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最坑的品牌-充電樁口碑最好的牌子
新能源這幾年的發展相當的迅速,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技術更新迭代速度也很快。不少網友認為,汽車會沿著燃油——混動(過渡)——純電動的技術路徑發展下去,純電車將會成為“終極方案”。因此,不少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幾乎都會考慮純電車。
但結合實際用車的場景和目前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來看,疆哥還是給出一個中肯的建議:沒有家充樁的消費者,最好不要買純電車!
為什么這么說?盡管網友們將其認定為未來汽車發展的終極方案,但如今在使用過程中仍有諸多缺點,譬如補能速度慢、冬季續航衰減、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等。當然,純電車也有其獨特的特點,包括用車成本低,造型前衛,智能化程度高,這些都是純電車不可否認的優點。
不過歸根到底,用車的便利性和成本,是購車消費者在漫長的用車周期中最為關注的。
如果家里沒有一個固定充電樁,那么用外部任何品牌的商業充電樁,經濟性能都不明顯。電動車的經濟性能,只存在于家用充電樁上。目前家用電是按時段收費的,一般充電時間的成本是0.6元/度,在凌晨充電成本更低(可低至0.2元/度)。
但相比之下,外部的商業充電樁,其電費+服務費的綜合成本大概也要1.5元/度電,按照百公里15kWh的能耗計算,每公里的成本也在0.25元左右。而且,電動車價格本來就和普通燃油車有較大差距,折合到總的用車成本上,就會缺乏競爭優勢。
另外,補能的速度也會影響消費者的用車體驗。按照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超充站/換電站的普及度并不足夠,部分地區甚至找都找不到。如果家住的小區或上班的地方,沒有對應的補能設施,在沒有家充條件的情況下,純電車用戶在補能這件事情上并不會有好的體驗,甚至會在這上面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消費者還是得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考慮。譬如,有的消費者并不打算充電,而是選擇換電的方式,這就要確保家住地/上班地至少有一個是“電區房”;如果上班的單位能提供充電,對于普通上班一族來說,即便家里沒有家充,也是可以考慮的。
不過,疆哥建議,如果沒有車位或者無法安裝充電樁,同時沒有換電、充電的便利條件,其實更應該選擇讓人省心的PHEV車型。目前的PHEV車型在長期饋電狀態下,油耗也能控制在5L左右,這樣的能耗是可以與一眾油電混合的車型(卡羅拉雙擎、本田i-MMD、日產e-POWER等“藍牌混動”)相媲美的。
隨著新能源的發展,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一些地區和城市具備了普及純電動車的條件,純電車生產、銷售、回收肯定會逐步完善。或許等到那個時候,家充才不再是購買純電車的必要條件。對于這個觀點,你又怎么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