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最多能坐幾個人(suv最多可以坐幾個人)
如今新能源全尺寸SUV已經開始搶占市場,并且依托品牌,不斷加快數字化能力建設。
文 /《汽車人》黃耀鵬
從9月初到10月國慶長假,市場上有一批名字里帶“9”的新能源SUV上市或者預熱上市。
9月19日,小鵬2024款G9無預熱上市(嚴格說G9屬于中大型);9月30日,問界M9開始預售、預熱,預計12月上市;10月1日,傳祺ES9開始全國預售。
“9”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里的意味,大家都知道,這些車的名字都在暗示,屬于各自品牌車系當中尺寸最大的那個。沒錯,就是大型SUV或者稱為“全尺寸”SUV。
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但全尺寸SUV通常都是車長超過5米、軸距超過3米,三排布局(6座或7座)的大個頭、大馬力、大空間的大家伙。
市場變了
在今年6月份上市的理想L9,是這一級別的新能源先行者。在這款車發布之前,很少人認為全尺寸SUV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細分市場。
這一塊市場不但被進口車牢牢占據,而且本身是一個年銷不過十來萬輛的小市場。奔馳GLS是這一市場的王者,比寶馬X7多了一倍的銷量,去年也不超過2萬輛(19446輛)。
但今年市場行情顯然不同。GLS 450 時尚版(中規3.0T),官方定價119.6萬元,優惠10萬元(有誠意還可以再談),而去年初還加價10萬元。頭部品牌這么做顯然迫于壓力。今年全尺寸SUV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就是新能源大型SUV已經開始搶占市場。
根據乘聯會1-8月的數據,C級以上SUV的銷量為46萬輛,占據市場份額的3.5%。而全尺寸SUV并未單獨列出,根據去年的比例來看,占據了C級以上的20%。這么看全尺寸SUV不超過10萬輛,推及全年,也就在15萬-17萬輛(考慮到四季度沖量)。這一市場的增速可能高達兩位數,但仍未擺脫小眾地位。
雖然這一市場已經不再是“零和博弈”,但今年的增量基本都被中國品牌拿走。GLS加價多年,如今受迫降價,就是明證。
市場仍有潛力
這里面有一個小問題,為什么全尺寸SUV這種產品,只在中美賣得好?
如果簡單說,那就是中美都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市場環境復雜、購買力強勁的國家。其余國家都不具備以上所有特點,都有一個或者幾個短板。
如果稍微細想一下,歐盟的邊界在1992年“消失”后,其實也成為這種大市場,但為什么歐洲人更多地買小車呢?以前總有觀點說,歐洲人喜歡開小車,或者由于稅收政策驅動。
其實,凡是人類,如果沒有限制的話,對空間的渴求是一樣的,即都喜歡大車。試想,假設一個200-300公里的自駕游目標,車上有眾多娛樂設施,到了宿營地,在車上一家3口、4口可以各躺各的,餐廳排號也能在車上等,還能從冰箱里水喝。這種體驗還是非常契合通勤以外的家庭場景的。
這里不一定非要大家庭(可能更適合MPV),核心家庭才是全尺寸SUV的主要消費者。
這類車并不適合硬派越野,即便脫離通勤場景,也以城市間穿梭為主,不會遠離路網和服務設施。
這就涉及到現代城市規劃,是追求寬路疏網,還是窄路密網。嚴格說,后者是一種被動選擇,因為這類城市的街區格局,早在進入汽車時代之前就已經固化了。
這個問題極為復雜,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即密路網能治理擁堵。密路網對行人和自行車友好的“過濾滲透性”,讓汽車駕駛的吸引力迅速下降。這導致了私家車出行不再經濟,而且街區路網和設施的尺寸,也讓小車的適應度更高。
說白了,歐洲人呆在不拆舊、不重新大規模進行路網建設的老城區,只能被迫開小車,即市場偏好跟著生活場景走。而中國到處充斥著新城和蘇式規劃的轉軌設計(大院、大街區、大尺寸街道),天生就對大尺寸車輛容忍度更高。
從這一點看,中國的全尺寸SUV市場,距離容量天花板還有相當的距離。隨著生活場景的豐富化、生活圈子的擴張,以及收入的提升,全尺寸SUV的需求也會增加。
理想汽車并非教育了消費者,而是提前出發,剛好與市場進化合拍。但是,理想的L7/8/9尺寸越來越大,產品邏輯卻非常相似,彼此區隔度不大,而品牌護城河也沒有構筑出來。雖然“大沙發大彩電”這類描述有貶低之嫌,但可以看出理想的這幾款SUV都在舒適性體驗上下功夫。
既然這一市場已經被新能源產品趟出路來,那么這也導致了競爭者很容易造出類似的產品。而且,對手們會思考,如何能形成自己的產品力。
行駛數字化競爭
一個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就是這類車底盤和懸掛如何調校?
