬國際首創。

    1960年,上影廠的影片《三打白骨精》和《馬蘭花》中運用了大量的特技鏡頭,為影片的藝術創作做出較大貢獻。

    積極研制立體電影

    對新興科技的熱衷,是電影界歷來的“傳統”。

    1959年2月7日,距離全球首部立體電影長片誕生7年后,我國電影技術界經過艱苦努力,多方協助,在北京首都電影院首次試映立體電影獲得成功。同年,我國第一部立體電影紀錄片《漓江游記》于9月完成,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1962年6月11日,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

    不僅拍立體電影,我國電影科技工作者還自主研發了立體電影放映設備。1960年3月24日,在上海市電影技術研究所的主持下,生產出雙機同步式35毫米立體電影放映機。

    中國立體電影的發展,得益于立體電影院在中國盛極一時,資料顯示,僅1960年-1964年,上海、天津、北京、廣州、哈爾濱、太原、鄭州、杭州、呼和浩特、西安、長春、蘭州、濟南、沈陽、武漢就建了15家立體電影院。

    解決農村“看電影難”

    1966年,根據當時電影技術發展形勢,我國頒布了《8.75毫米和16毫米電影技術設備的試制生產任務》的命令。該項任務包括8.75毫米電影設備及膠片的項目和16毫米電影設備的項目。

    這兩種電影技術設備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對解決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地區“看電影難”的問題,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后:

    側重追求高技術含量

    1980年4月,電影局在成都召開首次全國電影制片技術。12月24日,電影局技術委員會(電專委前身)成立。中國電影技術重新站上了發展的起跑線。

    追求技術含量,特種電影興起

    1983年起,為了與日益興起的其他娛樂形式競爭,我國電影科技發展轉向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側重發展特種形式電影。

    此后,立體聲電影、環幕電影、球幕電影、70毫米電影、動感電影、水幕電影等多種形式的特種電影出現并興起。

    由上海和平雙廳電影院與中國船舶總公司上海708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水幕電影是我國電影技術界與電影行業外的專家自力更生、深入研究的結果。1991年10月23日在上海和平雙廳電影院和平廳向觀眾展示了新形式室內水幕電影,首映了我國第一部35毫米水幕影片《愛在人間》。當年,僅水幕電影對外營業的兩個月時間里,和平影院的總收入就比同期翻了兩番。

    除了水幕電影,其他放映特種電影的影院也進入了繁榮期。

    1985年10月,我國誕生了第一家35毫米立體聲影院——大光明影院。

    1986年2月22日,北京第一家球幕電影院在前門外門框胡同,即原來同樂電影院舊址正式開幕。

    1986年12月,哈爾濱誕生了我國第一家70毫米電影院,即哈爾濱電影院。

    1992年4月,我國的70毫米8片孔超大幕電影研制成功。

    1992年,北京游樂園內建成國內第一座球幕電影院。1994年,我國第一座70毫米10片孔的超大型球幕電影院在北京中國科技館開業。

    片源方面,80年代,一批立體電影問世:北影廠的《歡歡笑笑》《俠女十三妹》,西影廠的《他·我們見過》,珠影廠的《靚女阿萍》《美人魚》,上影廠的《馴獅三郎》,視聽技研中心拍攝的《情投意合》,新影廠的《清江行》等立體電影。形成了35毫米單機立體電影迅速向我國各地推廣的局面,短時間內,形成了近千家放映立體電影的單位和影院。

    期間,我國為這些特種電影,研制了一批特種電影設備,包括研制了35毫米球幕、70毫米球幕電影成套的放映設備,環幕電影成套放映設備,超大銀幕電影成套放映設備,環幕電影攝影系統,35/70毫米多功能成套電影制片設備,即35/8P電影攝影機,35/70毫米多功能印片機、程控加色法燈箱、70毫米6聲道磁性錄音機及各類印片鏡頭。

    這些產品的研制成功,挖掘了全國各省市的電影機械行業、企業的技術潛力。在行業產品結構調整方面,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此外,我國還研制出了35毫米環幕電影系統、35毫米球幕電影系統、70毫米立體聲電影系統。專家們認為,這3項科研成果是中國電影科研的一次新的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立體聲技術國產化

    立體聲技術是我國最先引進的數字技術。我國在1984年開始引進杜比立體聲技術和設備。

    1986年,北影廠用杜比4一2—4立體聲系統制作了《山林中頭一個女人》的立體聲電影之后,我國產的一些重要影片開始都會采用杜比立體聲光學聲帶。從此,立體聲錄還音工藝和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

