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國家排名—美食排名第一的國家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屬于當地獨特的美食,融入了當地人的喜好與食材,不過因為習慣和口味的原因,不是所有被當地人喜愛的美食都能被全世界人民接受并喜愛。
前段時間,CNN Travel發(fā)布了一份世界美食排行榜,該榜單一經發(fā)布,便引發(fā)了全球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排在榜單前5位的分別是哪些國家的美食,咱中國美食能排第幾?
NO.1 意大利——食物原料簡單
意大利菜肴被稱為西餐之母,幾個世紀以來,意大利食物都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味蕾,有可口的番茄醬,用小麥粉做成的面點和基本上是奶油“搬運工”的甜點。
意大利菜風格濃郁樸實,講究原汁原味,意式美食鮮艷悅目的色彩,鮮嫩可口的食材,和誘人濃郁的調味都吸引著全球食客的味蕾。
如果要列舉意大利美食,90%都逃不開披薩、冰淇淋,除此以外還有意大利面,尤其是Carbonara、意大利餛飩、提拉米蘇、濃縮咖啡、Parmigiano Reggiano、Prosciutto Toscano、Nduja、Risotto ai funghi porcini、Pesto Genovese。
而且,在吃這件事上,意大利人向來瞧不起美國,覺得美國佬總是亂改他們的美食。
今天打工人的救命神器冰美式咖啡,在意大利是最受鄙視的存在。意大利最正統的咖啡只能是苦到極限的濃縮咖啡,受不了可以加奶拿鐵或是卡布奇諾,但絕對不能兌水。意大利人,把加了水的濃縮咖啡叫做美式咖啡。
目前,全意大利有800多個原產地商標,經過官方注冊的意大利美食有4800種。當你看到意大利人對申遺的熱情,才知道中文互聯網盛傳的韓國人愛偷文化遺產根本不算什么。
地理商標保護,除了面子問題,也有實打實的經濟收益。意大利農業(yè)部的官員說過,如果全世界都認真打擊沒得到標簽認證的意大利食品,意大利農業(yè)出口額一年能達到410億歐元,直接翻倍。
NO.2 中國——各省都有代表菜
曾經有一個很火的段子,一位外國人揚言一年之內吃遍全中國,結果三年還沒走出四川。從這個小小的段子,便能看出中國美食的豐富多樣。
中國,各省都有代表菜,28種花樣做法,6萬多道傳統菜點,啥都想往嘴里炫,難怪見面必問候吃了沒。
中國傳統餐飲歷史悠久,菜肴亦有許多流派,比如大家最熟知的八大菜系:魯、川、粵、蘇、閩、浙、湘、徽。
魯菜,起源于齊魯大地的魯菜,是中國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也最見功力的菜系。魯菜代表菜有九轉大腸、爆炒腰花、蔥燒海參、孔府一品鍋、糖醋里脊等。
川菜,作為八大菜系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菜系,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肴點心品種。川菜代表菜有麻婆豆腐、回鍋肉、夫妻肺片、宮保雞丁、清蒸江團、魚香肉絲、毛血旺、開水白菜等。
粵菜,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其精髓在于品質取勝,清而不淡,鮮而不俗,追求的始終是食材的本色本味。粵菜代表菜有白切雞、脆皮燒鵝、潮州鹵味、古老肉、白灼蝦、老火靚湯等。
蘇菜是“南食”兩大臺柱之一,屬于“南甜”風味。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咸中帶甜。蘇菜代表菜有松鼠桂魚、碧螺蝦仁、鲃肺湯、響油鱔糊等。
閩菜,其特點是色調美觀,以滋味清鮮而著稱。閩菜代表菜有佛跳墻、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排骨、雞湯余海蚌、百斬河田雞、武夷熏鵝等。
浙菜以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地的菜肴為代表發(fā)展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浙菜代表菜有紹興醉雞、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干菜燜肉、東坡肉、清湯越雞等。
