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制動是什么意思_什么是下肢運動
空氣栓塞的臨床表現
心血管系統
>胸悶、胸痛,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等
>心前區聽診或多普勒超聲可聞及"水輪樣"雜音
> EKG 表現出 ST - T 的改變,當右心室壓力增加時,可表現為右束支傳導阻滯
空氣栓塞
(1)原因:生于頸靜脈、鎖骨下動靜脈,由胸腔負壓引起的。
(2)臨床表現:與空氣進入人體的量、速度及部位有關。小量氣體緩慢進入體內可以不引起癥狀。大量氣體快速進入人體時,影響心臟的排血功能,驟然降低肺和腦的血供,表現為患者突然的驚叫、呼吸困難、咳嗽、胸悶、胸痛、面色蒼白、發紺等,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處理:取左側臥位,頭和胸部低,足高位。采用面罩或氣管插管吸純氧。根據情況選擇高壓氧艙治療。必要時予以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忌心臟按壓,避免空氣進入肺血管和左心室。
血栓形成
(1)原因: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或多次更換導管等損傷動脈內膜的操作;導管表面不光滑或導管置入時間過長,在導管表面形成血凝塊,拔管時血凝塊脫落引起栓塞;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或循環不良;局部不良、血管痙攣、止血壓力過大;抗凝劑使用不到位;血腫壓迫。
(2)處理:溶栓、取栓、抗凝。
血栓形成三個要素:心血管內膜的損傷,血流狀態的改變,血液凝固性的增加,以上任意一個都可以促進血栓形成。
心血管內膜的損傷:機械性損傷靜脈局部挫傷,撕裂傷或骨折碎片創傷均可產生靜脈血栓形成。股骨頸骨折損傷股總靜脈,骨盆骨折損傷骼總靜脈及其分支,均可并發骼股靜脈血栓形成。同一部位,同一血管反復穿刺,有創監測,高濃度刺激藥物應用,可損傷下肢靜脈內膜,內膜損傷后內膜膠原裸露,激活血小板,釋放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物質,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同時內膜損傷后凝血因子組織凝血活素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
血流狀態的改變:大手術后,至少存在兩個因素,由于手術創傷,出血,自身的凝血機制比較活躍,出現血液高凝;臥床,下肢靜脈回流速度減緩,術后因為臥床,靜脈損傷,凝血機能亢進或者血液高凝狀態容易發生血栓,特別是下肢手術制動后肌肉不收縮,外周深淺靜脈流速緩慢,容易發生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流滯緩而發生血栓,血栓與管壁一般僅有輕度粘連,容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激發炎癥反應后,血栓與血管壁粘連也可較緊密。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屬于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發生于制動狀態(尤其是骨科大手術)。血栓形成后,除少數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發生部位外,大部分會擴散至整個肢體的深靜脈主干。
血液凝固性的增加:下肢血液的回流主要靠胸腔負壓,小腿肌肉的收縮及靜脈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來維持,當病人長期臥床時時,下肢肌肉收縮力減低,骼血管受壓,尤其病人有心功能不全時導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力。靜脈血流滯緩手術中脊髓或全身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減慢,手術中由于作用致使下肢肌內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術后又又因傷口疼痛或其他原因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誘發下肢靜脈形成。
血栓形成三要素
Virchow 提出的"血栓形成三要素"當時只用來解釋靜脈血栓的形成。但在150多年后,該理論被證明同樣適用于動脈血栓的形成。
他的理論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血管壁改變:包括內皮細胞損傷和抗栓功能減弱。使正常血管內皮分泌的組織因子通路抑制劑、血栓調節蛋白等抗凝血物質分泌減少。
2.血液流速減慢:血液流速減慢對血栓的形成至關重要。包括了血流緩慢、停滯、漩渦形成。
3.血液成分改變:纖維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的增高可激活凝血瀑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液的黏度增加,血漿中促凝血物質濃縮。
也就是1.血管壁損傷2.高凝狀態3.血流動力學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