    1986年,立體聲技術開始了國產化進程。當年3月,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技術服務部研制成SH—1000—2x50W立體聲主放大器。同年,南京電聲器材廠技術人員在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8家大影院安裝立體聲揚聲器系統,并獲得成功,屬國內首創,達到80年代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同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與秦皇島視聽設備研究中心共同研制的70毫米立體聲電影系統研制成功。

    1988年,上海市電影局和上海市輕工業局對上海電影照相工業研究所研制的DLC-1型4聲道電影立體聲還音信息處理器研制成功,該處理器是影院放映立體聲電影必用的關鍵設備。此前,國內已改造完成的60多家立體聲影院所需的處理器全部由國外進口,這次我國自行研制成功,為進行影院聲音質量的改造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立體聲系統在我國發展較快,從1985年10月1日的首家35毫米立體聲影院的出現,短短五年時間,截止到年,我國已進行改造的709家影院中,35毫米立體聲電影院550多家,多家70毫米電影院。可以說,立體聲影院的迅速發展,適應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更好地滿足了廣大觀眾不斷增長的對電影技術革新的需求。

    新世紀以來:

    觀眾仍對電影行業全面數字化

    自主技術打破外國壟斷市場需求旺盛

    新世紀以來,全球電影業掀起了一場涉及制作、發行、放映和保存等各環節的數字化浪潮。這次浪潮日后被認為是電影繼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后的第三次電影科技革命。我國電影技術在數字時代經歷了一場頗為艱難的破冰之旅。

    電影數字化伊始,我國電影主管部門就對這場“浪潮”有了卓有遠見的認識。資料顯示,早在1999年1月14日舉行的中國電影科研所成立40周年的活動上,主管部門就提出“以研究開發數字電影新技術為龍頭,以提高電影整體制作,放映、管理水平為重點,全面推進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這一提法被認為是對我國發展數字放映技術發出了“動員令”。

    在此后的十年間,我國對發展數字電影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采取政策扶持、資金補貼等一系列措施,推動我國電影數字化發展,令我國與國際同步甚至領先進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的新時代。

    電影主管部門大力推動數字化進程

    新世紀之初,國家廣電總局就將建立一條數字放映示范院線列入“十五”規劃。在制定“十一五”發展目標是時,提出“數字化是重中之重”、“數字化是火車頭”。

    2000年起,在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及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支持下,中國電影科研所對數字電影放映技術進行了密切追蹤,通過與國內外電影同行的合作,開展了初步的研究和多項試驗工作,包括技術理論研究、演示試驗、系統實驗。

    2002年,總局投入2億元用于數字放映設備,并鼓勵地方投資改造影院視聽環境。

    2004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印發《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綱要》的出臺確立了電影數字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措施。此后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電影制作、發行、放映等各領域向數字化轉型。

    數字影院飛速發展,10年完成全面數字化

    在電影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數字影院得到了快速發展。

    2002年4月,中國第一家數字影院在新建的上海永樂電影城落成。

    截止到當年7月,我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共建成了中影電影院、華星UME影院、北京劇院等13家數字影院。當月,13家數字影院先后放映了國產數字電影《天上草原》及進口片《星球大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這也是中國數字影院首次進行數字電影放映。

    2003年,主管部門提出建立一條數字院線的構想。次年,我國首條數字院線——中影集團和華龍數字制作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中影集團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這一年也開啟了中國數字電影規模化發展的發動機。

    資料顯示,在主管部門的大力推動下,至2002年底,我國已在全國16個城市建立了35家數字影院,僅次于北美,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出臺后,我國數字影院發展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自2005年起,每年數字銀幕都以幾乎翻番的態勢增長。其中,2007年數字銀幕總數同比增長215%,2010年數字銀幕數從上年的1600塊急速增至4086塊,漲幅達150%。2011年,全年新增影院全部實現數字化。而在數字影院建設步入第10個年頭的2012年,我數字銀幕數量突破1萬塊,達1.1萬塊,中國影院的數字化率名列世界前列,全面完成膠片向數字的過渡。5年后的2017年,中國以4.5萬塊的銀幕規模正式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擁有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底,我國銀幕數為66164塊,雄踞世界首位。

