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建發房產-廈門建發房產張曉毓簡歷
界面新聞記者 | 王婷婷
界面新聞編輯 |
風頭正盛的建發房產近期多個項目遭遇購房者維權,暴露出這家閩系國資房企大舉擴張后的內控、管理問題。
今年初,建發國際行政總裁林偉國曾信誓旦旦喊出“今年新增2000億貨值的土地是沒問題的”。如今2023年“余額”不足一月,建發離這一高調目標還有約504億的貨值,想要完成并不容易。建發國際是建發房產旗下的地產業務上市平臺。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建發房產全口徑新增貨值1496億元,權益新增貨值1331億元,位居行業第四。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土拍中,曾經“出鏡率”極高的建發這次并未出席。在業內看來,能否拿到地塊本就面臨運氣的考驗,昔日擴張欲望強烈的建發則直接棄權,或許內部對投資政策也有調整。
與不少內地房企發展路徑類似,建發在沖規模的同時也出現品質下降、品牌聲譽下滑的問題。據界面新聞了解,近幾個月以來,建發在上海、寧波、長沙、南寧等多個城市的項目均遭遇購房者維權。
在一名房企內部人士看來,建發拿地似乎并未認真算賬,投資精準度有待提高,看起來是為了規模擴張而激進投資。拿錯地就要接受相應的代價,如項目滯銷、虧損等,甚至有拖累企業正常經營的風險。
最近,銷售單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的上?!ぬK河望將建發擴張“后遺癥”推向公眾視野,不僅項目在預看房時暴露出質量問題,還可能因項目開發成本過高而難以盈利。
房地產行業發展邏輯已變,告別了昔日的高增長時代,當前市場仍處于底部修復過程中,而建發的擴張步伐還在不斷加快,想要在進一步鞏固行業地位的同時又能疏解擴張“后遺癥”,對建發來說將是一大考驗。
“避雷建發”
“曾經有多信任,現在就有多懷疑?!?/p>
在一名建發業主看來,“現在的建發,已不是原來的建發;外地的建發,也不是福建的建發,是一言難盡的建發。”
鐘琴曾經也是“建發粉”,她向界面新聞表示,現在建發不少樓盤配置都降低了,“貴點沒關系,但品質還跟不上,真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p>
李虎認為,以前建發主要是在福建大本營,項目不多可以慢慢做,也做得很好。這兩年建發在全國擴張厲害,品控和管理有些跟不上。
陽洋是上海建發蘇河望一名業主,她是在前不久的項目預看房時發現了多個問題。她告訴界面新聞,今年10月中旬,位于普陀區的蘇河望項目開展了“預看房”活動,整個項目從小區外觀到內部設置都存在問題,而且連“預看房”這個環節,在流程上都不符合規定。
“比如看房時間未提前一周告知業主,未包含至少兩個非工作日。另外,未進行分戶驗收,也不符合預看房規定。”陽洋表示。
蘇河望項目是由建發、融創聯合開發。不少業主在預看房后反饋,小區內建筑現存在多項質量問題,包括并不限于:外立面嚴重不平整、建筑主體多處漏水、室內嚴重滲透發霉,以及外墻大面積使用合同中未寫明的EPS泡沫材料,“此類材料在小區未交付時已出現大面積的嚴重破損,安全度低,隨時可能脫落,有安全風險。
關于EPS泡沫材料問題,陽洋表示,業主代表曾與開發商溝通,表明無論是售樓時公告還是售房合同,都注明“外墻飾面大面以外,局部的材質應為石材、金屬線條、鋁板”,并沒有提及泡沫材料。“結果開發商說,沒寫不代表不能用。”
多次溝通無果后,11月20日,接近500名業主寫了一封34頁的《關于解決上海市普陀區新房“蘇河望”項目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函》,控訴開發商存在大量質量問題、嚴重減配、偷工減料、欺詐銷售等。
陽洋告訴界面新聞,11月底,業主們與開發商的談判終于有了一些進展,開發商也給出一些承諾,但還沒有最終確定,“還沒簽書面東西。”
12月6日,陽洋表示,“目前談判組反饋,開發商同意做出一些改進,估計還要一兩周才有最終消息,但也怕說得好,做得不好。”
時間拉回至2021年2月,上海開啟當年首場土拍,融創聯合建發以64.52億元競得普陀區石泉社區W060402單元B3-2地塊,溢價率36.15%。隨后,該項目正是今日的“蘇河望”, 為純住宅項目,過會價格達10.16萬元/平方米,將于今年12月末交房。
項目拿地時過高的價格,讓后續開發面臨不小的成本壓力。
一位業主表示,我們看到了項目預算降低,偷工減料的內容,項目總投資、實際投資和開發成本賬目也對不上。
根據建發股份財報數據,在2021年、2022年、2023年半年報中,列出的蘇河望項目計劃投資總額分別是80.44億元、79.62億元、79.33億元。三次數據雖差別不大,但并不一致也能說明開發商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對投資有調整。
更重要的是,2023年半年報顯示,蘇河望項目截至今年6月30日,預收收入總額為73.04億元,但其開發成本的總投入已達到77.38億元。業內認為,考慮到資金回收速度、資金成本等因素,待項目于今年底交付時,大概率會出現虧損。
上海項目遭遇維權,只是建發擴張“后遺癥”的一個縮影。在全國其他城市,無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建發項目都存在被業主質疑質量問題的情況。如江蘇太倉建發泱著業主就明確表示,“避雷建發!”
