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什么今什么成語;四字成語接龍
本文要討論“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主流的翻譯是:“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向別人炫耀。”而在《論語集注》中,孔子后代、西漢孔安國的解釋是:“為己,履而行之。為人,徒能言之。”——言古今學者不同也。古人之學,則履而行之,是為己也。今人之學,空能為人言說之,己不能行,是為人也。通俗點講,就是古人學習后身體力行,而現在的人學習后光說不練。那么哪一種更合理呢?
關于“古之學者為己”和“今之學者為人”的論述不止“子曰”過,還有兩位也“曰過”。先看戰國時期的大儒荀子在《勸學》中的論述: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從上述言論可以驗證“古之學者”即“君子之學”,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今之學者”即“小人之學”,是說與人聽而自己卻不去做。
再看南北朝《顏氏家訓》中《勉學》里的一段: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有人居然把“說”通假成“悅”,當真不可理喻。“但能說之也”就是“只能說說而已”的意思,和孔安國的“為人,徒能言之”的意思完全一致。這段言論至少說明兩件事:
一、無論是“古之學者”還是“今之學者”都有為己和為人的兩個方面。古之學者為己,是為了彌補自己個人修養上的不足;為人,是為了施行仁道利于社會。今之學者為己,是為了修行自身從而加官進爵;為人,是為了說給他人聽。總之君子為公,小人為私。
二、“講論文章”屬于“春華”,是“嘴把式”。“修身利行”屬于“秋實”,就是真正的自我收獲。
綜上,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是說古人學習光為自己不為他人,而是先要身體力行,提高自身修養后再去教育、影響他人。今人學習則是自己光說不練,卻要求他人去做。
應該譯作:古人學習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今人學習為了說給他人聽。再結合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言論,這么解釋無疑更合理。
現在問題來了:如此翻譯的話,下面一段是衛國大夫蘧伯玉派使者見孔子的事,似乎沒什么關系。這不又成“單獨金句”了嗎?別急,我們先看那一段的傳統解釋: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然后問道:“先生近來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失但還沒能做到。”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呀!好一位使者呀!”
以上的翻譯看似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夫子何為”的“何為”,在文言文里等同于“為何”,即“為什么、何故”的意思。即便譯作“干什么、做什么”,也未必是問蘧伯玉最近在干什么?而是“蘧伯玉派你來干什么?”或者“蘧伯玉為何派你來?”的意思!所以使者回答:“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失但還沒能做到。”這意思不就是想請教孔子如何才能減少過失嗎?所以派個使者來問啊!至于孔子與使者具體如何交流,沒有被“記錄在案”很正常,總不見得蘧伯玉的使者過來就講了這一句話,隨后便拍屁股走人了。此事和“古今之學者”有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呢?我們還是要看上下文: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請問蘧伯玉算不算君子?(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篇》)他想減少過錯而向孔子請教,算不算繼承了“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的遺風?孔子到底有沒有給出減少過失的建議呢?繼續看下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上述這兩句表達的意思幾乎等同,即“君子不去思考和做超出自己職權范圍的事”。這不就是君子減少自己過錯的方法之一嗎?所以使者離開后,孔子兩次“使乎”的感嘆也未見得是在夸使者,而是感嘆蘧伯玉真是個君子!身為衛國的上大夫,居然因為這個困擾,專門派使者來請教孔子。故應翻譯如下: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問道:“先生派你來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失但還沒能做到(所以特意向您請教)。”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說:“居然特意派使者來!居然特意派使者來!”
《論語》里沒有單獨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