    伴隨著數字銀幕在中國市場的全面開花,3D等高新技術數字銀幕也迅速進入上升期。2008年,中國上映首部3D數字立體電影《地心歷險記》時,全國僅有80余塊3D銀幕,僅一年后的2009年,中國的3D銀幕數就上升至700塊,2010年《阿凡達》的上映,再次刺激了3D銀幕的發展,2011年底,3D銀幕數增至5000余塊,2012年全國銀幕突破一萬塊時,3D銀幕數達8600塊,3D銀幕占比超過80%,在當年我國銀幕數位于北美之下時,兩項3D銀幕的指標數據均已躍居世界第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全國3D銀幕為59371塊,約占總銀幕數的90%,這一數據在全球放映市場,依舊無可企及。

    完整建構數字化放映技術標準體系

    我國電影技術標準工作在2007年取得顯著成效,一批電影行業急需的技術標準在年內陸續頒布。《電影院星級的劃分與評定》完成了修訂、申報工作,已作為國家標準正式頒布。《數字影院暫行技術要求》《數字影院(中檔)放映系統技術要求》、《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技術要求》以及《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檢測方法》四項行業技術指導文件,從實際出發,自主創新,完整地構成了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電影數字化放映技術標準體系。

    3D制作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數字技術的應用,降低了制片成本,引領了一批青年創作人員涉足數字電影生產領域,這批年輕人很多成為了日后電影創作中不可忽視、極具潛力的新生力量,為我國電影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2006年,青年導演寧浩以0萬成本拍攝的數字電影《瘋狂的石頭》上映后引發觀影熱潮,當年取得了超過2200萬的票房佳績。

    至2007年,利用數字方式拍攝的影片數量已占到全年電影總產量的49%,接近半數。

    2009年,張藝謀采用數字攝影機拍攝的《三槍拍案驚奇》上映,上位年度票房第4名,此后,張藝謀執導的《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衩》等影片均以數字方式拍攝或者數字與膠片混合拍攝,成為新技術應用的成功例子,也改變著數字拍攝就是低成本、低質量影片的觀念。至2012年,我國新制作的影片幾乎都采用了數字拍攝。至此,我國電影拍攝制作環節基本實現了數字化。

    中國電影制作轉型數字化的過程中,在數字特效、3D轉制、3D實拍、IMAX拍攝、水下拍攝等領域均有著可圈可點的成績。其中,尤以3D相關技術的成就最大。

    2008年我國首次引進數字3D電影后,次年,我國的國產3D電影即完成制作并上映。

    2010年,我國首部數字IMAX3D影片《大明宮》完成攝制,為觀眾呈現了氣勢恢宏、影像震撼的視覺體驗。同一年,我國自主集成創新研制的數字電影雙機拍攝系統,在電影中應用。國產3D立體眼鏡和配套設備的樣機完成研制。

    此后,3D制作技術很快在商業大片中進行了成功應用。

    2011年的年度票房亞軍《龍門飛甲》,采用了3D實拍方式進行制作,其媲美國際水準的制作水平,在當時贏得了不少觀眾的贊譽。

    2012年,我國的國產3D、巨幕電影的制作水平取得突破,當年的票房季軍《畫皮Ⅱ》在國內技術團隊的艱苦努力下,完成了全片2D轉3D和數字特技特效制作,視聽效果得到市場認同。當時,我國的3D轉制技術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十分具有競爭力。資料顯示,這一年共有12部國產3D影片登陸市場。

    在數字電影特效方面,我國國產電影的試水摸索也有了初步戰績。當時,具有中國技術特色的“物理+數字”特效,讓《驚天動地》中的地震場面,《飛天》中未來中國航天空間站內容,《趙氏孤兒》里的馬車陷落,《幸存日》山體塌方等特效場景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在電影拍攝制作基地建設方面,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關鍵設備實現國產化

    盡管我國數字放映起步早發展快,但由于國外對數字技術的封鎖和壟斷,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技術買單者”的角色,無論設備還是技術都要依賴進口。

    我國主管部門早在新世紀初就提出了“加快數字技術國產化”。還在2011年,專門設立“電影技術應用成果獎”,從電影技術理論和電影技術實踐兩個方面引導、激勵中國的電影技術工作者們不斷探索和進取。

    在數字化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10年間,我國涌現出一批具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數字電影設備和技術,這些產品的問世,打破了進口產品在某些領域上對中國市場的壟斷,降低了影院的建設運營成本,逐漸占據國內市場主要份額。

    如,2011年試運行,2012年正式投入商用的“中國巨幕”放映系統,打破了美國IMAX格式對巨幕電影市場的壟斷,是當時全球范圍內,除IMAX外,唯一具有雙機巨幕放映圖像優化系統的巨幕品牌。該放映系統由中影集團聯合電影科研所等單位,通過艱苦努力和技術攻關,共同自主研發,創造了中國電影技術研發、應用、快速發展的奇跡;

