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雷一隊二分隊分隊長郭志有正在排除地雷。  黃 巧攝

5月的滇南邊陲,驕陽似火,蛇蟲肆虐。

“踏著我的腳印走!”5月5日下午,記者輾轉來到富寧縣田蓬鎮龍包村時,云南省軍區掃雷三隊三分隊官兵在副隊長路穆道的帶領下,一步步向雷場深處挺進。

“我們又一次為世界放飛和平!”云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指揮長陳安游告訴記者,去年11月初展開中越邊境云南段排雷行動以來,已掃除雷區面積6.8平方公里,掃雷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山岳叢林地掃雷,自然條件差、作業難度大、危險系數高——

直面進退考驗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在中越邊境組織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排雷作業。此外,中越雙方還在勘定兩國陸地邊界期間,共同組織了較小規模的勘界排雷。隨著沿邊地區的開放發展,尚未排除的地雷問題開始逐漸突出。去年11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我國在中越邊境又一次組織實施排雷作業。云南省軍區迅即組建掃雷指揮部,展開雷場勘查、抽選人員等相應工作。

得知中越邊境又要組織排雷,云南省軍區官兵紛紛主動請纓,請求出征排雷戰場。短短一周時間,便有上千名官兵提交了申請書和報名表。邊防某團上士李志華接連寫了3份申請書,申請執行掃雷任務。他說:“這些地雷不排除,邊境地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得不到保障。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進,不能退。”

云南省軍區按照個人自愿、組織挑選的原則,遴選了400余名軍政素質過硬、身體素質優良的官兵,并優先抽選了被原成都軍區授予“排雷英雄”榮譽稱號的馬永信、蔣俊峰等24名有過排雷經歷的干部。

“我們是來啃‘硬骨頭’的!”云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政委周文春告訴記者。周政委參加過中越邊境第一、二次大面積掃雷和勘界掃雷,對雷場情況比較熟悉。這次奉命再出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雷場勘查,掌握第一手資料。然而,難度比他意料的更大。分布在中越邊境云南段的雷區、雷場,大都處在陡峭的山崖、茂密的叢林、鋒利的山石之中,通行和排雷作業都極為不便。同時,因自然沉降、滑坡塌方等因素,導致雷場變化大、探測定位難,作業人員稍有不慎就可能觸雷,發生致傷致殘等情況。另外,雷區地處亞熱帶叢林地區,濕熱多雨、蛇蟲遍布,危險無處不在。

人員集結后,掃雷指揮部迅速采取骨干教、外出學的方式開展臨戰訓練,讓大家掌握常見地雷、未爆炸物識別及其排除方法,掌握探雷器、探雷針等裝具的操作使用技巧,具備在雷場上“刨地瓜”“繡十字繡”的功夫。

雷場情況復雜、險象環生,作業人員稍有不慎就可能意外觸雷——

直面生死考驗

“轟隆……”寂靜的雷場突然火光一閃,一股濃煙伴隨著巨大的爆炸聲騰空而起。硝煙散去,排雷官兵身著防護裝具,手持探排雷工具,在陡峭的山間小心翼翼地向前仔細搜排。

5月8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山高坡陡、地勢險要的麻栗坡縣八里河東山雷場,看到掃雷一隊教導員焦之新帶領官兵正在排雷。此時云霧雖然遮住了太陽,可氣溫仍有29℃。記者站在雷場邊,汗水不停地流淌。雷場里,官兵穿著厚重的防護裝具,一點點搜排著爆炸物。待焦教導員脫下防護裝具,記者好奇地試穿了一下,14公斤重的防護裝具像個“金鐘罩”,不透一點氣。穿著1公斤重的防爆鞋,雙腳像灌鉛一樣難以前行。掃雷官兵每天都要穿著這身防護裝具,蒸著桑拿般走進雷場,把一個個爆炸物從地里刨出來,然后逐一排除。

“困難再大,我們也要堅決拿下。”焦教導員說,他們的任務區山高坡陡、怪石嶙峋,有的地方垂直高差在1000米以上,有的雷場坡度有八九十度。雷場爆炸物種類繁多、交織混埋、辨識難度大,作業人員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意外。為早日排除雷患,他們根據不同地形條件,采取掃雷彈爆破排雷、人工搜排的方法進行作業。

雷場號稱“死亡地帶”,掃雷就如在刀尖上跳舞。中越邊境第一、二次大面積排雷行動中,就有官兵不幸被炸傷和犧牲在雷場。這次大面積排雷,危險依然隨時在考驗著每名掃雷官兵。“這些地雷埋藏在邊境上,具有殺傷力。”

