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圈各種縮寫意思_字母圈各種屬性都叫什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四份儀Quadrant,作者 | 大拿、小黑、彭超,編輯 |李源、孫邇溪、錢穎文
什么?
全球多地高溫,德國政府卻搞起了“氣候封鎖”?
什么?
日本不流行斷舍離了?又改“不扔東西”了?
全球不同角落社會心理極速變化,帶動各地人群價值觀變遷,全都反映在當季網絡流行熱詞上!
四分儀智庫x 3Drips跨文化心理研究咨詢團隊,協同海內外國際財經x 消費心理研究員,帶你一網打盡全球五大市場流行熱詞,解讀社會心理,解碼市場脈搏!
美國Quiet Quitting “安靜退出”
| 社會/實事
關鍵熱詞釋義:
要真正理解這個詞,得先理解“Quit”所指代的語境。“Quit”在這里指的并不是辭職,而是“放棄付出額外的努力”,疊加在一起,“Quiet Quitting”指的是“以靜悄悄、不引起別人注意的方式,在工作中放棄額外的付出和努力。” 具體的執行方式是:下班立刻就走,絕不加一秒班;不在工作質量上超過平均水平;不參與工作場合的社交;不尋求升職等等。
除了Quiet Quitting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以Quiet開頭的詞匯也開始出現在美國日常工作場合的“暗語”中,例如Quiet Firing(悄悄地開除某人),指的是老板不給你加薪、不定時給予你工作上的反饋、公司對你的職業發展前景缺乏規劃,卻也不把你炒掉的一種事實性排擠行為,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把員工當空氣”,通過邊緣化一個人,讓他自己受不了走人。
社會心理解讀:
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ve)是指人們間接的、敵對或消極的行為,通常是為了避免直接對抗。被動攻擊的方式包括忽視某人、諷刺性評論或給出反諷的贊美等不同行為。
相比于我們印象中美國人的直接爽快和有話就說,新一代的美國職場人,無論是雇主還是雇員,都開始以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于現狀的不滿。“Quiet”這個行為前綴的出現就反映出了美國社會的這個新變化。
如今,在美國社會對少數群體包容性不斷提高的同時,政治正確的風潮也甚囂塵上。而當少數群體霸占了主流發聲渠道后,普羅大眾也只能發出無聲的抗議了。
Bed-rooting “躺平擺爛”
| 流行/文化
關鍵熱詞釋義:
什么是Bed-rotting?直譯過來就很容易理解——腐爛在床上。它指的是大學生厭煩上學/工作/上進,選擇一整天窩在被子里,一邊吃零食,一邊刷Tik Tok或者看Netflix。
Bed-rotting是屬于美國Generation-Z (年輕世代)的一波潮流。不少GenZ會在自己的Tik Tok發布相關照片和視頻,并且加上關鍵詞標簽。這既是“GenZ們”自我關懷的方式,也彰顯了一種生活態度:世道太亂,奮斗無用,不如躺平擺爛。
社會心理解讀:
要理解Bed-rotting,需要先了解美國當地對應的一個文化詞匯:Hustle。它最開始來自街頭和黑人文化,指的是街頭混混通過不同手段(包括非法手段)來供養家庭、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后來,這個詞進入主流文化,開始泛指一切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行為。
不過,對于年輕人來說,如今美國社會的活力并不如以前。有一丟丟類似于“平成廢物”的思考方式,因為相當一部分人發現奮斗真的未必能獲得好結果,“努力就有收獲”更像是上一代人給新一代人強行雞血的話術。那么,與其被Hustle文化裹挾向前,無效內卷,不如選擇輕松一下,贏在心態和姿態。近期已有多篇美國媒體報道表示,Bed-rotting能夠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對于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有莫大的好處。
Dopamine Detoxing “享樂節制”
| 環境/健康
關鍵熱詞釋義:
“享樂節制”這個詞直譯過來是“多巴胺戒斷法”,多巴胺是大腦中帶來愉悅感的物質。你可能會產生疑問,快樂不好嗎?為什么要戒斷多巴胺?