    2006年,安徽蕪湖銀幕廠自主研發生產的數字銀幕通過技術鑒定,填補國內數字銀幕的空白,此后該廠有相繼研發出數字金屬銀幕、巨幕等多種適應數字放映的銀幕產品,迅速占領國內市場,2011年,其在中國銀幕市場的占有率超80%;

    2010年,常州玉宇電光器件有限公司研發的二代數字氙燈投放市場,氙燈的亮度及使用壽命已接近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僅1年時間,國內市場占有率就接近了%。

    數字化十年間,我國的民族自主技術還在數字修復、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領域取得了關鍵性成績。

    自2006年全面啟動的農村數字電影化放映后,我國相繼研發出適合農村流動放映的0.8K、1.3K放映機,研制出了適合農村放映的dMS數字電影系統等關鍵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讓農村電影放映完成了從16毫米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轉變,數字技術的普及也讓我國農村在2010年底就實現了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目標,惠及全國農民。

    2009年,電影科研所研發出我國第一個實用的影片數字修復去閃爍軟件,并在數字化修復工程中使用。該科研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項目研發者應邀在SMPTE2009年上宣讀由科研成果而撰寫的論文。

    此外,我國數字電影技術還在服務器、影院音頻處理器、影院管理系統(TMS)、數字影院網絡運營中心(NOC)等數字電影關鍵設備與技術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電影民族工業在數字時代開始迸發活力。

    而早在2011年,我國就開始利用衛星和網絡進行影片數字傳輸已經在進行試驗和試點,2012年,電影主管部門提出影院全面普及TMS管理系統的舉動,意味著剛剛完成全面數字化過度的中國電影行業早早邁出了由數字化向信息化、網絡化進軍的步伐。可見,中國電影行業從主管部門到從業者對新技術的敏銳度,以及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之高之快,為日后我國民族電影科技的騰飛打下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國電影技術走向世界

    中國標準制定國際話語權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批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電影設備,立足本土市場的同時,走向了國際市場。數字電影放映設備首次實現零的突破。

    在國際電影技術標準制定領域,中國電影標準制定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對我國電影行業的影響加深,在電影票在線選座領域,我國成為全球線上化率最高的國家。而在票房數據統計領域,我國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能夠實時發布電影票房數據的國家。

    此外,對LED電子屏高技術格式電影等新領域的探索應用和普及推廣也提上日程。

    電影特效具備國際水準

    其中,《西游記之大鬧天宮》開啟了中國國產特效大片征程,之后幾年里,該系列的影片《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記女兒國》接棒上映,均為特效大片,其制作水準的不斷提升,也將中國電影特效帶到了新高度。

    2016年,我國首部全真人CG電影《爵跡》問世,全片每一個鏡頭都是由電腦特效生成,沒有任何實景拍攝,全片采用3D動作捕捉,是當時國產電影中運用動作捕捉技術最多的影片。影片上映后,其精湛的特效技術被觀眾評價為具有國際水準。

    至2017年,《戰狼2》在制作上的探索將中國式大片提上了電影工業化軌道。《戰狼2》中的水下動作戲,連好萊塢都沒有拍攝經驗,影片技術團隊最終利用“實拍+特效”互相彌補來完成,當年,有美國媒體也為《戰狼2》“打Call”,稱其為“一部如此接近好萊塢的戰爭大片”。

    今年上映的我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為了中國電影特效新的驕傲,全片2003個特效鏡頭,其中75%由中國團隊完成,影片的特效鏡頭的完成度令外媒連連稱贊。

    《紐約時報》評價它是“中國電影新時代的開端”。印度媒體News驚嘆道:“它看起來甚至超越了好萊塢的標準,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電影領域”。《流浪地球》在IMDB上也是得到了8分好評。

    可以說,《流浪地球》用行動向世界證明了中國電影特效的實力。

    中國設備走出國門,電影科技進入“5G時間”

    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技術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大踏步邁進,不僅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還獲得了國際獎項認可,許多國產數字電影設備走出國門,站上了世界舞臺。中國電影技術正在用實力消除市場偏見。與此同時,緊隨世界技術潮流的中國電影,也已經開啟了5G應用了研究。

