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刺身主播的現狀-魚刺身吃播
每年10月,正是乳山牡蠣變得肥美的時節。
這時正值“雙11”緊張備戰階段,快手華北生鮮基地就在威海,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正成為“威海海鮮”品牌戰役的主戰場。
在網紅打卡地合慶碼頭,“100元買海鮮”的抖音挑戰賽,讓人感受到在威海實現“海鮮自由”的暢快。
在威海職業學院,一場“電商創業誓師大會”,讓這所學校成為威海水產界進軍直播帶貨的“人才搖籃”。
“一個新興品牌,先發2萬篇小紅書,再發5000-8000篇抖音,再發1000篇左右B站,發800篇左右知乎,李佳琪老羅等頭部主播四選二,一個新消費品牌的基礎基本搭建完了。”
培訓課堂上,熱氣騰騰的“互聯網思維”,讓臺下受訓的企業熱血沸騰,“將直播間開起來!”成了威海海產圈頭等任務。
在中國實體零售巨頭大潤發,威海還要連開上百家“威海海鮮”專賣店,進行線上線下輪動。
威海為何選擇此時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品牌戰役,在全國叫響“威海海鮮”這個區域公共品牌?
這背后,一個全新的序幕正在揭開。
1.沒有明星、沒有啤酒,威海海鮮靠什么出圈?
今年4月,一份《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橫空出世。
政策風向下,山東做了一個大動作。9月8日,山東省委書記李干杰帶隊,在北京召開“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推介會,向全世界遞出“山東新名片”。
10月29日,在山東省商務廳邀請下,董宇輝來山東直播帶貨,山東的煙薯、海鮮、手工饃饃、洗衣機……紛紛走進直播間,這場東方甄選齊魯山海行,首日賣了1.2億。
董宇輝再牛,也需要質量“杠杠的”山東好物。
這是一個面對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市場會將提供優質供給的區域公共品牌,一個個推向價值發現的浪尖。
威海能否吃到這個紅利,建立在一個硬核問題上——威海,能否提供足夠規模、足夠優質的供給?
青島明星黃渤一句“吃蛤蜊哈啤酒”,讓青島海鮮火爆出圈。
威海沒有黃渤、黃曉明和青島啤酒這樣的“流量大戶”,但這座位于山東“心尖尖”的城市,擁有山東唯一270度“海景房”,986公里的海岸線蜿蜒曲折,占山東海岸線1/3,全國1/18;這里也是魚群從黃海到渤海洄游的必經之地,孕育出全國最豐富、最優質的海鮮資源。
海參、扇貝、鮑魚、牡蠣、對蝦、海帶……擁有779種海洋生物資源的威海,海鮮年捕撈量100萬噸,養殖量200多萬噸,連續30多年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21世紀頭十年,威海的海洋漁業捕撈還延伸“兩頭在外”模式,捕獲的海鮮只有20%拉回國內銷。
讓威海海鮮在國內開始“飆”起來的,是中國消費市場巨大的驅動力。
2019年,中國休閑零食頭部企業良品鋪子將“海鮮零食”品類從“肉食”中剝離,自立門戶。
當年,麻辣海鮮銷售翻番。爆發式增長刺激了良品鋪子在榮成的供應商多佰利食品公司投資1.2億改造車間,引進生產線,從傳統生魚片加工一躍跳到海鮮休閑零食這個“網紅食品集中地”。
2021年,良品鋪子在威海采購的海鮮零食達1.5億元。威海當地水產加工企業蜂擁介入這個新的產業空間。目前,威海聚集海產品加工企業859家,年加工量364萬噸,占全省57%、全國21%,成為全國最大的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之一。
文登隆洋食品推出的麻辣八爪魚、麻辣蟹鉗、蒜蓉生蠔、麻辣魷魚等麻辣小海鮮,一下霸榜京東網紅海鮮零食榜。這種火箭般的躥紅速度,走出了和“乳山牡蠣”不一樣的成名之路。
2009年,“乳山牡蠣”成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0年通過電商賣了1.5億斤。一個46萬常住人口的縣級市,整整花了10年之功才打造出這個公共品牌,讓吃貨們認為全中國的牡蠣只分兩種:乳山牡蠣和其他牡蠣。
這樣的消費紅利,不是誰都能吃到嘴里的;這場品牌戰役,不是誰都有資格發起的。“威海海鮮”背后兩條具有代表性的魚——魷魚和金槍魚,講出了消費增長背后的硬道理。