可實際上,許多人都苦于花太多時間在刷Tik Tok,Youtube視頻、Twitter等活動上,導致浪費了很多時間。“多巴胺戒斷法”指的就是暫停這些即時滿足的來源,幫助重置大腦的獎勵系統,讓自己能專注在更有意義的活動上。
社會心理解讀:
作為“Bed-Rotting”的一體兩面,讓“享樂節制”成為熱門詞匯的重要原因是疫情效應。在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辦公的前提下,人們會比以往花更多時間在網絡世界,與現實的連接感也由此減弱,大腦也更加沉醉于源源不斷的即時滿足。在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后,“享樂節制”的做法便成為了他們自我調整的方式。
享樂節制與禁食(fasting)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是“凈化”和“排毒”的過程,通過短暫地停止攝入,讓身體和心理能夠重新調整平衡。
小貼士!
美國社會熱詞風向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一個人的人格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擁有對立的第二人格,只不過它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國家亦同。以上三個詞體現出了美國人社會性格里的另一面,而這些隱藏著的“副人格”會在外在社會環境和客觀市場情況產生變化時顯現出來。伴隨著如今美國社會的物價攀升、增長挑戰和各類政治議題爭論,年輕一代也在變得比老一代“更佛”、“更低欲望”、“更無所謂”——至少表面上如此。你吵你的,我擺爛我的,是不是有點熟悉的味道?
德國Das Comeback der 2000er “千禧潮回歸”
| 消費/時尚
關鍵熱詞釋義:
流行文化是個大漩渦,卷著卷著就又轉上來。在德國,千禧年代的娛樂風格和流行文化又開始回歸。
音樂方面,94年創立的Xandria樂隊重組并發行新單曲《重生》;以Scooter樂隊為代表的Techno風格也開始回潮;時尚方面,Y2K的穿搭風格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而Y2K指的即是Year 2000(2000年),即千禧年,具體風格特色包括“上緊下寬”或 “上短下長”的穿搭法則,對漆皮、PVC等科技感材質的運用等等。
社會心理解讀:
現在的德國,各方面都多少有點“卡住了(stuck)”的感覺。默克爾退休,聯合政黨爭吵不休,能源和外部危機不斷,德國人普遍的心理狀態是覺得受制于人,束手束腳,又沒有辦法迅速改變現狀。他們一方面只能在環保、平權等議題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則將復興的愿望投射到德國的黃金時代。
2000年左右,德國一手推動了歐元區的建立,2003年的《哈茨改革》創造了新型勞動力市場,為德國之后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基礎。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德國復興的開始,也是東西德合并后騰飛德十年。因此,在德國人的潛意識中,這次的千禧年回潮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對于當下社會再一次復興的愿景。
Klima Lockdown “氣候封控”
| 消費/時尚
關鍵熱詞釋義:
“氣候封控”是德國目前的熱議話題之一,支持和反對者參半,這個新造詞的靈感來源于疫情風控時期的城市封控。而在聯邦議會近期通過2045年實現碳中和法案和供暖系統法案之后,人們開始圍繞能源短缺和低碳轉型繼續討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和方案。但這些討論中的一些極端聲音也讓大眾不免開始擔心,自己的日常出行自由是否已經會遭受限制?是否會出現疫情期間封控類似的情況?