    就在今年9月,中國自主研發的激光數字電影放映機C5,正式通過DCI認證,即將量產。由此,我國成為繼美國、比利時、日本之后,第四個能夠獨立設計、生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國家,也是中國電影歷史上首次實現數字電影放映設備零的突破。

    事實上C5匯集了眾多先進的技術,在部分指標方面已經超出DCI標準。而在激光放映領域,我國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成立于2014年的中影光峰,由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成立,目前,中影光峰激光放映解決方案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截止到2019年8月末,其在國內的市場安裝量已經突破1.6萬套。

    2018年,中國巨幕獲得CineAisa大會頒發的第一個獎項——“ThePLFTechnologyAward”,中國巨幕首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也是進入數字時代以后,中國影院技術獲得的首個獎項。這不僅標志著國外市場對中國巨幕的認可,同樣也標志著中國電影技術開始在國際舞臺贏得尊重。

    2019年8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發布融合了電影放映領域高新技術格式的CINITY影院系統,該系統攻克了放映端的技術瓶頸,創造性地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幀率、高動態范圍、廣色域和沉浸式聲音等電影放映領域的高新技術,全面提升整體聲畫品質。該系統能夠完全契合采用4K、3D、120幀等高技術格式拍攝的影片,采用該系統放映李安新作《雙子殺手》,可將這部4K、3D、120幀的影片創作特點和表達效果精確呈現給觀眾。

    在音頻領域,面對杜比全景聲和巴可沉浸音等國際品牌的在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民族技術加緊了研發腳步。

    2015年,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影股份公司和中廣華夏影視科技公司歷時三年研發的中國多維聲通過了驗收。這是一套影片制作、母版發行到電影放映的完整全景聲多聲道電影還音系統。

    同年,廣州飛達音響針對數字影院多廳化發展與運營的需要,自行組織研發和生產的多聲道3D、多廳網絡管理音頻控制系統,在市場上獲得好評。

    2018年,由雷歐尼斯(LEONIS)研發的HoloSound的問世,多項指標超越國際音頻品牌。除了中國本土影院訂單,歐洲、印度等地的影院也向HoloSound伸出了橄欖枝。

    我國音頻技術打破了由外國企業壟斷“沉浸音”市場的格局。

    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不少中國企業在這一時期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巨幕現有海外運營和在建項目已有5個;蕪湖影星生產的銀幕,已經有10%的產量出口海外;常州玉宇數字放映機氙燈每年銷量2萬只,其中%為外銷;中國多維聲已先后登陸美國本土和新加坡市場,建立了9家海外多維聲影院,并進入米蘭世博會。

    近年,隨著5G技術在全球技術領域研發加速,我國電影科技領域也開始了引入5G技術的探索。在今年8月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北京數字電影論壇上,有相關人士透露,我國已經開始了“5G移動通信系統在電影發行放映方面的應用”研究。

    積極爭取標準制定的國際話語權

    一直以來,在國際標準制定領域,我國的參與度處于較低水平。

    2008年,我國電影技術代表團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電影技術委員會第20屆,開始發表獨立見解,積極參與其中的修訂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影標準制定的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201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電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36)第23次在中國北京召開,這是我國在電影進入數字化時代以來,舉辦的第一次IS0/TC36全會。

    在這個討論國際電影行業技術及標準的發展趨勢并制定國際電影標準的上,我國提出了三項,均被大會采納。中國電影標準制定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

    全球首個秒級實時票房工具誕生在中國

    隨著互聯網科技進入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貓眼、淘票票等“在線選座”電商平臺的也在電影行業悄然崛起,互聯網對中國電影業的影響日趨深入。

    以“互聯網+”為顯著特征的創新力量加快融入電影產業,實現深度融合,催生了豐富多樣的新業態,網絡售票和在線選座服務全球領先,為中國電影產業結構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正是由于中國電影行業與科技創新的緊密,我國的線上化程度至今領跑全球,我國的線上購票率已達84%以上,位居全球榜首。

    2016年,電商平臺推出秒級實時票房工具,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可以呈現實時票房情況的國家。

    影視制作基地繁榮發展態勢良好

    影視制作基地是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是電影工業體系的集中體現。產業化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影視基地發展較快,外景地、攝影棚、后期制作都具備了很好的基礎,部分已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比較有規模的包括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上海車墩影視基地、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青島東方影都。這些已經具備規模和基礎的制作基地,為提升后期的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和服務保障水平不斷發力,向著世界一流水平穩步邁進。

    拓展電影放映創新業務

    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等政策相繼出臺,點播影院在政策層面被給予定義——通過互聯網或者電影技術系統,以實時點播、輪播、播放等方式,向群體性觀眾提供營利性電影放映服務的固定場所。

