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20防空系統-紅旗防空系統怎么樣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各種反艦導彈的陸續裝備,低空突防、電子干擾等新的戰術手段層出不窮,國外第二代艦空導彈開始發展相應的低空反導能力。這時的中國海軍雖已初步具備近海活動能力,但水面艦艇的對空武器除了高炮還是高炮,艦空導彈方面還是一片空白。與此同時,所承擔的作戰任務卻開始擴容,艦艇防空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艦空導彈的研發裝備被提上議事日程。
安裝在053K型防空護衛艦“鷹潭”艦上的“海紅旗”-61艦載防空導彈
“海紅旗”-61
早在1965年,海軍就打算在65型艦基礎上發展053K型防空護衛艦(即“江東”級),基本任務是在中近海執行護漁護航任務,并在戰時掩護和支援導彈艇及艇作戰。于是軍委做出決定,將在研的“紅旗”-61地空導彈轉為艦空導彈,列為053K的預定主戰裝備。
不過,“海紅旗”-61的研制進程十分緩慢,一直到1975年3月,053K型首艦完成一期工程交船,“海紅旗”-61才開始上艦試驗。1976年12月,“海紅旗”-61導彈進行首次海上發射試驗。之后,又經過漫長的攻關和試驗,1984年11月,“海紅旗”-61在地空導彈試驗基地進行了射擊試驗,發射兩發導彈,擊落兩架“長空1號”靶機。1986年11月至12月,“海紅旗”-61導彈在海上進行武器系統設計定型飛行試驗。1988年11月,“海紅旗”-61導彈設計定型。
“海紅旗”-61艦載防空導彈采用半主動尋的制導、固體火箭發動機、連續波雷達導引頭、半主動引信和制導引信、小型化自動駕駛儀、液壓操縱、燃氣渦輪發電機、鏈式戰斗部(重40千克)、單脈沖跟蹤與連續波制導雷達、穩定平臺、回轉式彈庫、雙聯裝隨動發射架、導彈自動化檢測等技術。彈長3.99米,直徑0.28米,翼展1.166米,彈翼不可折疊;導彈發射重量300千克,最大速度3馬赫,有效射程(水平方向)10千米,射高8千米。其重量尺寸接近美國早期的“海麻雀”艦空導彈,但性能卻差了一大截。
裝備“海紅旗”-61導彈的“安慶”號導彈護衛艦
雖然順利定型,但是此時距導彈的初始研發時間已經過去了20年,原計劃裝備的531艦也已服役了整整10年,國外艦空導彈已經開始向第三代發展更新換代,原先性能不錯的053K型艦此時已呈落伍,批量生產已無實用價值,531艦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代防空護衛艦的絕唱。裝備艦空導彈以后,531艦(“鷹潭”號,現已退役)于1988年參加“3.14”中越赤瓜礁海戰,對越軍艦艇具有壓倒性裝備優勢,輕易擊敗越方505艦。戰斗結束后,531艦還受命做好防空準備,以防對手空中報復,但越方已喪失再戰欲望,使053K型艦的“海紅旗”-61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實戰機會。
盡管053K型護衛艦未能批量投產令人扼腕嘆息,但“海紅旗”-61的裝備解決了中國海軍艦空導彈“從無到有”的問題,為此后其他艦艇上裝備防空導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兵工科技微信商城,掃描二維碼進店購買
“海紅旗”-7
就在053H2G護衛艦建成前的1991年,051型驅逐艦(“旅大”級)中的“開封”號加裝一套全新的八聯裝防空導彈系統及配套的電子火控設備,這套導彈系統就是“海紅旗”-7的原型——法國“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
當時,我國從法國引進了兩套“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分別裝在北海艦隊051型導彈驅逐艦“開封”號(舷號109)和052型導彈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號(舷號112)上進行試驗,之后經過國產化改進的“海響尾蛇”即為“海紅旗”-7?!昂m懳采摺钡囊M和消化,使國產近程導彈系統告別了“海紅旗”-61大而重的舊弊,從理念上和技術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海紅旗”-7導彈的8聯裝發射裝置
