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素養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提出素質教育相關政策。經過三十余年的長期摸索,逐步探索出一條多元化的復合路徑:從最初的特長教學到新課改的探索實行,從觀念策略的輪廓勾繪到項目方案的層層落實,素質教育的議案最終寫進了國家法律,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推進實施,足見決策層對于教育現狀的深刻認識和高瞻遠矚。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單純的素質教育已無法滿足教育需求,此時,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素養培育”被提出并倡導。
所謂素養,是對外部事物的一種認識和加工的能力。而素養培育的本源,就是要讓主動學習成為一種良性習慣,使孩子們在培養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教育。
與素養培育不同,傳統的應試教育注重競爭擇優,以分數為評價標準,并在一定時間內對被測試人進行具體的量化考核。表面上看,學生們面前擺著的是統一的標準答案,學習效果的優劣瞬間涇渭分明。然而更深一步觀察就會發現,應試教育本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缺陷和矛盾:具體量化的考核標準并不能對學生進行完全科學合理的評定,框定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評價標準,從根本上束縛住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萌動發展,而且掌握核心資源的考評方缺少必要監督,考試信息的不合理輸出往往成為教育公平的切膚之痛。
不難看出,素養培育倡導的快樂寬松的學習方向與應試教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推動教育事業良性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在兩者的動態平衡中實現新的突破。作為個性化教育的領跑者,優勝教育集團經多年探索,尋求一條解決之道,并已略有成果,建立優勝派綜合素養培育中心。
優勝派綜合素養培育中心于2012年開啟素養培育研發工作,14年籌備搭建全套課程體系,經過反復論證與測試,2016年初正式推向市場。優勝派致力于5-12歲青少年素質能力培養與研究,通過基礎素養、人文素養及科學素養三大課程體系全面塑造孩子人格基礎及學力基礎,引導孩子成為信息時代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優勝派素養培育課程體系摒棄了傳統教學課程的框架,根據“全人”發展的需要,從培育學生基礎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入手,是具有時代教育特色的個性化課程。
優勝教育集團教學質量研發中心總監田旭先生認為,傳統的應試教育之所以乏善可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學評價的方式過于單調,改變現狀的唯一途徑就是選擇創新模式,讓灌輸式教學升級為“綜合素養培育”的平臺,從而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智慧性習慣,為實現“終生學習”和“個性成長”的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
田旭總監認為,優勝派的“綜合素養培育”之所以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妥善處理了長期存在的教學矛盾,重新確定了三維發展性教學目標,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向潛能轉化的目標。知識的積累只有轉化為潛在的能力,才會在實踐運用中靈活熟稔、富有效率。二是過程方法向能力轉化的目標。傳統教學之所以效率低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視了教學成果的及時鞏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要及時轉變為孩子們可以接受掌握的學習能力,這樣日積月累,必然會實現質的飛躍。三是學習興趣向穩定學習動機轉化的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才能將豐富的教學成果轉化為學生不懈探索的持久動力。
在全力打造三維發展目標的同時,優勝集團又將綜合素養課程劃分為三個體系,從三個角度精準發力、有的放矢,讓智慧性習慣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就基礎素養的培育來講,優勝派的課程設計強調數學思維的礪煉和閱讀技能的提升,通過感統課的運動項目,有效鞏固了青少年兒童的基礎能力,為其他技能經驗的積累完美筑底。就人文素養的培育來看,優勝派“綜合素養培育”強調博聞強識的啟蒙理念,通過孩子們樂于接受的形式普及百科知識、宣揚國學禮儀、活躍藝術氛圍。與此同時,優勝派將科學素養培育巧妙地融入進日常生活,讓少年學員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切實感悟到科學與生活的微妙聯系。
從優勝派成功探索的實例,我們可以看出“綜合素養培育”對于廣大青少年人格培養、實踐養成以及知識儲備的積極意義。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強,未來一段時間內,優勝派綜合素養培育中心的有益經驗將被更多地復制推廣,成為教育實踐改革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