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同學訴苦:讀出來要15年 當醫生的門檻該多高?
1月11日,《關于開展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出臺,對醫科大學生畢業后教育(各國普遍把醫學教育分為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作出規定。醫學畢業后教育在先前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下稱“住院醫師規培”)的基礎上,增加了2至4年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下稱“專科醫師規培”)。
一些醫學專業學生和家長認為,學醫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增加,付出和收益難成比例。
醫科學生的焦慮
張樺是某大學醫學院口腔學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時她選擇的是7年制培養模式,畢業后可拿到碩士學位證。住院醫師規培制度出臺后,學校將對他們的培養改為“5十3”模式,增加了1年的在校學習時間。為對他們予以“補償”,學校表示將在三年期間給他們發放《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
“我本來預想的是讀完碩士接著進入3年的博士學習階段,順利的話,博士畢業后我在29歲時就可以開始執業了。可是,專科醫師規培增加了2至4年。這樣算下來,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專科規培2至4年(培訓時間因專科類別而有所差異),我可能需要15年的時間,才有資格成為一名醫生。太熬人了!”
“剛開始看到這個文件的時候,我特別沮喪。同學們都說趕緊轉行吧,哪怕去學校門口擺個燒烤攤或是去貼膜呢?”張樺告訴記者,文件出臺期間剛好是學校期末考試的時間,她連復習準備考試的心思都沒有了,覺得沒有出路了。父母告訴她,實在不行就出國,可是張樺告訴記者,“我比較傳統,并不愿意出國。”
當然,不一定每個人成為醫生都需要這么長時間,“幸運的話,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可以完成住院醫師規培,可以節省2至3年的時間,如果就讀納入專科醫師規培試點的臨床專業型博士學位,可以再節約2至4年的專科醫師規培時間。但是,學術型博士如果將來要從事臨床某一專科工作,畢業后還是得參加專科醫師規培。運氣最不好的是那些剛剛讀完醫學博士畢業的人,他們在校期間沒有完成住院醫師規培,現在又面臨專科醫師規培。”山東某醫學院附屬醫院住院醫師劉陽告訴記者。
也有人不那么悲觀。網友“Luxenius”認為,至少目前來看,專科醫師規培制度并非強制性的,該政策對于目前處于培養中后期階段的人來說,就業并沒有影響,而對于尚在醫學院讀本科的,在幾年后政策變成強制性的,也不大可能會和就業掛鉤,他的判斷依據是,“突然減緩人才的輸出進度,是會出大問題的。”他認為,專科醫師規培在變成強制性規定之后,最大可能是和職稱晉升掛鉤,作為獲取高級專業技術資質的前提,例如心臟介入資格。
當醫生的門檻越來越高
1999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9條,規定了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條件:(一)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二)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后,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二年的;具有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業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五年的。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讀研期間可以報名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試通過后,可以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在有關部門完成注冊,就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住院醫師了。”劉陽說。
2013年12月底,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稱“衛計委”)發布《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對醫生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推出了“5十3”培養模式,即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的畢業生,在培訓基地接受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醫學專科學歷畢業生參加2年畢業后培訓,即“3十2”。
2016年1月11日,《關于開展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公布,推行醫學教育“5十3十X”模式。劉陽說,專科醫師規培之所以引發吐槽,是因為臨床醫師“如果想要從事某一專科臨床工作,需要再接受2至4年的培訓”。而培訓期間只享有基本工資待遇,“培訓時間太長”和“待遇太低”讓部分人難以接受。
“也許有人會覺得,為節約時間可以本科畢業就開始工作。但從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本科生很難找工作,據我所知,山東省縣級及以上醫院的臨床醫師基本都是研究生及以上才有編制,本科生原則上只能去社區或者鎮醫院。而且本科生和碩士生都需要參加規培。”劉陽說。
提高門檻能實現制度設計初衷嗎?