湘菜的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湘菜代表菜有毛氏紅燒肉、發(fā)絲牛百葉、湯泡肚尖、花菇無黃蛋、剁椒魚頭、東安仔雞、臘味合蒸、永州血鴨等。
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徽菜代表菜有徽州臭鱖魚、李鴻章雜燴、黃山燉鴿、方臘魚、八公山豆腐、蜜汁紅芋、徽州一品鍋、徽州毛豆腐、屯溪醉蟹等。
即使,中國美食如此豐富多樣,但在這份世界美食排行榜,中餐只是老二。
NO.3 法國——高端代名詞
法國,高端代名詞,各大國宴都選它,更誕生餐飲界奧斯卡米其林,擁有著各種各樣的美食,如紅酒燉牛肉、洋蔥湯、煎鵝肝、馬賽魚羹、法國蝸牛、馬卡龍等等。但馬卡龍齁甜,因為馬卡龍是搭配著苦咖啡或苦茶一起吃的。馬卡龍的甜膩會被咖啡和茶的苦味中和的剛剛好。
2010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法國的傳統美食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憑借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菜譜和配方,講究的餐桌禮儀等對飲食的精致要求和深厚的文化感情成就了法蘭西民族的世界美食家的頭銜。
但其實,1533年,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著名的梅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公主,下嫁法國王儲亨利二世,30位意大利廚師隨同公主前往法國,將意大利菜傳入法國,才成為現代法式菜肴的基礎。
法國除了甜品和餐食很有名之外,法國葡萄酒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受推崇的葡萄酒之一。
法國擁有多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qū),如勃艮第、波爾多和香檳等。每個產區(qū)都有其獨特的氣候、土壤和葡萄品種,這賦予了法國葡萄酒豐富的口味和風格。
NO.4 日本——主打藝術,吃不飽
日本,吃飽就是下流,做個壽司像搞工程。典型的日本料理結合了幾道基本菜肴:主食米飯或面條配上湯、腌漬小菜和至少一道稱作「御菜」的配菜,通常是魚、肉、蔬菜或豆腐。
日本人也巨愛生食刺身,其中,日本生食食物最難以讓人接受的就是白子(魚類的精巢),餐廳里比較常見的是鱈魚、琵琶魚、河豚魚,外表看起來像豬腦,但細滑豐腴、奶油般的口感十分獨特。雖然白子可以燒烤、可以火鍋,但日本人最喜歡的還是生吃。
日本人認為河豚白子最上乘,口感細膩、鮮美芳醇,中國古代對河豚白子“西施乳”的美譽也傳到了日本。但河豚有毒,不少人根本不敢食用,為了讓日本民眾放心,日本厚生省給出明確規(guī)定,大部分河豚白子可以食用,部分河豚的白子有毒。
據統計,年人均吃魚比吃米多,年人均吃魚140斤,年人均吃米101.6斤,就是不知道核污水排海后還吃不吃。
NO.5 印度——承包全球70%香料
印度, 香料的歷史有七千年之久,承包全球70%香料,一般印度家庭常用的香料大概多達30—40種,并根據自己的喜好、家鄉(xiāng)口味、當地物產以及個人喜好自行搭配。
印度每個母親都會有自己獨特配置的香料配方,當小孩長大離家后,都會留著媽媽印度菜香料的味道,回到家后,會要求嘗嘗媽媽煮的家常印度菜。“媽媽的味道,就是香料的味道。”
其中,印版老干媽瑪莎拉(指的是溫熱的香辛料,包含肉桂、肉豆蔻、黑胡椒、小荳蔻及薑,有點類似于中國的十三香)最受歡迎,瑪莎拉在印度的泛濫,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三餐離不開瑪莎拉只是常規(guī)操作,印度人吃冰棍要加瑪莎拉,烤紅薯要加瑪莎拉,吃芝士要加瑪莎拉,甚至在吃水果的時候,都會撒點瑪莎拉。就連喝水都得兌點提鮮,可以說,它堪稱印度美食的靈魂。
此外,印度人還喜歡把食物煮成糊糊,手抓著吃更香。網絡上盛傳這么一種說法——印度食物皆糊糊。
印度人的確做什么菜都要磨成糊糊狀,不是黃糊糊就是爛糊糊,不是稠糊糊就是辣糊糊。而且,在印度,無論是高檔餐廳里的豐盛佳肴,還是街頭平民百姓的簡單小吃,都有這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