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炮兵學院無攤派硬指標卻年年獲大獎
“一個初級任職院校,竟然連續4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隆冬時節,沈陽炮兵學院研發的“邊海防部隊氣象水文信息系統綜合集成”課題獲得2015年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該學院連續第4年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年4獲大獎”的喜訊不脛而走,引發持續熱議。
該學院多年來始終堅持立足教學搞科研。曾經有人提議:科研創新是學院辦學實力的重要標志,應該給各教研室定一些科研的硬指標,以此激發大家的攻關熱情。可學院黨委對此態度鮮明:科研攻關是為了破解部隊訓練作戰瓶頸問題,我們鼓勵創新,但不能硬性攤派,以免讓大家為完成任務而本末倒置。他們明確規定:科研攻關不規定硬指標。
科研攻關沒定硬指標,為啥年年獲大獎?“我們不規定科研硬指標,卻規定下部隊的硬指標。”該學院領導一語道破奧秘所在:他們硬性規定,所有教授每年下部隊不少于30天,調研不少于3次。他們還組織教員利用新學員來院培訓以及與部隊聯教、聯訓、聯演等時機,廣泛開展自主調研,摸清制約部隊戰斗力提升的瓶頸問題,從中找準科研攻關的課題。
“下部隊成為硬指標,看似與科研毫不相關,實則切中要害。”該學院雷達指揮教研室教授夏忠武深有感觸地說,正是在全軍多個炮兵部隊的調研中,他才發現了制約炮兵部隊戰斗力提高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我軍炮兵雷達不斷增多,各種新老雷達多代同堂,相互之間無法組網,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炮兵戰斗力的躍升。
針對這一問題,夏忠武教授帶領科研團隊集智攻關,研發出“炮兵雷達組網技術研究及應用”,在全軍首次實現炮兵雷達組網,使炮兵部隊真正擁有了更為靈敏高效的“千里眼”“順風耳”。這一成果改變了我軍炮兵雷達作戰模式,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越了解裝備瓶頸,越知道打仗所需,科研攻關就越能出成果。”該學院院長瞿新奎說,4項成果項項切中部隊訓練瓶頸,都對戰斗力生成起到直接推動作用。2014年,他們著眼遠程火箭炮列裝后氣象保障難題,研發的“遠程精密彈道氣象保障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應用后大幅提高了我軍炮兵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劉建偉 都吉君)
科研攻關的陣地在部隊
■劉建偉
科研攻關不規定硬性指標,卻連續4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沈陽炮兵學院這一科研現象再次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想打仗之所想、急打仗之所急,才能不斷結出真正對戰斗力有貢獻的科研碩果。
一個是科研的硬指標,一個是下部隊的硬指標。這兩個硬指標的破與立,折射的是沈陽炮兵學院黨委的政績觀,但又何嘗不是我們開展科研工作的好方法。
該院的做法成功之處就在于:他們認識到了科研攻關的目標是打贏,方向在戰場,陣地在部隊。通過一個看似不相關的硬指標,卻引導專家教授和部隊實現零距離,和戰斗力建設心連心。試想,胸中裝著使命、心里裝著部隊、眼里裝著問題,這樣明確的攻關課題能不切中戰斗力建設的要害嗎?
各級黨委支持科研攻關,既要端正政績觀,更要教給好方法。千萬別忘了,科研攻關的陣地在部隊。這,也正是這篇新聞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