    未來,點播影院和點播院線這一新生放映模式,有望在相關技術標準和規則的約束下走向更加規范的發展,同時有望拓展更多創新放映業務。

    70年電影技術大事記:

    1950年9月5日

    北京電影洗印廠成立。

    1951年3月25日

    中蘇兩國電影工作者聯合攝制的彩色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及《中國人民的勝利》分別榮獲斯大林獎金一等獎。

    1952年4月

    電影局試行“保護影片的五項辦法”規定,從此全國基本同意了保護影片的辦法。

    1953年12月

    全國第一次電影技術后,于當年頒布了《關于電影制片的六項規定》。

    1954年6月

    北京洗印廠安裝國產第一臺16毫米復式洗片機,從此結束了手工洗片的落后狀況。

    1955年8月

    原地方國營哈爾濱電影機廠歸電影局領導,改名為哈爾濱電影機械廠,生產35毫米固定式放映機。

    1956年6月

    根據中越兩國文化合作協定,應越南民主共和國邀請,電影局派新影廠攝影師吳夢賓赴越,擔任越南新聞電影制片廠顧問,為期一年。這是我國第一次派遣專家出國。

    1956年

    北京首都電影院改裝成我國第一家寬銀幕影院。

    1957年

    新影廠完成首部彩色寬銀幕長紀錄片《祖國頌》。

    1958年

    批準成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

    1959年2月7日

    距全球首部立體電影長片誕生7年后,我國電影技術界經過艱苦努力,多方協助,在北京首都電影院首次試映立體電影獲得成功。

    1960年5月1日

    上海東湖立體電影院正式啟用,成為我國第一家向廣大觀眾公映我國自己拍攝的立體電影影院。

    1961年

    八一廠錄音工藝全部實現磁性化。

    1962年6月11日

    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該片由桑弧導演。

    1963年10月

    北影廠用兩臺攝影機首次拍攝了《小鈴鐺》《早春二月》等影片的紅外線合成特技鏡頭。

    1964年

    35毫米磁性錄音標準片完成,填補了我國這個領域的空白。

    1965年

    保定膠片廠正式投產。

    1966年

    下達“8.75毫米和16毫米電影技術設備的試制生產任務”。

    1980年4月

    電影局在成都召開首次全國電影制片技術。

    1980年12月24日

    經文化部批準,電影局技術委員會成立。

    1981年

    電影局頒布35毫米1:1.66遮幅影片技術標準試行方案。

    1982年

    中國電影標準化代表團出席國際標準化組織(IOS)TC36小組在西柏林召開的十一屆全體。

    1983年

    北京科影自制自流敞開式提銀機及洗印廢液回收處理系統改裝獲得成功。

    1984年

    文化部正式批準在我國發展立體聲電影、環幕電影、球幕電影以及70毫米電影。

    1985年10月1日

    上海大光明影院引進杜比4一2—4光學立體聲還音設備,對外公映35毫米立體聲電影《超人》第一集,成為我國首家35毫米立體聲影院。

    1986年2月22日

    北京第一家球幕電影院在前門外門框胡同,原同樂電影院舊址開幕,首映了美國彩色70毫米球幕立體聲電影《驚險奇觀》。

    1986年3月

    北影廠將《山林中頭一個女人》作為首部國產立體聲影片投入拍攝,該片由王君正執導。

    1986年12月

    哈爾濱誕生了我國第一家70毫米電影院——哈爾濱電影院。

    1987年10月5日至12日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36在北京舉行第13屆全體。這是該組織于1947年成立后第一次在中國召開國際,參加此次有9個國家58名代表。

