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刺身是生的還是熟的,大腸刺身能吃嗎
現在很多人吃東西在意那口“鮮”
生食吃法也是炎炎夏日的最愛
生魚片
清涼鮮美的口感
浪漫優雅的東瀛風情
受到越來越多青睞
而且,魚肉營養豐富
富含優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
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所以,大眾的追捧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
也有一些令人困惑
你都了解嗎?
生魚肉和熟魚肉相比,總體的營養成分差別不大。
生
富含優質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原有的各種維生素都不會損失。
生魚肉(特別是生的海魚肉)中含有抗硫胺素因子(即抗維生素B1因子),大量生吃魚肉,這些因子就會在腸胃中發揮作用,妨礙機體吸收食物中的維生素B1,尤其是食物中維生素B1含量本來就不高的情況下,經常食用生魚肉可能會導致機體缺乏維生素B1。從而導致神經和血管系統的損害,尤其對兒童,可能對大腦的發育有損害。
熟
優質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烹飪過程中基本沒有變化。
魚肉受到充分加熱時,魚的肌肉纖維會變得松散,更有利于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
部分怕熱的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在加熱過程中輕微減少,但此類物質在魚肉中含量較低,只要其他膳食結構均衡,這一點減少并不會給身體帶來營養素缺乏的危險。
有人會問了:
為什么日本人那么愛吃生魚片呢?
如果不是生魚片更有營養
他們為什么那么趨之若鶩?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文化問題了。
事實上,雖然日本是個四面臨海的島國,但是在食品保鮮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新鮮魚也是一種很難得到的食材,離海稍遠一點的地方,人們就只能吃到腌魚或魚干了,而生魚片對魚肉的新鮮程度要求很高,能吃上鮮魚的人家往往非富即貴,同時日本長期篤信佛教,因此忌食畜肉,所以在古代日本,生魚片是作為生活富裕的象征出現的,時至今日,日本人也仍然把生魚片作為宴席的主菜,通過精心的擺盤以示對賓客的敬重,在家中,生魚片也不是尋常食品,而是家中有喜事或逢年節或改善生活時才會遇到精品菜式。
生魚片其實也不是什么異域獨有的外幫菜。根據東漢成書的《風俗通義》和《隋書·地理志》記載,漢唐時期的中原,不食生魚是一種奇風異俗,魚肉普遍都是切細后蘸醬生食的,如白居易的《輕肥》中“膾切天池鱗”的詩句,便描繪的是宮廷宴席上的細切生魚片。
自宋代開始,因為薄生鐵炒鍋的普及和烹飪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進步的魚肉烹飪和調味技術使得熟魚肉的滋味有了很大提升,同時也減少了生食帶來的寄生蟲感染和食物中毒等諸多食品安全問題,所以明代之后,中國的生魚片文化便漸漸消散,只剩南方沿海的幾個省的部分地區尚有遺風,以至于大多數中國人把生魚片當作了東瀛風情。
既然是生食,食品安全的問題必須考慮。
淡水魚
在開放水體中生活的淡水魚很多都存在寄生蟲感染的問題。以肝吸蟲為例,國內淡水魚的抽樣檢驗不時都能發現肝吸蟲囊蚴的存在,這樣的魚肉若是生食,便很容易罹患肝吸蟲病,由于肝吸蟲在體內會搶奪機體營養、損害肝膽系統,輕則引起營養不良,重者可引起膽道炎癥和結石,甚至還有誘發肝膽系統癌癥的風險。除最常見的肝吸蟲外,像裂頭蚴等絳蟲的幼蟲也可通過生食淡水魚感染,這類寄生蟲往往有異位寄生的特點,若寄生部位在大腦等重要器官,可造成器官的永久損害,因此,建議大家盡量不要生食淡水魚或魚膽,特別是抵抗力和消化能力都相對較差的少年兒童。
崇尚生食文化的日本,在1995年因學校供餐中的生食肉類引起大規模O157:H7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后,也已經撤銷了集體供餐中的生魚片等動物來源的生食,同時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督機制,這才保障了生魚片的食品安全。
海魚
相對安全的魚類品種,但是在國外,因生食海魚造成的寄生蟲感染的案例還是時有發生,如異尖線蟲和顎口線蟲等。不過也不用過于擔心,根據歐美和日本等國的經驗,海魚經-20℃冷凍24~48小時以上,即可殺死魚肉中的寄生蟲,保證食用者的安全。
運輸到中國的生食魚類,如三文魚等,多數產自北大西洋的挪威或北太平洋的北海道附近,因為三文魚較易變質,必須全程-20℃冷凍保存才能保持魚肉的賣相,而即便從最近的北海道漁場運到中國,時間也已經超過24小時。因此,在中國國內經正規途徑購買的三文魚大多數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