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務竊密:1張普通部隊訓練照泄露諸多軍事信息
小心!你被“大數據”鎖定了
■孫遷杰 馬建光 孫洋舟
進入新世紀,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核心技術構成的“互聯網+”,正作為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掀起一場覆蓋全社會范圍的生產、生活、思維和工作方式的變革。軍隊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概莫能外。
可喜的是,“互聯網+”不僅為社會發展增添了新動力,也為軍隊在武器研發、情報分析、技術偵察等諸多領域帶來了新發展。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同樣給軍事信息安全領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美國實施多年的“棱鏡”計劃,就是依托其網絡霸權對他國信息安全實施的大舉入侵。
有專家指出,“互聯網+”本質上是以“大數據-云計算”共同體為載體,通過對海量數據的計算和挖掘,找出其相關性,從而發現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現象、規律,實現對數據的創造性使用。
軍隊的核心和主體是軍人。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步放開使用,軍人與網絡的互動變得越來越頻繁與無處不在。自我們打開手機或敲擊鍵盤的那一刻開始,人機交互過程就處于被記錄、被分析和被利用的狀態。當軍人的網上行為變得有跡可循,其帶來的涉軍信息安全問題也開始日益凸顯。
引發個人信息泄露,存在“鎖定軌跡”的巨大威脅。軍人群體的上網行為具有明顯特征,比如在社交軟件頻繁轉發涉軍文章、喜好瀏覽軍事類新聞,再加上使用的一些APP軟件能自動記錄出行路線、完成購物通聯信息,這些網上行為數據一旦被“有心人”加以分析,軍人用戶的身份就極易被鎖定,性格、喜好等個人特點也會隨之被獲悉,其潛在危險可想而知。
這誘導一些不法分子購買云服務并惡意利用其巨大威力。例如,即使一張普通的部隊訓練照片,在海量圖片信息和云計算強大的圖像匹配能力處理下,都很容易造成部隊駐地、人員編制、主戰裝備等諸多軍事信息的暴露。
借助云計算超強能力展開惡性攻擊。云計算具有大型機構壟斷性、超大規模性和服務廉價性等基本特征,
跨數據庫共享引發涉軍信息泄露。軍民融合式發展和軍地共建往往涉及諸多數據庫信息的共享,如果管理不當極易造成涉軍信息泄露,給“互聯網+軍隊+地方機構”的新型軍地共建實踐蒙上陰影。
古語道,“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大數據來“勢”洶洶,其造成的涉軍信息安全問題源自于個人的網上行為,治理之道關鍵在人,引導和管控好人的思想是關鍵。首先,應當認識到軍人不可能隔絕于時代,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互聯網進軍營,以積極的作為應對“互聯網+”;其次,要管控好軍營互聯網終端使用平臺,防止用網行為失管失控;再次,要增強反制意識,對敵人的破壞行為要有應對預案和手段。此外,還應針對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環境的新變化,及時制定及更新相關法規條例。
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大數據的背后蘊含著巨大的軍事價值,毫無疑問地會被用于戰爭領域。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石,軍人必須具有“謀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先見之明,審時度勢,密切關注這片新的戰場空間,搶占制勝新高地。
(作者系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