    1988年

    中國首座環幕影院在北京建成,放映了我國第一部由中國電影科研所攝制的環幕影片《華夏掠影》。

    1989年5月16-20日

    第五屆全國煙火技術會在廣東番禺召開。

    年3月

    北京吉地電影技術開發公司研制成功70毫米立體聲制片工藝。

    1991年10月23日

    上海和平雙廳電影院和平廳向觀眾展示了新形式室內水幕電影,首映了我國第一部35毫米水幕影片《愛在人間》。

    1992年

    北京游樂園內建成國內首座球幕影院。

    1992年4月

    我國的70毫米8片孔超大幕電影于通過技術鑒定,并在江蘇常州亞細亞影城黃廳進行了首次公映。

    1992年11月

    北京、上海先后各建成一家杜比SR型立體聲影院,標志著我國發展立體聲影院的起點。

    1994年

    我國第一座70毫米10片孔的超大型球幕電影院在北京中國科技館開業。

    1999年

    為解決節目源的匱乏問題,電影頻道啟動運作電視電影。第一部作品為《牛哥的故事之一:別了,冬天》。

    2002年

    《冬至》成為中國第一部通過審查的數字電影。

    2002年7月

    第一部登陸中國數字影院的電影《天上草原》上映。這部由塞夫、麥麗斯執導的電影,采用光盤發行方式的《天上草原》在全國五個城市的13家數字影院上映。同年,進口片《星球大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登陸中國數字影院,這是第一部進入中國內地數字影院的好萊塢大片。

    2002年

    《極地營救》首次大規模使用了電腦特效及合成鏡頭,邁出探索的步伐。

    2002年

    電影局下發《電影院星級評定要求(試行)》,2003年初,全國首批五星級影院名單出爐,分別是北京華星國際影城、上海永樂影城、上海超極電影世界、廣州中華廣場電影城、深圳新南國影城、江蘇常州亞細亞影視城。

    2004年

    《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頒布。

    2005年8月15日

    中國第一部35毫米底片拍攝、以35毫米膠片拷貝發行,由中國人自己采用數字中間片工藝制作并進行全片調色的電影《太行山上》正式上映。

    2006年

    “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啟動。

    2007年

    我國連續修訂和發布了涵蓋高端2K市場、中端1.3K市場以及0.8K流動放映系統的數字放映技術標準,從技術層面系統地劃分了我國電影數字化放映的應用體系,確定了中國數字電影的發展方向。

    2008年7月31日

    國家中影數字電影制作基地落成。基地的落成和運營,標志著我國電影制造業實現了歷史性的新飛躍。

    2008年

    我國首次引進的數字立體電影《地心歷險記》在中國內地的101塊數字銀幕上公映。這是我國影院首次放映數字立體電影,標志著我國數字立體電影起步。

    2009年1月8日

    我國自主生產的1.3K數字電影節目制作管理平臺和1.3K數字電影播放器正式投放市場使用,同步上映了國產大片《赤壁(下)》,中小城市的觀眾第一次和大城市的觀眾一樣,在同一時間看到了國產大片。

    2009年

    我國第一部實拍真人數字立體電影《樂火男孩》,以及第一部數字立體動畫電影《齊天大圣前傳》先后問世并投入市場放映,標志著我國數字立體電影起步。

    2009年

    電影局頒發了《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發行放映實施細則》,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的數字化譯制工作在這一年正式啟動。

    2010年

    《電影送審標準拷貝聲畫技術質量主觀評價方法》和《電影送審數字母版聲畫技術質量主觀評價方法》這兩項行業標準正式發布,成為我國電影技術質量審查標準方面的零的突破,標志著中國電影技術質量管理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2010年

    我國第一部數字IMAX3D影片《大明宮》完成攝制。

    2010年5月27日

    國家廣電總局與天津市簽署開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天津3D影視創意園區揭牌。

    2010年底

    我國農村基本完成膠片電影放映向數字電影放映的轉變。至當年年底,全國農村已組建農村數字電影院線240條,擁有數字放映設備42000多套,形成了遍布全國農村的數字電影放映新格局。各地放映影片已達800萬場,全年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共放映服務目標基本完成。

    2011年

    全國電影放映票務“新平臺”一期工程告捷并上線試運行,其功能從專資收繳平臺轉變成為電影行業影院票房信息統計、查詢、分析的基礎工具,為整個電影產業服務。

    2011年

    我國開始利用衛星和網絡進行影片數字傳輸已經在進行試驗和試點。

    2011年

    中影與比利時巴可合資公司正式簽約,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數字放映機生產的行列,開始進入數字電影關鍵設備制作領域。

    2011年

    電影專業委員會設立了旨在推動技術成果應用的獎項“電影技術應用成果獎”,從電影技術理論和電影技術實踐兩個方面引導、激勵中國的電影技術工作者們不斷探索和進取。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多項打破外國技術壟斷的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技術獲得這份殊榮。