如今德國境內一些相關的減碳措施例如:盡可能讓人居家辦公,達到減少尾放的目的;在城市的進入路徑上設置計數裝置,記錄進入城市的外來車輛數量,讓外來車輛有限度有指標地進入;提出讓德國人均肉類消耗量減少到10g/人/天;使用熱泵代替油氣家庭供暖系統等等。甚至有一些極端氣候組織的小伙伴們,排隊攻占當地馬路牙子,不許路上汽車通行,呼吁節能減排,以吸引媒體注意。
目前種種帶有強烈限制意味的“Klima Lockdown”招致了批評,部分評論家把可能出現的“氣候封控”稱為“環境獨裁(eco-dictatorship)”。
社會心理解讀:
對“氣候封控”的爭議反映出部分德國國民對于氣候議題心態的轉變。很多人表示,他們已經厭倦了一次又一次地面對氣候問題,也已經厭倦了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而受到指責和攻擊。與此同時,許多環保主義者們在大眾眼中卻像是純粹的“壓力團體”,只會暴露問題,缺乏實際行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許多有關于環保的抗議行為與幼兒表達不滿的行為非常相似:亂拋東西、搗亂、堵路,缺乏建設性。當兩三歲左右的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他們就會這么干。
因此,要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的國家整體“轉型”目標,不僅需要實干,還需要團結在這個議題上日漸分裂的國民,這可真是個大難題了。
Deutsche Frauenfu?ball Nationalmannschaft
“德國女足”
| 流行/文化
關鍵熱詞釋義:
德國足球一直是世界足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足球也一直是德國人民最關注的話題。在德國男隊經歷了最糟糕的一段時期之后,人們希望德國女足可以幫助德國恢復一些足球方面的榮譽,尤其是當女足世界杯近期火熱開戰的時刻,德國社會也開始了定期特有的“女足熱”。
這一次,球迷們選擇將目光聚焦在了德國女隊隊長亞歷山德拉·波普(Alexandra Popp)身上。這位32歲的球員是德國體育界最重要的明星之一,曾在俱樂部層面獲得過所有獎項,包括兩個歐冠冠軍。人們寄希望于這位領袖,期待她能夠挑起大梁,帶領德國隊一路向前。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許多人認為成績不佳的德國男隊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一位能夠一錘定音的領袖球員。
社會心理解讀:
德國國民性格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有些“悶騷型”的人格呈現,略帶強迫性和回避性。足球本身是一種目標明確,有著嚴謹規則框架的運動。因此許多年來,德國都將青訓的目標定位培養能夠最大化適應團隊的球員。
但另一方面,足球又是一項規則內允許“撒野”的運動,個人主義在球隊里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個人主義、個性球員,不僅讓德國男隊的整體比賽風格變得沉悶、死板,更強化了德國人本身性格中的強迫、回避的成分,導致交流不暢,反而影響了球隊的團結和士氣。
對女足的期待,固然也說明了德國社會對于女性和國家榮耀的期許。不過類似于中國,大家似乎也只在一段特定的時間里,特別關心女足,并且用女足姑娘的拼搏精神來寄托對男足的不滿。在這一點上,中德網絡文化正在同此涼熱。
小貼士!