2.這里的魷魚爬上“雙循環”大通道
8月,是伏休期,但農業農村部專門為榮成魷魚捕撈開啟了一條特別通道,這個時候,正是魷魚的收獲季節。
在中國北方最大漁港石島,魷魚捕撈龍頭赤山集團的遠洋捕撈船隊,已觸達西南大西洋公海、東南太平洋公海。
到西南大西洋捕魷魚單程要40天,早上捕撈完魚,就將頭、尾,身子分類,逐類清洗后在船上急速冷凍,解凍后能達到剛捕撈上來的新鮮程度。
在石島,一座座超級工廠拔地而起。赤山集團旗下的海都海洋食品、海博海洋食品產業園,建成全亞洲規模最大的魷魚精深加工基地。兩大企業冷庫庫容量40萬噸,魷魚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以上。
在這里,一條條來自西南大西洋的魷魚,從來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魷魚自動化生產線上加工,從榮成走向世界各地。目前,赤山集團有一半的魷魚深加工產品銷往美國和歐盟地區。
這個“買全球賣全球”格局,是威海水產企業不斷鏈接新平臺,搭建起一個“雙循環”大通道。
在國內最大水產交易網站華采找魚網以及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搭建的貿易通道下,目前赤山集團出口訂單80%、原料采購40%通過電商平臺完成,單月交易額突破兩億。
以億計的交易量級,讓榮成這個縣級市將深加工魷魚定價權緊緊抓在手中,有了與舟山這個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長三角對外開放海上門戶在海洋漁業上掰手腕的能力。
在一條魷魚上,一個山東縣級市和一個浙江地級市展開了對決。雙方經濟體量均為千億量級,都擁有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2021年舟山工業產值增速位列浙江第一,榮成位居中國百強縣前30強。
海產天生就是一個全球市場,誰的遠洋船隊走得更遠,誰能鏈接更強大資源平臺,誰就能不斷地延伸產業鏈,將“海鮮大盤”越滾越大。下一步,赤山集團準備到南美開辟漁場。
從小船小網到鐵殼船,到帶冷凍設施的船到遠洋捕撈,現在威海已擁有361艘遠洋捕撈船,數量全國領先,年捕撈魷魚25萬噸,深加工40萬噸 ,名列全國第一,榮成已形成以赤山、鑫發等大集團為龍頭,大小魷魚食品加工廠300余家的企業方陣。
在深加工這個產業升級的關鍵一環,海都食品與哈工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和智能制造公司合作,對魷魚加工車間、流水線等關鍵技術裝備進行升級,在原料處理及成品包裝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6年,位于榮成的威海國際海洋商品交易中心開始運作,今年7月拿到準許交易證明,進行現貨和期貨交易,魷魚和海參是主要交易品種。這個具有金融屬性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臺的搭建,不光增加了榮成在魷魚產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也為企業融資打開大門。
3.一條金槍魚背后的產業鏈較量
在“魔都”上海的頂級日料店,一片10克重、標價“三位數”的藍鰭金槍魚,很可能出自山東威海。
以前,通過捕撈或者貿易而來的金槍魚最好部位都被切成生魚片出口日本;現在,它們下了鑫發在榮成的生產線后,通過冷鏈物流直抵上海的日料店。
這是一個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大轉身”——上海,擁有最廣闊的消費市場、最強勁的消費活力、最齊全的消費品牌、最前沿的消費時尚。
“威海海鮮”用全球最頂級資源,敲開上海這個“國際消費之都”大門。 在金槍魚這個全球海洋水產的金字塔尖競技,背后充滿了義烏商人般大膽冒險的故事,還有資本、技術、產業鏈等一系列較量。
2019年,一條278公斤的藍鰭金槍魚在日本拍出2100萬元的高價。為了保持這個頂級食材的口感,有的捕撈船甚至建停機坪,方便直升機打“飛的”將剛剛急凍的金槍魚運回。
一條捕撈帶加工帶冷凍的設施齊全的捕撈船,身價上千萬。因為沒有超低溫捕撈船只以及足夠的加工能力,21世紀頭十年,金槍魚回運榮成的比例不足10%,產業鏈高端環節被國外企業把控。?