“展開作業。”5月9日上午,記者隨掃雷四隊官兵來到老山雷區,只聽隊長龍泉一聲令下,官兵立即穿戴好防護裝具,進入雷區實施人工搜排作業。記者看到,掃雷官兵先用探雷器仔細探一遍,然后用掃雷耙刨兩遍。“嘀嘀嘀……”一名戰士的探雷器突然發出聲響。只見他用探雷針一針一針地刺探著信號來源區域。確定位置后,他俯身趴在地上,雙手小心翼翼地扒開表層泥土。幾分鐘過后,一枚防步兵地雷暴露了出來。

“排雷必須膽大心細!”龍隊長說,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超過這個重量可能就會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探雷針和掃雷耙的力度,必須拿捏得十分準確。每次上雷場,龍隊長除了身先士卒帶著大家探雷、排雷,還要不時叮囑后面的戰友注意安全,謹守操作規程。

掃雷部隊臨時組建,官兵一些利益受到影響——

直面得失考驗

掃雷二隊教導員杜文凱是在雷場上得知自己被列為轉業對象的。今年41歲的他,是掃雷指揮部所屬主官中唯一的營職干部,按規定已達到最高服役年限。為了參加這次排雷行動,去年他主動要求留了下來。每次進入雷場,他都是走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并把最危險的“硬骨頭”留給自己。

“我的人生在雷場,夢想也在雷場。”這是杜文凱的心里話,也是400余名掃雷官兵的心里話。在掃雷指揮部,像杜文凱一樣接近或達到服役最高年限的干部還有12人,其中8人以前都參加過邊境排雷行動,得失面前他們全都安心盡職、心無旁騖,不畏生死沖鋒在排雷一線。

云南省軍區組建的掃雷指揮部是臨時單位,官兵晉職晉級一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大家絲毫沒有因此分心走神,而是叫響“為人民掃雷,為軍旅增輝”口號,默默地在排雷戰場戰斗著。

掃雷一隊副隊長楊繼榮曾參加過中越邊境第二次較大規模掃雷作業和勘界掃雷,戰士提干的他現職還是副營。去年他已做好轉業準備,但聽說中越邊境要排雷,便主動申請來了掃雷隊。有朋友勸他說:“你都有了一等功,還跑去雷場與死神天天打交道,圖個啥?”楊繼榮對他們說:“提職、轉業晚兩年沒關系,排雷的事一天也等不得。”

掃雷四隊三分隊分隊長張波是從西藏軍區抽調來的,來云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報到的頭一天,結婚剛滿一年的妻子正好隨軍到拉薩。從西藏到云南,張波不但與妻子再次兩地分居,而且西藏到云南的工資也減少了很多。“明明可以過得安逸,為何非得雷場受苦?”面對同學和朋友的奉勸,張波平靜地回答說:“為邊疆群眾清除這些地雷,犧牲再多我都覺得值!”

采訪中,記者遇到了許多像杜文凱一樣超齡服役、像楊繼榮一樣任現職多年的掃雷官兵,聊及這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切身利益,他們都顯得非常坦然和淡定。他們平靜地對記者說,只要把這些危及邊疆群眾生命、影響國家對外開放的地雷消除了,吃點苦、受點累、失點利都值得,因為排除地雷是他們的職責使命。(張常德 黃巧 本報記者 嚴浩)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luwanhua.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胡独奏北国之春| 曲丹个人资料简介| 烽火流金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 同志电影副歌1080p| charlie sheen| 《之后》电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观看| 谷桃子| 张小波简历及个人资料简介| 男生虐茎虐睾视频网站| 邓布利多之谜电影| 挂耳染发图片大全| hd经典复古性mature| 电影喜剧明星演员表| 消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电影吻隐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40集电视剧陈一龙| 青春之旅动漫| 红星闪闪歌词完整版打印| 免费看黄在线看| 最佳李纯信| 749局啥时候上映| 50字精美优秀教师个人简介| 何玲| 潘霜霜惊艳写真照| 《之后》电影| 自拍在线| 泰星mike| 山楂树之恋35集免费观看电视剧| 教育向美而生读书心得体会| 在线高清免费观看| 母女大战| 外出韩版| 维维豆奶粉| 佳偶天成泰剧| 荒笛子简谱| 母乳妈妈忌口胀气食物| 陈浩民演的电视剧大全| 高天妮| 秦江池姜小说免费阅读全文最新章节| 夜生活女王之霞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