德國社會熱詞風向
我們的研究團隊認為,德國市場近期的三個熱詞體現出了德國人目前的心理張力:社會衰退和影響力降低的焦慮現實,與國民心中對于德國的慣性思維正在不斷產生沖突。
另一個可關注點則是“投射”:在不能付諸實際行動直接解決問題的時候,德國民眾通常會將復興的追求和渴望投射到其他娛樂活動上。
法國La grève vs L’émeute “罷工 vs ”
| 社會/時事
關鍵熱詞釋義:
法國這次始于六月底一名少年被警察槍殺。者連續三晚在法國首都周圍的城鎮焚燒市政建筑,遠至馬賽、蘭斯和里昂也發生了沖突。混亂、嘈雜、煙霧彌漫、警民對抗等等情況屢屢發生。
但罷工與并不相同。更多的罷工有著明確的組織和安排,會提前讓大眾知曉時間、地點和規模,氣氛熱烈但不混亂。對法國人來說,罷工早已不僅僅是自我訴求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種“熱熱鬧鬧”的生活方式。
社會心理解讀:
對于沖動、情緒化、更加感性的法國青年們來說,這代表著主動進攻的姿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想要獲得在這個成長階段不斷追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而個體自由與集體權威的抗衡也一直是法國社會的潛在精神。這種抗衡一方面會帶來亂象,另一方面也會培育出創造力和不拘一格的自由思想。就像法國街頭的垃圾堆,有人看出臟亂差,有人看出藝術。
Joie de Vivre “樂享生活”
| 消費/時尚
關鍵熱詞釋義:
“樂享生活”雖不是一個新詞,但是在2023年的法國卻成為了各種活動、演出的主題詞。它表達了法國人堅持當下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基調,也在黑天鵝頻發的當下世界體現了更為堅定的內心價值追求。
眾所周知,飲食文化是Joie de Vivre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紅酒文化、咖啡館文化、fine dinning、apéritif(晚餐前的小聚會通常被稱為 “apéritif”,有時也被縮寫為 “apéro”。這是一種社交習俗,人們在正餐前聚在一起喝一杯酒,吃一些小食,如奶酪、橄欖或者腌制的魚等)等。
時尚穿搭是另一個描述法國的重要方面。大家尤其喜愛具備獨特調性的基礎款單品,對于奢侈感的理解不在于昂貴與否,而在于通過穿搭體現出獨特的質感與風格。藝術則是Joie de Vivre的核心部分,通過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表現出藝術氣質,例如日常泡在藝術展覽館。
社會心理解讀:
Manger uniquement de la gastronomie, acheter uniquement du luxe, acheter uniquement du fran?ais. “只吃美食,只買奢侈品,只買法國貨”。這句話是對法式生活文化的夸張表達。但是這種說法也可以理解。疫情期間,法國人無法正常外食、購物和消費;疫情過后,他們開始對過往的生活方式進行過度補償。就像小時候被父母限制玩游戲,長大之后瘋狂玩游戲補償自己小時候玩不到游戲的缺憾。
Jeunes des Banlieues “郊區青年”
| 流行/文化
關鍵熱詞釋義:
說起法國近期青年的根源,大部分報道都會提到“郊區青年”這個詞。上世紀60、70年代,法國在郊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安置房建設,以安置其他國家和種族的移民和難民。
雖然他們得到了安置,但居住的房屋條件簡陋,多為10多層的立方體或長方體。而且這些居住區長期以來都面臨著貧窮和不同族群的沖突等社會問題,成為黑幫、毒品販子和盜竊團伙等不法分子的滋生地。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居民,就是“郊區青年”。
在不斷地文化發展中,“郊區青年”也成為了法國街頭文化的代名詞,蘊含著“反叛”、“拼搏”、“白手起家”等不同含義。
社會心理解讀:
可以說,郊區青年既是的,也是的主要參與者,參照近期移民青年被殺的。他們將看做是一場革命,但這場革命卻沒有明確的、統一的綱領,對叛逆精神的堅持融入了又有點想當然的成分。說到底,郊區青年所謂的“革命”是為了享樂,享樂中得到的安逸滿足后又產生革命的需求,這是一個不斷鞏固又打破,又鞏固又打破的過程。與其說這反映了一類群體的政治訴求,不如說它更多體現了青少年心理中期待自由,追求叛逆和打破框架的愿望。
小貼士!