攀登這條頂級供應鏈,需要捕撈船升級;把金槍魚賣出好價錢,需要深加工技術升級。這背后,上億資金砸進去,才能一步步構筑起產業“護城河”。
20世紀90年代初,榮成漁民首赴南太平洋島國貝勞進行金槍魚延繩釣作業。現在,榮成已經有了88艘金槍魚延繩釣漁船,作業海域遍及太平洋、印度洋。
自2013年起,鑫發集團投資7億元建設全國最大的金槍魚深加工基地,這個基地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60℃超低溫深冷物流庫,10萬噸冷鏈物流周轉庫,年可加工金槍魚10萬噸。
這個過程中,鑫發購置了國內先進的金槍魚遠洋圍網漁船和超低溫冷凍運輸船,實現金槍魚100%捕撈回運深加工,再銷往歐美和日韓。這跟遠洋捕撈就近直接出貨相比,賣價漲了十幾倍。但這還不夠,鑫發要把一條金槍魚吃干榨盡。
在榮成加工基地,剛剛出冷庫的金槍魚披著冰霜,帶凍加工,價值最高的腹肉切成生魚片,其余部分進入流水線做成魚柳罐頭,剩下的魚骨立即輸送到隔壁工廠提取膠原蛋白肽。
這種24小時極速生產下出來的高鮮度膠原蛋白肽粉,市場價值極高。以前,金槍魚當魚粉賣幾塊錢一公斤,現在,每噸金槍魚可生200公斤魚骨,能提煉4公斤膠原蛋白肽粉,價值2萬元;再制成面膜,市場價躥升至6萬至8萬元。其中關鍵的膠原蛋白肽提取技術,是2017年鑫發投資2億,與北京化工大學合作開發出來的。
遠洋捕撈量增大讓突破了“原料壁壘”的鑫發集團延伸出造船、制冰、 網具、儲油等多個業務板塊。2020年,先后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船舶到鑫發旗下的船舶維修廠維修。
4. 從“海鮮大盤”到產業大盤強勢崛起
育種突破!養殖突破!遠洋捕撈突破!一座座“海洋牧場”加速崛起……
這樣超大規模的“海鮮大盤”,讓威海延伸出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這個更大的產業空間。
現在,位于榮成的黃海造船廠正在加緊趕造我國目前最大最先進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
這條身價5.8億的捕撈船相當于一個在海上行駛的大型加工 廠。由于南極磷蝦特有的“自融現象”,在捕撈后要立即對活蝦加工處理,并且冷凍儲藏及運輸過程溫度都需要保持-18℃。
一條捕撈量2.6萬噸的南極磷蝦捕撈船,一年毛利潤2億元人民幣。有沒有能力開發這個資源,關鍵在于有沒有能力造出這樣一條船。
數字化蝦群探測技術、高效捕撈設備、船載深加工技術、低溫冷凍及自動控制技術背后,是一場海洋裝備制造業的全球競技。2019年,中國開始自主研制南極磷蝦捕撈船,黃海造船廠正在造的這艘船,全部采用我國自主設計圖紙。而裝備制造這一突破,未來將帶動威海在南極磷蝦捕撈業上的突破。
一步步聚合產業優勢,形成品牌力量,整體對外輻射,帶來額外溢價。這種高度關聯的產業鏈,正是“威海海鮮”最大的護城河,也是威海地方產業發展的出路和未來。
耕海牧漁,強者恒強。威海摘得越來越多的“全國之最”和“全球之最”——
這里有中國規模最大的近海及遠洋捕撈船隊,有中國實力最強的海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這里的牡蠣產量全國第一,海參產量全國第二,鮑魚產量全國第二,魷魚集散加工量全球第一……
中國海洋水產研發高地青島的眾多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現在很多是在威海轉化的。
一個區域公共品牌的強勢崛起,昭示了當下政策和經濟大勢——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下,各地區將圍繞優勢產業“精耕細作”式發展,而不是貪大求洋,最終形成主體功能區為特征、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實現更高質量的供給。
大勢浩蕩,這場“威海海鮮”品牌之戰,是一場必須要打贏的戰役。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