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盆景圖片大全欣賞_黃荊盆景的種植條件
黃荊:馬鞭草科半落葉性小灌木,掌狀對生復葉,葉分五枚,全株異芳,全年花期,小花呈淡紫色,小型合瓣淡紫花,優雅芬芳,玲瓏可人,黃荊喜干燥高溫日照充足的環境,,果實便是中藥"牡荊子",煎服可治感冒、頭痛和神經痛,全株皆可入藥, 根葉洗凈曬干泡茶可怯風寒。 這是百科里對它的部分介紹!
黃荊的相關文獻
說了挺多關于松類盆景的知識技巧,今天咱們換個口味,和盆友們聊聊雜木類盆景中的“不死小強”——黃荊。
黃荊生命力頑強之極,幾乎可用雜草來形容,即使是風化的樹頭仍能發出新芽來,因其龜裂的樹皮與風化后的老態,猶如春風吹又生的意境,這些年來愈發受到盆友們的歡迎喜愛。
野生黃荊
在黃荊盆景中,黃荊疙瘩可以說是最能表現黃荊的一大特色,加上其自身的舍利干面、葉形,花也漂亮,易于栽培,且素材易得,對新手盆友來說是非常友好的,雖然黃荊的枝節比較長,葉子普遍偏大大,但瑕不掩瑜,頗受大眾喜愛。
粗放式的管理栽種方式:黃荊栽培的難度可以說是很低的,黃荊不分大小都易成活,而且資源素材也多,可以挑選一些樁型蒼古的老樁來培育。
高成活率的栽培方式:一般黃荊的下山樁回來,就可以直接上土高培,覆土高度約2/3左右,將一些殘留的葉片摘除,沙土地栽噴水保濕,適當遮蔭散射光養護,避開陽光直射,很快就能發芽;
對于一些場地限制沒條件的盆友也可以用深盆栽種,噴水保濕的方法來進行進行育樁。如果有條件,裸樁可用生根粉浸泡一段時間之后再進行栽種,以此可以大大的增加成活率。
未萌芽老樁處理技巧:對于一些長時間未萌芽的老樁,只要樹皮呈青綠色的狀態,就有成活的機會,可以將其重新挖出來泡水,然后純沙土高培套袋養護,還是有很大的幾率差成活。等長芽之后再逐漸去掉沙土,到第二年開春發芽就證明黃荊真的成活了,此時就可以上盆栽種。(關于黃荊的養護技巧,可以參閱集匠坊集匠坊往期文章,這里就不做贅述)
下面和盆友們分享的是2株十年以上的黃荊盆景的一些創作方法與思路
素材背景:這株是十幾年的黃荊了,作者一直沒有特別仔細的去照顧過它,但黃荊的生命就是頑強,一直也死不了。是時候對它進行換盆了。
植株狀態、換盆時間:換盆的作業在春芽萌發的時候進行的,背面已經有鮮苔爬上去了。
盆器的選擇:對盆景脫盆、洗根之后,找了三個不同樣式的盆器。
- 首先選擇的第一個盆器是淺足盆,它的大小剛剛好,整體來講還是比較喜歡的,但盆土裝不下多少,如果植株栽種進去,怕對樹勢影響過大,黃荊種進去估計會活的很慘。
- 然后第二個盆器是屬于三足盆,整體的器型復古,造型挺別致的,不過因為黃荊小品素材本身就不是很大,裝配上去之后,盆腳顯得太高了,喧賓奪主。
- 最終決定選擇第三個盆器,因為第三個盆讓盆樹的主體有了流向,并且紫砂圓盆的透氣性極佳、容量較大,盆土可裝的比較多,就選它了。
- 換盆作業的過程與其它盆景換盆作業的過程步驟是一樣的,這里就不做贅述了,若有新手盆友不了解盆景換盆作業的步驟過程,可以在集匠坊的往期文章內找到,或是留言我會給您解答。
土壤狀態:由于一時沒找到沙土,黃荊對盆土的選擇也不會太嚴,只要盆土疏松透氣基本上就能很好的生長,這里選擇的是赤玉土作為基質進行了換盆栽種的作業。
換盆的同時將背面的青苔一并清除,露出的干身上布滿了細細的根,澆透水之后的狀態非常健康,葉性也得到了最佳的展現。
舍利干的展現:天然的舍利和抽生的新枝葉在同一件作品里,這是展現盆景里枯榮共存的最佳姿態。
涂抹愈合劑前1
涂抹愈合劑前2
涂抹愈合劑前3
涂抹愈合劑:當下換盆的時候對樹身進行了簡單的清洗,洗刷的時候洗掉了一些枯干部分,為了讓枯榮共生的這種意境更好的展現,上盆4-5天之后,對其涂上了給它涂上石灰硫磺合劑,一來防腐,二來讓枯干部分的白更好加明顯。
涂抹愈合劑后植株狀態1
涂抹愈合劑后植株狀態2
涂抹愈合劑后植株狀態3
涂抹愈合劑后植株狀態4
涂抹愈合劑后植株狀態5
涂抹愈合劑后植株狀態6
注意要點:關于石灰硫磺合劑在做舍利干的涂刷時,不一定會馬上就到達理想的顏色效果,有的石灰比例高,整體上涂刷之后越灰,但如果希望顏色更白一些,可以過段時日再涂刷一次,反復幾次也會越涂越白,但作業的時候需要注意,要盡量避免它們流到盆土中。
作品2求精:黃荊的養護方式非常的簡單,基本上真的"很難養死",但要做成相對精致的盆景,還是需要一定的技巧,這株黃荊小品是用山采的老樁培育十多年的,極具歲月感。
黃荊天生的"大疙瘩"都是最近幾年才漸興漸濃,大多數人在培養的時候偏注重疙瘩、舍利干面,往往忽視了盆景枝托部分的造型,或者說缺少枝托造型的意識,這種顧此失彼的狀況下,做成的黃荊盆景往往價值不高。
細瘦亦可玩:世事無絕對,玩樁的人有時候常會陷入到“細瘦不可玩”的這種觀念中,對一些細小素材棄之不理,但作者在對這株老樁把玩的時候就打破了這種固有的思維,自然樹勢在右邊,欲右先左,左邊的幾個小枝對整個盆景的樹勢起到了均衡的作用,頂枝偏右,用來表現了右邊的生長空間比左邊好,右邊更有利于此樹,此環境生長,所以,頂枝自然偏向右邊。
這種連桿式的叢林型盆景配上淺圓盆,看起來隨意性自然,動勢走向也得到很好的照顧,動與靜的畫面感十足,讓盆對樹的襯托到位,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架構。
隨著歲月流失,干身的木質部也慢慢腐蝕,逐漸流失。十余年來,從整塊完整的樹身,漸漸就中空了,在樹身上留下的只有水線在紀錄著早先風光時的輪廓。
目下,其實也已爛無可爛了,堪稱"仙風道骨",還望延年益壽!
關于黃荊盆景的創作思路和技巧就分享到這,這種天然的“活舍利”素材應該如何發掘其更高的價值?也許每個人都有不通的答案,法無定法,技巧也無絕對的對錯可言,歡迎喜歡盆景的盆友們留言交流分享您的經驗和看法,集匠坊與您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