法國社會熱詞風向
法國的國民性格經常呈現出對立又統一的感覺,對立在于:有情調的生活和常常同時出現,盧浮宮里的古典藝術和街頭藝術形成鮮明對比。但是,深深根植于表象之下的則是共同的文化基因:自由精神和浪漫主義。在這一點上,他們有自己“深沉”的堅持,這也是面對諸多變化和挑戰中那份不變的特質。
日本それってあなたの感想ですよね
“ 那只是你的感想吧?” | 社會/時事
關鍵熱詞釋義:
在日本這個盛行“閱讀空氣”的社會,曾經國民口中所流行的“知らんけど雖然我不知道,但是……”這句話的表達更多體現出一種謹慎和自保的態度,以防自己分享出來的觀點會不被采納,被否認、甚至會被貶低。在日本文化的語境中,絕大部份的表達都是含蓄婉轉,以及極少會給予直接的否定。因此,過往這句話的盛行也表現出日本人在人際互動和職場中的滿滿求生欲。
不過,新一代的日本年輕人似乎不會這么謹慎,甚至開啟了“直接回懟”。“それってあなたの感想ですよね那只是你的感想吧?”這句話就體現出與之前的回應完全相反的態度。
社會心理解讀:
這句話開始盛行,尤其是在日本年輕人的群體當中,既體現出了年輕一代的自我意識與傳統日本性格之間的區別,也體現出了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對立性。這種對立卻可兼容的特點延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普遍的感情狀態形容中也能感受到這種文化特點的存在。
捨てない “不扔東西派”
| 消費/時尚
關鍵熱詞釋義:
這個概念來自90歲的作家五木寬之先生,他提到,“但凡能留在身邊的東西,都會充滿回憶,讓人不老”。
這一概念和之前山下英子女士所提倡的“斷舍離”概念截然相反。據山下英子女士所描述,“斷”指的是停止購買和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則是需要處理掉堆放在家中沒用的物品。“離”更多是指向精神上舍棄對物質的迷戀,盡量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和自由的空間。
社會心理解讀:
兩個相對對立的提倡也體現出日本文化里以結果取向的特點。當我們在日本旅行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日本的路牌、路標非常多,這體現了日本人凡事需要“指引”的心態。我們也會發現在日語的結構中,“結果”往往放在最前面。因此上述這些作品也成為了日本大眾的“路標”。在遇到重大轉折點的時候,日本大部分民眾會下意識地向“路標”請教,而“路標”往往就是“結果”的象征,它們會指引方向卻某程度上省略和忽略了“過程”。
蛙化現象 “蛙化現象”
| 流行/文化
關鍵熱詞釋義:
這是一個近期在日本年輕人中非常流行的詞匯,描述的是本來覺得男性戀愛對象整體不錯,卻因為相處時對方的一些細節和舉措突然感到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的感覺。“蛙化”來自《青蛙王子》這個童話,只是過程反了過來,從王子變成了青蛙。我們的日本研究員指出:這個詞與中文的“下頭”對應度非常高。
社會心理解讀:
與蛙化現象對應的是蛇化現象(ヘビか),它正好指代相反的情況,也就是當對方出丑或表現得不體面的時候,大家不但不介意,反而覺得很可愛。近似中文的“戀愛腦”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狀態。
小貼士!
日本社會熱詞風向
相比于其他國家的當季熱詞,我們選出的日本這三個文化熱詞則更多聚焦于生活中細小的方面,比如社交、家庭和戀愛時的用語,同時也體現出了日本國民性格里鮮活的對立性。
生活在資源缺乏的島嶼國家,日本人需要在有限的資源里發現無限的可能性。這是他們的文化心理,也直接促使他們在細節的覺察和鉆研上下很大功夫。
澳大利亞Optimism of meat alternatives “合成肉風潮”
| 消費/時尚
關鍵熱詞釋義:
澳大利亞的肉類替代品市場別相較于其他發達經濟體,比如美國來說,無論是研發還是推廣來說都比較晚,但是它的市場發展速度和規模卻比任何其他地區都快。根據GlobalData估計,到2025年,澳大利亞和亞太地區的零售市場價值將增長570%,達到9.12億美元。
除了目前最火的植物肉,有報道指出澳大利亞或許在明年就能在超市貨架上買到“培育肉”。植物肉是由大豆、豌豆、真菌、小麥和大米等植物來源生產,而培育肉則來自活體動物、受精卵或存儲細胞庫的細胞。
