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建議供需雙輪政策驅動 釋放消費升級潛力
中新網7月1日電(記者 石睿)目前,“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快速鋪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1—2月的4%回升至5月的6.4%,預計二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支撐將進一步增強。不過,短期刺激消費政策難以真正擴大消費總量,部分深層次問題亟待更高層級的統籌設計和制度突破。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觀察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報告提出了上述觀點,強調實現從消費修復向持續擴張的轉變,必須在需求與供給兩側同步發力、協同推進,通過雙輪驅動的政策體系,方能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內需基礎,釋放消費升級潛力。
需求側“增收入、強保障、穩預期”
《報告》顯示,需求側改革包括通過提升勞動報酬與農村財產性收入,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以通脹目標為錨穩定市場信心,從收入來源、風險保障與預期管理三方面系統增強家庭消費能力與意愿。
針對“增收入”,《報告》建議應涵蓋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兩個層面。在初次分配環節,需要持續提升勞動報酬占比,推動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使勞動者在國民收入中獲得更合理的份額。
在再分配環節,應健全稅收調節和轉移支付體系,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支持力度,擴大住戶部門的可得收入。改善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可探索構建“自愿退出宅基地—落戶城市—獲得財產性補償”的制度安排,增加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財政性轉移支付收入。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趙波分析稱,農村居民收入主要來自于務工收入和農業收入,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而農村居民的房產是一種“沉睡資產”,當其進入城市,如能從制度上提升他們的財產性收入,將有助于降低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針對“強保障”,《報告》建議實現實質性的社保全國統籌,并大幅提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保的待遇水平,縮小制度間、群體間和地區間的保障差距。
為此,建議由中央政府主導發行特別國債,專項用于補充養老、醫保與失業保險基金,實現從“地方補貼兜底”向“中央統籌主責”轉變。相較于傳統基建刺激,財政資金注入社保體系更有助于提升居民對未來財富與健康支出的保障預期,降低預防性儲蓄,穩定中長期消費行為。
針對“穩預期”,《報告》建議構建以通脹目標為錨的政策傳導體系,將“實現并穩定在2%–3%的CPI通脹”也作為宏觀調控核心目標。實現溫和通脹目標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穩定和提振內需。
供給側“降成本、強激勵、拓準入、補人才”
在傳統宏觀政策邊際效應趨弱、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結構性產業政策正日益成為推動內需增長的重要杠桿。
《報告》提到,供給側改革包括聚焦制度性成本壓降與要素高效配置,重構地方財稅激勵,打破關鍵服務領域準入壁壘,引導多元主體競爭供給;同時健全服務業人才培養與保障體系,推動消費從“買得起商品”邁向“用得起服務”。
對于“降成本”,《報告》顯示,目前,部分服務業企業仍面臨較高的運營負擔,包括服務業面臨用地貴、拿地難;較高的電價負擔;開辦流程繁瑣、監管規則不確定性較高等問題,因此建議有效降低服務業企業在土地、能源和制度環境等關鍵環節成本,為消費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趙波認為,當前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無論是從刺激消費的角度,還是從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角度,各地應該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服務業發展關鍵在于營造更加便利、低成本的市場環境。
對于“強激勵”,《報告》建議推動建立“增值稅+消費稅”協同的雙稅激勵體系,形成與本地消費能力掛鉤的財政分配機制,重構稅收制度中的地方激勵機制,使地方政府在推動消費繁榮中獲得更強的財政回報。
對于“拓準入、補人才”,《報告》建議加快破除影響民營與外資機構進入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性壁壘,同時,完善服務業人才體系,緩解技能型人力的結構性短缺問題。以績效導向機制推動多元主體有序競爭,以人力制度創新支撐基層服務穩定擴張,不僅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更能增強居民消費信心和支付意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