高風阻、高重心、長前懸、大跨度,哪一項都對調校很不利,很容易產生“開車如劃船”的感受。它們無一例外都被調校為舒適型。這也說明,主機廠認為,這類車的常見場景里面,不包含重度越野。
在這個級別上,空氣懸架已經是基本配置。理想L9用的是比較典型的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匹配空氣懸架+CDC連續可變阻尼減震器,提供80mm的懸掛調節范圍。理論上,可變阻尼解決了不同路況的適配性問題。
而小鵬G9的懸掛,則采用雙腔空簧+電磁主動調節減震器。“主動”的意思,就是依靠算力,根據地形起伏實時調整懸掛硬度。
實際調試上,會面臨極為復雜的工程困境。需要在三個方向上部署加速度計、攝像探頭和雷達,前者用于感知車身三向姿態,后兩者用于捕捉地形起伏,并依靠算力繪制數字地形。算力中心發出對應指令,兌現為變磁阻力、步進電機作動距離,從而抵消地形起伏。
使用中央算力計算會面臨數據通量和實時性問題。如果采用分布式計算,即同時部署姿態控制模塊、多級剛度控制模塊、連續阻尼控制模塊(均為ECU),可以同時解決感知、解算和負反饋的功能。
這么描述過于粗陋,因為各方向不能保持絕對垂直,彼此會有交鏈影響,中央算力必須介入解決聯動問題。
簡單說,全尺寸新能源SUV,先進產品力已經進化到“行駛數字化”這一層次。以前靠機械調校怎么也無法滿足所有工況的工程困境(多數時候做妥協和平衡),由算力來做更徹底的解決方案。所謂全地形車的概念,早就讓位于變剛度、變阻尼的底盤技術。
顯然,跨國車企全尺寸SUV,在這方面處于空白(仍然靠機械調校),但價格要兩三倍。客戶不需要了解底層機制,只需用體驗就能感知到差異,可以很容易對照一下,哪一款產品處于技術力領先的第一集團。
算力上的競爭
這只是全尺寸SUV技術發展的一個技術方向,但足以分出高下。而車機、自動駕駛,則依賴品牌建構的跨平臺解決方案,全車系都可以同時迭代,這就不屬于這一產品級別所獨有的產品力。
現在業內已經達成共識,自動駕駛算力方面,高配車型至少配兩塊Orin X(512Tops算力)或者相當的算力芯片;而低配用一塊Orin X(或者使用地平線征程5、Orin N)。
顯然,到了全尺寸SUV這一價位,不部署512Tops以上算力,已經說不過去了。
如今算力已經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基礎設施,不只依靠車載的本地算力,還需要在云端部署算力。特斯拉在這方面又一次走到前面,云端超算平臺Dojo率先進入了商用化,而非停留在畫餅階段。
由于數字基礎設施并未到位,云端無法實現實時指揮,當前云端的核心功能,莫過于大模型訓練。《汽車人》在《大模型:汽車的自我革命》一文中,有所闡述。
現在AI在自動駕駛上主要的進化方式,正從感知型AI向決策型AI轉變,即從完全依靠本地算力向端到端(E2E)轉化。而端到端的能力,就由云端算力構造的大模型賦予。
可以預料,全尺寸SUV作為品牌的頂級產品,必須賦予更富裕的本地算力,以便為決策型AI發展留出余地。品牌最好盡早部署云端算力,以解決這一級別產品智能競爭力的問題。然后再逐級下放,復用能力,降低成本,從而抬升整個品牌的競爭力。
這兩個維度,也可以視為同一件事,那就是強化數字化運用(數據、算力、算法)。如今新能源全尺寸SUV正在依托品牌,不斷加快數字化能力建設。這也是第一集團產品正在爭奪的產品力核心。
與此相比,電池的大小、行駛質感、舒適性裝備,只能作為二線技術力考核。而連二線標準都沒達到的品牌,只能利用品牌認知慣性,能撈多少算多少,完全跟不上第一集團的節奏。
從這個角度說,再過3-5年,后者的產品力將消失殆盡,市場份額也將丟得七七八八,直到保持傳統認知的消費者完全退出市場。現在,我們正在目睹這一新進程的加速過程。而這一新的進程一出現,就顛覆了過去30年的競爭主軸,對于傳統產品力建構來說,完全是一個怪獸。【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