“海紅旗”-7防空導彈采用無線電指令+光電復合制導,彈長3米,彈徑156毫米,翼展0.55米,戰斗部重14千克,導彈發射重量84.5千克,最大速度2.3馬赫,最大射程13千米,最小射程700米,最大作戰高度6000米,最小作戰高度15米,具有反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能力,最大過載35g,對掠海導彈的射程為8.5千米,對飛機射程12千米,系統反應時間6-10秒,殺傷概率約為70%。
事實上,“海紅旗”-7并不具備艦隊的區域防空能力,不能提供艦隊級的防空,僅僅是一種近程點防空裝置。不過,“海紅旗”-7最突出的特一就是通用性強,驅逐艦、護衛艦大小通裝,可普遍提高單艦防空能力,因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海軍水面艦艇的主力防空武器。
這之后,我國還在“海紅旗”-7導彈基礎上進行深層次技術挖掘,推出了出口版的FM-90N“飛螳”艦空導彈。該型導彈發動機推力更大,速度更快、射程更遠、機動能力更好,攔截抗干擾能力更強,火控系統搜索、跟蹤距離更遠,可為水面艦艇提供有效的低空、超低空防空保護。
“海紅旗”-7導彈雖然解決了我國水面艦艇的近程防空問題,但其射程和射高都較小,無法盡早攔截高速目標,而且只有一個火控通道,不能同時迎戰多個目標。另外“海紅旗”-7導彈系統的八聯裝發射裝置也存在體積較大,不利于艦艇隱身;裝彈量少,再裝填時間長,持續作戰能力不強等缺點,因而要對付更嚴酷的威脅,必須要發展更新型的艦空導彈。
裝備“海紅旗”-7艦空導彈系統的054型導彈護衛艦
“海紅旗”-10
“海紅旗”-10是我國研制的新一代近程艦載防空反導系統,該導彈在概念上和美國的“拉姆”近防系統頗為相近,主要用于在末端攔截各種類型的反艦導彈,對付海上、空中和陸地對艦艇發起的飽和攻擊。
“海紅旗”-10的發射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按管數的不同有三種發射裝置,以適應不同艦艇的裝載需求。由于采用一體化發射架,內含導彈發射單元多,因此可進行持續防空作戰。其導彈發射架采用獨立的伺服控制機構,可在方位角300度、俯仰角+80度~-25度范圍內旋轉移動,以快速對準目標所在象限,發射時可單發,也可連射,發射間隔時間不超過3秒,能有效對抗多個目標的飽和攻擊,作戰性能接近美國“拉姆”導彈的水平,可有效攔截各種超音速和亞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對海最大攔截距離為10千米。
為提高攔截效率,“海紅旗”-10導彈采用被動射頻加紅外成像尋的復合制導技術,因為大多數反艦導彈都采用主動雷達作為末端制導,這意味著反艦導彈需要不斷發射雷達波,這樣就會被“海紅旗”-10導彈頭部的被動射頻接收裝置捕獲,提高了攔截效率。
“海紅旗”-10導彈發射裝置
“海紅旗”-10防空系統可單發,也可連射,發射間隔時間不超過3秒。第一批導彈發射后,第二批已做好發射準備,可根據需要發射第二批、第三批導彈,直到把發射架上的導彈全部發射出去或目標被摧毀,能有效對抗多個目標的飽和攻擊。可以說,“海紅旗”-10的服役,讓我國海軍大量中小型水面艦艇和輔助艦艇獲得了世界一流的反導攔截能力。
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艦載近程防空導彈從服役就落后的“海紅旗”-61,到吸收引進的“海紅旗”-7,再到最新的裝備型號“海紅旗”-10,一代一個臺階,現在的技術水平已然處于世界前列。而艦載近程防空導彈的發展,也見證了我國海軍走向深藍的艱難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