社會心理解讀:
為什么植物肉在澳洲這么受歡迎?簡單總結:因為澳洲人普遍胖,但又好吃,而且還崇尚澳洲特有的“戶外生活方式(Outback Lifestyle)”。植物肉算是一石三鳥,味道和肉夠相似,讓人不用擔心發胖,還有天然原生態這層屬性。澳洲人本身文化里帶的靈動性讓他們開心地接受了植物肉這種在中國人眼中多少有些不倫不類的新型食品。
而說到培育肉,其帶有的強烈人造屬性,或許就不能很好地迎合澳洲人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了。
Reproductive Justice “生育公正”
| 環境/健康
關鍵熱詞釋義:
這個詞是澳洲女權主義者提出的關于女性生育權的口號,其主要目的在于爭取墮胎權和相關的醫療保障。在此前美國社會史無前例地針對墮胎權開了倒車之后,澳洲在今年通過一項法案,讓女性能夠更容易獲得用于孕早期流產的MS-2 Step藥物米非司酮。這無疑賦予了女性對于生育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不過,在澳大利亞目前的醫療系統下,仍存在針對女性生育權的一些問題,例如:許多醫生無法進行人流手術,許多醫院不提供人流服務等。
生育公正即意味著,在給男性提供足夠多方便的避孕措施的同時,也需要給女性提供更多的關懷和便利,尊重她們對自己身體的選擇權和支配權。
社會心理解讀:
生育公正之中對于流產后女性關懷的爭取非常值得我們注意,因為流產本身即是一次創傷事件,對于女性的心理和身體都有很大的影響。據報道,英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女性在流產后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的癥狀。
之所以會產生創傷,不光是因為孕婦在潛意識中已經與孕育在體內的幼體產生了一定的連接(無論是依戀還是恐懼),更因為意外懷孕本身是一件羞恥的事情,而流產更是可能讓他人認為自己拋棄了作為母親的傳統角色。再加上澳洲的傳統氛圍,相比于中國,澳洲女性更有可能會因為流產而產生抑郁、焦慮和自卑的內心感受。
Phone ban during music festival
“音樂節手機禁令”
| 流行/文化
關鍵熱詞釋義:
在澳大利亞舉辦的This Never Happened電子音樂節中,主辦方禁止觀眾在觀演過程中使用手機。他們將貼紙發給觀眾,要求觀眾貼住自己的手機攝像頭。所以說,與其說是禁止使用手機,不如說是禁止觀眾拍攝演出現場。
This Never Happened的概念創始人,本身也是一名音樂人的Daniel Goldstein表示,許多人已經忘記、或從未經歷過沒有手機的演出了。他希望能與新一代的觀眾分享多年前Club演出的沉浸和專注的氛圍。令人欣慰的是,這個理念和舉措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接受。
社會心理解讀:
對于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原住民們”來說,攝像頭代替了我們的眼睛,機器代替了我們的感受。這或許是當今時代所有人共有的心理特征:記錄一件事情往往比身處其中更加重要,發到社媒打上話題標簽的炫耀感與參與感,正在吞沒我們對于世界現場的微妙感知。
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我們與自然的連接感不斷變弱。因此,到了戶外,我們更傾向于拍照,因為我們已經不擅長用五官感受;由于社交網絡和碎片化視頻的影響,我們在觀看現場演出時,也沒辦法長時間集中注意、投入地欣賞,只能拍視頻發朋友圈。而手機禁令,其實就是喚醒我們的感官,重新培養注意力和專注力的方法。
小貼士!
澳大利亞社會熱詞風向
澳洲人的祖先在剛來到這片土地的時候,就經歷了與自然斗爭、抗衡的過程,拼搏過后,達成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因此,崇尚自然已經刻進了澳洲人的文化基因。這一點不光體現在他們對產品的選擇上,希望原生態、非合成;也體現在對自我的關注和愛護上,希望能更好地作為主體去感受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