2014年初,住院醫師規培文件開始實施,按照文件要求,“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培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和培訓體系,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培,使得全國各地新一代醫師的臨床診療水平和綜合能力得到切實保障與提高,造福億萬人民群眾。”
專科醫師規培意見也指出,該舉措的出發點在于“加快完善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合格臨床專科醫師”,這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醫教協同完善我國醫師培養體系、整體提升臨床醫療水平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打造健康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我也認可住院醫師規培制度和專科醫師規培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提高醫生的臨床診療水平,從國外來看,一些醫療水平發達的國家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也的確是這樣的。這是一種趨勢。”張樺告訴記者。
但她同時認為,學校對他們的教育已經比較充分了。在本科階段,學校開設的課程已經包括臨床課程,她們每周會有兩天要上臨床。住院醫師規培的重點,是為了適當加大全科、兒科、精神科等緊缺專業的招收規模,同時讓醫師盡量多了解一些醫學類知識,這對醫生診療水平的提高確實有所幫助,對患者來說也是福音。“作為一名口腔學專業醫師,我并不需要面對那么多的狀況,我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名臨床醫師的素質。”
住院醫師規培能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一位醫生網友就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臨床診療能力的提升不是光泡在臨床上打工就真的提升了,而是需要教學和實踐的結合。美國頂尖醫院的resident(住院醫師)和fellow(專科醫師),每周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參加教學活動,經常是中午查個房,下午就留著值班的人,其他人全都去參加教學培訓。他們的資源非常豐富:各種場景和突發狀況模擬,完成課程后,跟著高年資的fellow完成規定例數。心臟實體標本幾百個,教學日就拿出來分小組病理解剖。病理資料齊備,持續跟進,多次討論,直到結果驗證。只有合理的工作量和教學量才能完成這些,工作量過飽和,或是沒有相應的教學安排,就成了光做事,不求甚解,最后培訓的目的是無法實現的。“缺乏嚴格規范培訓的規培都是冒牌貨。如果不把住院醫師規培先理順了,再去碰專科醫師規培,可能難以實現規培的目的。”
高門檻引發問題值得關注
根據住院醫師規培文件的要求,2015年起,該制度要在各省(區、市)轄區范圍內全面實施。劉陽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山東省2013年就開始住院醫師規培制度試點了。他是2014年畢業參加工作的,理論上來說他應該是無法規避規培的一批。但實際上,國家目前還沒有這么多的規培基地,承載能力有限,再加上所在醫院的一些原因,他目前無法參加規培。他說,在很多醫院,因為一些住院醫師都是沒有編制的,同意這些人參加培訓意味著不僅要在培訓期間給他們發基本工資,還無法確保他們將來培訓結束提升臨床診療能力之后會繼續留在醫院,對醫院來說,他們不愿意“為他人做嫁衣”,所以一般也不會同意讓這些人參加規培。
規培制度的實施還帶來了其他問題。據上海部分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反映,規培制度讓他們畢業都成了問題。
他們在信中反映,為貫徹落實住院醫師規培制度,2015年9月,《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發布,按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碩士專業的研究生,畢業時須持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和執業醫師資格證書,通過畢業論文答辯,達到碩士研究生畢業要求,方可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及學位證。政策出臺后,很多地方都允許相關專業先實習,但是,上海市兩所醫學院校不允許相關專業學生先實習,導致他們沒有參加國家級規培的資格。這意味著他們拿不到碩士畢業證和學位證,也就無法進入醫療機構就業。
而張樺說,她本來報考的是本碩連讀的7年制培養模式,卻因為住院醫師規培的出臺被迫變更學制,改為“5十3”培養模式。她說,這意味著她需要晚畢業一年,白干一年活兒卻無工齡工資。“我愿意接受規培,提高自己的臨床診療能力,但醫生也是人,也需要養家糊口,長時間讓我們拿著基本工資,我真的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劉陽告訴記者,住院醫師規培和專科醫師規培針對的都是具有事業單位性質醫院的臨床醫師,對于私營醫院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在私營醫院,醫生的定級與工資是醫院自己可以決定的。“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規培制度接連出臺,可能引發醫學人才向民營醫院流動。”(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