廣西南寧五象建發印月的一名業主也表示,感覺被項目坑了,建議別買建發。
寧波建發春江悅一名業主則告訴界面新聞,該項目減配降質嚴重,包括合同上18平方米的門廳也被縮小,室內裝修也很差勁,有明顯的偷工減料痕跡。
各地業主們反饋的這些質量問題,都期待開發商建發能采取實際行動,在合同規定范圍內,滿足業主們的合理訴求。
激進擴張
建發近期在各地爆發的質量問題,與其這兩年大舉拿地擴張規模相關。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多數民營房企都主動或被動地變得“理性”起來,不再隨意投資,連萬科都開始追求“活下去”,但自帶閩系房企“愛拼才會贏”精神的建發卻選擇逆周期擴張。
2022年,建發已實現逆勢突圍。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建發以1673億元的銷售額位居行業第10名,首次成為TOP10房企,2021年的排名還是18位。
這家閩系國資房企的目標遠不止于此,在2023年表現得更為兇猛。今年前11月,建發房產以1638.9億元的銷售額位居行業第八名,排在其后的是龍湖和金地;權益銷售額1220.4億元,超過綠城位居行業第七。
如果銷售排行榜還不能完全看出建發的規模野心,那么高調拿地就顯而易見了。
今年以來,建發已在公開市場拿下55宗土地,既涵蓋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成都、福州、廈門、溫州、寧波、東莞、南京等一二線城市,也在漳州、龍巖、寧德、麗水等三四線城市加大布局。
基于此,今年拿地排行榜中的座次也經歷了大幅調整。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今年前11月,建發房產權益拿地金額達到714億元,晉升行業第三名,僅少于兩大央企開發商保利和中海。
“沒有規模就沒有話語權”,這句話放在建發身上依然成立。除了要拿2000億元貨值的土地,建發管理層也明確提出今年要追求10%-20%的銷售額增長。
按照今年的拿地體量,建發不出意外在2024年的房企銷售榜上還會再進一步。
當沖規模作為集團策略,牽引各個經營決策,在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對品質的要求和管理不一定能跟上擴張節奏,接連爆發項目質量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于建發執著沖擊規模,業內也有不同看法。有房企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建發不積極拿地,就會面臨沒項目做的境地。這兩年擴張太快,內部管理也沒跟上,人員流動非常大。
也有房企人士認為,當前階段確實是具有資金優勢的國資房企做大的好時機,建發會發力是在意料之中,何況建發本身在地產行業就有一定積累。
福建一名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就建發而言,在福建還有足夠的影響力,融資能力也強,相較絕大部分民營房企來說,當下綜合優勢明顯?!霸趶B門也有出現項目維權,但維權的動機大多是房價跌了或配套沒完全落實?!?/p>
近兩年來,房地產市場下行,不少房企面臨增收不增利,一些民營房企陷入流動性危機,就連頭部房企也在公開債券市場出險,債務高筑,爛尾樓現象也時有出現,如期“交付”成了購房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這或許也是許多購房者選擇建發的原因,認為建發作為一家國資房企,交付必然能夠保證。一名熟悉建發的業主表示,建發在福州做的基本都是中高端盤,目前交房還不錯。
但走出福建后,建發的“福建大哥”光環褪去,想要在新的發展階段取勝,品質一定是突圍之道。
作為一家國資房企,建發在這兩年行業保交付的大背景下,只完成基本的交樓顯然不能讓業主和投資者滿意,應該要承擔更多國企職責,保證有品質的交付,在行業下行背景下做出表率,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行業頭部房企的身份。
遺憾的是,建發還沒開始重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