    2011年8月

    由中影集團聯合電影科研所等單位,通過艱苦努力和技術攻關,共同自主研發的“中國巨幕”放映系統,開始進入市場試用階段。

    2011年

    國內首部全3D拍攝的電影《龍門飛甲》上映,取得巨大成功,推動了國產電影新一輪的3D技術革命。

    2012年

    “中國巨幕”正式投入商業運營。“中國巨幕”的問世,一舉打破美國IMAX格式對巨幕電影市場的壟斷。

    2012年

    《畫皮Ⅱ》在國內技術團隊的艱苦努力下,完成了全片2D轉3D和數字特技特效制作,視聽效果得到市場認同。這是中國公司首次獨立完成真人3D的全片轉制。全年共有12部國產3D影片登陸市場。

    2012年5月29日

    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掛牌開園,園區總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以數字電影拍攝為龍頭,以數字后期制作為支撐,著力打造集電影拍攝、制作、發行、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數字影視產業基地。

    2012年7月

    擁有70余年歷史,中國最早、最大的膠片電影放映機生產企業哈爾濱電影機械廠取消膠片機裝配車間,宣布今后將不再生產膠片機。

    2012年

    電影局不再按影片拍攝的技術形式將電影分為數字電影和電影片,以更好地適應電影數字化發展進程。我國影院市場的影片發行放映基本完成數字化過渡。

    2014年

    南京中廣華夏根據我國自出制定的“13.1”多聲道立體聲技術標準,成功試制出多聲道處理器,并在余座影院中得到應用,與此同時,以中影數字基地為首的制作公司也成功在 《痞子英雄 2》《魁拔》等多部影片中完成該格式的應用推廣。

    2014年

    我國可折疊金屬銀幕研發成功,其制造商安徽影星銀幕成為國內首家規模化生產可折疊金屬銀幕的供應商。

    2015年8月

    全球首家全激光放映的多廳影院在北京千禧影城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2015年8月

    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承辦的國際標準化組織/電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36)第23次在北京召開,這是我國在電影數字化時代舉辦的第一次IS0/TC 36全會,距我國上次主辦全會已達28年之久。本次我國提出的三項均被大會采納。通過舉辦國際性,提升了中國電影標準制定的話語權。

    2016年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引進,我國首次放映120幀高幀率電影,當時全球僅有5家電影院可放映120幀版本,我國有2家。

    2016年

    蘇州木瀆的金逸蘇州影視中心店憑借激光巨幕廳1000㎡的超大電影銀幕,創造了數字寬銀幕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7年

    THX宣布與中國巨幕成為戰略合作伙伴。12月,繼美國拉斯維加斯、印尼雅加達后,香港首家 CGS 4K 激光中國巨幕影廳在百老匯數碼港戲院閃耀登場。

    2017年

    中影光峰實驗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創造的激光放映機正式開始投產。中影光峰激光光源產品全面覆蓋從10000到55000流明亮度的產品解決方案。

    2017年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等政策相繼出臺,點播影院在政策層面被給予定義——通過互聯網或者電影技術系統,以實時點播、輪播、播放等方式,向群體性觀眾提供營利性電影放映服務的固定場所。

    2018年2月

    上海五角場萬達影城啟用國內第一塊LED電影屏,這種新型銀幕正式投入中國影院商業運營。

    2018年8月

    首款中國自主研發的符合DCI認證規范的放映機C5發布。我國成為美國、比利時和日本之后第四個獨立設計、生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國家,也是中國電影歷史上首次實現數字電影放映設備零的突破。

    2018年

    中國巨幕獲得CineAisa大會頒發的第一個獎項——“The PLF Technology Award”,中國巨幕首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也是進入數字時代以后,中國影院技術獲得的首個獎項。

    2019年9月

    C5通過DCI認證。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214742506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luwanhua.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崔会客| 野性狂欢大派对| 老公看你的| 无耻之徒豆瓣| 神迹电影| 《新亮剑》电视剧| 电影白洁少妇完整版| 视频一级片| 袁冰妍个人资料| 67pp|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设计 | 致爱丽丝钢琴简谱双手完整版| 超越天堂菲律宾| 天气预报有雨| 秀人网入口| 吻胸摸激情床激烈视频| 行尸走肉第六季| 小马宝莉名字对照图片| 祈今朝剧情介绍| 山东生活频道| 未来警察|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谍之心| 娱乐真相| 敬天法祖| 怀孕吃什么| 俗世乐土| 敬天法祖| 胸肌图片| 致命录像带| 索溪峪的野阅读及答案| 男人不可以穷演员表| 王李| 麦当娜简历| 诡娃| 蓝燕3d电影《极乐宝鉴》在线观看| 越活越来劲 电视剧| 十一码复式22块钱中奖对照表| 《春天的故事》六年级的课本| 对你上头了| 成年奶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