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配鑰匙的店最近(附近配鑰匙的店最近地址曾家)
文/圖 岳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段佳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2月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呼吁,要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居家過日子,“小修小補”少不了,這既是一種物盡其用的良好習慣,也是一種厲行節約的可貴品質。但不知何時起,城市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修理攤悄悄變少了,“磨剪子、戧菜刀、配鑰匙……”的吆喝聲漸漸遠去了。于是,為了“小修小補”,人們不得不大費周章,四處尋找。
“小修小補”是百姓需求,從事“小修小補”也是一種就業選擇。它不僅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也能解決部分人的就業,是城鎮煙火也是民生。
“小修小補”是一種就業選擇
擦鞋、皮鞋換底、磨砂鞋打理上色、皮鞋修復補色、配鑰匙……鐘師傅的業務不少。他的店位于岳陽樓區五里牌運通街入口處,店面不大,但是比較顯目。
鐘師傅是邵陽人,1999年來到岳陽,憑借修鞋的手藝,在五里牌運通街租下了這間小門面。后來,愛人也來到岳陽。20多年時間里,他們以店為家,修補鞋子、配鑰匙為業。門面最初月租金只要幾百元,如今,已漲至1500元。對于“小修小補”行業來說,算不上壓力很大,但是,也是一筆大的開銷。
再小的業務,鐘師傅也是認真的。
“修鞋是個功夫活,一般看難度大小、時間長短來收費。”說話間,鐘師傅拿起一雙男式皮鞋開始修補,這是他剛收下的準備修復的一只皮鞋,談妥的價格是15元。“這只鞋底側皮面破了,雖說修補面積不大,但是,費時費力,容不得半點馬虎。”作為老師傅,他不希望自己的勞動被顧客否定。這樣一個小活,起碼花費20來分鐘。
這樣的修補,在鐘師傅這里算平常的活。很多顧客需要的“小修小補”會更多一點,像脫膠補線之類。店門口,除了修補鞋子、配鑰匙的設備,還有就是顧客放在這里待修的鞋子。
這些年,他們已經不記得到底修補了多少只鞋子,配了多少片鑰匙。附近小區業主成了他們的常客,有些業主即使搬家了,也還經常光顧他們的店。
因為開店時間長,回頭客多,鐘師傅夫婦也習慣了這種修修補補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干了這么多年,已經輕車熟路了,哪怕利潤不是很高,也不會轉行。而且現在也還沒有到不得已休息的時候,因此,能干便再干幾年。
市民亟待“小”生意回歸
“買雙鞋子容易,修雙鞋子就難了。”談起自己近日修鞋的經歷,家住經開區熙園一號小區的張女士吐槽起來。前不久,張女士有一雙鞋子鞋底松了,舍不得丟棄。想到只要稍微修下,就可以穿。于是,她開著車,到附近的街巷找修補鞋子的攤位。沒有想到,找了幾條街,還是沒有找到。
于是,她來到之前住的民樂苑小區,那里之前有一個存在多年的修鞋攤位。讓她失望的是,那個攤位沒有了。通過向人打聽,才知道那個修鞋的攤位在一兩年前便“停業”了。
后來,在朋友的指點下,她才在花板橋附近找到了鞋攤。張女士說,前些年,街頭巷尾、甚至小區里都有修鞋的攤點,出門就可以解決小修小補的問題。沒有想到,如今,這卻成了個難事。
街頭小修小補攤位,便利了市民。
其實,張女士的經歷并不是個案。近年來為了維持城市的治理秩序和整潔度,不少身邊的小店小攤被清退整改,修鞋、配鑰匙、裁褲腳等便民服務遠離了居民小區,很多時候更是難覓這些服務的蹤跡。
“小修小補”面臨“后繼無人”困境
“修鞋、配鑰匙等是不被人看好的手藝活,租個場地,要付租金,本來收入就不高,不太劃算。不租個場地,街頭巷尾擺攤,風里來雨里去受不了。而且人流量稍微大點的地方,因為城市管理等原因,不方便擺攤。”談到這個話題,有過多年修鞋經歷的劉師傅談了自己的看法。
劉師傅小時候腳受傷了,為了謀生,便學會了補鞋修鞋的手藝。之后,他便在家門口的巷子里擺了個小攤,修補鞋子、修理自行車。雖然辛苦,但是收入還是可以,養家糊口之外,還有些節余。
早些年,修修補補的業務多,收費也不高,他的小攤顧客多。只要出攤,從早忙到晚。這些年,生活水平高了,修修補補的業務沒有那些年好了,來小攤修鞋補鞋的顧客漸漸少了。
劉師傅說,以前做修補的同行,都是和他年紀差不多的人,吃得苦,憑辛苦勞動賺錢。如今的年輕人,很少有人愿意學修修補補的手藝,肯從事這行的年輕人更少。他以前也曾想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下崗的兒子,至少可以讓他養家糊口不愁。但是,兒子根本看不起這個行當,寧愿閑著在家,也不“繼承”他的手藝。前兩年,在子女的強烈反對下,他收起了陪伴幾十年的修補工具,依依不舍“退休”了。
作為手藝人,劉師傅擔心行業傳承問題。如果沒有年輕人學習、從事這種手藝,這種行業的未來可想而知。再過幾年,老一批修補行業的人不干了,沒有年輕人繼承,沒有后來力量,這個行業就會慢慢消失。
修補行業說不上高大上,但在現實生活中,又不可缺少。“小修小補”就是一門手藝活,市場容量有限,經營額較低,也很難做大做強。但是,“小修小補”與大家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甚至能夠解燃眉之急。比如經常有市民不小心遺失房門鑰匙、車鑰匙等,急著要用,就需要找配鑰匙的攤位配鑰匙。可見,“小修小補”乃是不可或缺的消費需求。讓“小修小補”回歸也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網友評論
愛果果:這才是人間煙火氣,不光要有修鞋的、配鑰匙的,還得有修自行車的、蹦爆米花的、修雨傘的、握褲角的、磨剪子的……
小青蛙哎呱呱:無論此類小店和行當的多與少,都需要做到規范有序發展,才能長久。商務部發言人也特別圈出了“規范有序”一詞。題目出了,剩下如何做文章,就看各個城市了。
人間嘟嘟:這樣的“小修小補”,也是一種城市生活記憶,具有一種超越實用之上的城市溫度,溫暖著居民的心靈。特別是對于中老年居民來說,這是他們熟悉的生活,這也會讓城市生活離他們更近。
鳳凰飛飛:對于老年人來說,能有個便利的修補攤點,還是很需要的。不像年輕人,老年人即便是東西壞了也不會輕易淘汰,而是抱著還能修的心態留存著。能修能補,就是解決了老年人急難愁盼的問題。
時間煮魚:對于許多攤主、店家來說,他們的堅守,除了靠手藝來養家糊口,更有著一種留戀,舍不得熟悉的生活、掌握的手藝,以及維系了幾十年的老顧客、老朋友。
哎呀哎呀:讓不起眼的“小修小補”回歸,對老年群體是一種便利,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撫慰。對于有懷舊情結、勤儉持家的中青年來說,則是一種接地氣、煙火氣的生活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