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紅堿淖需要準備什么_去紅堿淖游玩作文
紅堿淖,也稱紅堿淖爾、紅堿淖海子,陜西、內蒙古邊界湖泊。位于陜西省神木縣與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之間,處于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總面積54平方公里,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狀,沿岸有七條季節性河流注入,紅堿淖是中國最大沙漠湖泊。
紅堿淖是清代起逐漸積水而成的年輕湖泊。21世紀初,因旅游開發及生態問題受到關注,而為人所知。同時,紅堿淖是當地主要漁場,湖水也可為陜北煤田開發提供水源,因此對陜北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紅堿淖的命名與蒙語有關。“淖”是蒙古語“淖爾(湖泊)”的簡稱,湖岸及淺灘的沙子呈淡紅色(鹽類表色),湖水為咸水,含有堿,所以取漢語紅堿二字,稱紅堿淖。
紅堿淖,是內蒙古自治區與陜西省共有湖泊,位于陜西省神木縣西北部爾林兔鎮東北角、中雞鄉、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東部札薩克鎮交界之處,交界地段全長32公里。1980年代該湖總面積達54平方公里,湖岸周長50公里,水面達10萬畝,蓄水量達7億立方米,最大深度15米,平均水深4米,成為陜西省最大的內陸湖。狀似三角形。由于水源減少及蒸發等原因,水面呈縮小趨勢。根據陜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的監測,1997年,紅堿淖面積尚有57平方公里,到了2015年僅剩31.51平方公里,縮水44.7%。
紅堿淖水面高程1222米,平均水深15-16米,最大深度20米,總水量為8.1億立方米。是陜西省貯水最多的湖泊。
晚更新世早期,紅堿淖還是神木境內禿尾河上游一個正常河谷盆地,來自上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過宮泊海子(位于神木縣瑤鎮境內)向東南外泄。但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風沙堆積物沿木獨兔梁(爾林兔境內)北麓向東移動,逐漸將宮泊海子一帶的古河道堵塞。隨著風沙不斷堆積,低洼的河谷被掩埋,地面逐漸抬高到與西部梁崗北麓一致,并形成地表分水嶺。但此時紅堿淖一帶尚未形成湖泊,是一片沼澤濕地。
清道光年間這里還是一片下濕灘沼澤地,積水很少,一遇大旱,湖水干涸,民國17年大旱,該海子可乘馬而過。同治年間,劃歸神木縣,后來水量才漸漸形成湖泊。也有記載,1920年代,湖址仍為蔥郁豐茂的天然牧場,一條大路貫穿南北,是蒙漢人民往來的重要通道。后積水年多,遂成水潭,改稱為紅堿淖。1929年之前大約就是2000畝水面,1929年至1947年,由于陸續降水,加之此地地勢低洼,湖面計有3萬余畝,建國后,當地人民大興水利建設,開溝排水,集注其中,加之四周有木獨石犁河、壕賴河、氣格素河、營盤河、拖河、蟒蓋兔河,爾林兔河等7條季節性內陸河流注于此,致使該湖積水迅速增加,湖面益闊。到了1954年大搞河網化,老百姓挖渠開水,至1958年,達6萬余畝,吞沒農田6千余畝,迫使350戶居民遷居。到了20世紀60年代,紅堿淖連年遭水災,至1969年紅堿淖一下漲到105000畝,這是紅堿淖歷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積。1980年代該湖總面積達54平方公里,湖岸周長50公里,水面達10萬畝,蓄水量達7億立方米,最大深度15米,平均水深4米,成為陜西省最大的內陸湖。
堿淖位于毛烏素沙漠南緣,是內蒙古自治區與陜西省共有湖泊,紅堿淖總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在內蒙古境內的流域面積為748平方公里。紅堿淖由沙漠洼地積水而成,有12條常流水和季節性河流補給,這些河流都是內陸性小河流,河流短、補給條件差,均為季節性河。年徑流總量為5619萬立方米,內蒙古境內擁有5條入湖河流。 較大的有扎薩克河(營盤河)、獨石犁河、蟒蓋河、壕賴河、齊蓋素河(亦稱七格蘆河)、爾林兔河、前廟河、拖河等。
扎薩克河(營盤河),發源于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鄉林家壇堵,流經該旗新街鎮,后入紅堿淖。主河道長31.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6‰,流域面積312.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736萬立方米。基流量210萬立方米。桿占廟河(高勒廟河、蟒蓋兔河),發源于伊金霍洛旗臺格蘇木臺洛廟的北側,流向東南至烏審旗交界處.流向轉為東.后進入紅堿淖。主河道長2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9‰。流域面積28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53萬立方米。基流量123萬立方米。
七卜素河,位于神木縣爾林兔鎮,發源地為石板太巴下采當村,于下游匯入袁家圪堵河,流經西葫蘆素、前葫蘆素、后爾林兔流入紅堿淖海子,全長22公里,涉及6個村民小組。
近十多年來紅堿淖水位驟降,PH值陡增,中國最大沙漠淡水湖變成了咸水湖。當然,紅堿淖這樣的處境不是一天兩天了。
想當年,陜西占盡紅堿淖的紅利,生態保護讓位于煤炭開采,紅堿淖水位大降;內蒙古則在紅堿淖入水支流上打壩截流,為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供水,各有各的小算盤!陜西方面準備挖一條溝渠,從鄂爾多斯引水到紅堿淖。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往往相逆,看來新紛爭與博弈又開始了……
最大淡水湖變成咸水湖!
紅堿淖湖水PH值目前已高達9.8,原本在湖中生存的17種野生淡水魚已相繼絕跡。
2000年10月,在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紅堿淖首次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遺鷗以來,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關注,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2005年紅堿淖的遺鷗種群已超萬只,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種群。紅堿淖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遺鷗繁殖地與棲息地。 [13]
礦藏方面,紅堿淖湖邊出堿土,可熬制微紅色燒堿,自民國前后,神木縣已經有零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