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保護區飼養員丁澤良正在喂養長江江豚。 吳淘淘 攝
“每天巡護時看到江豚探頭換氣,就像看到自家孩子一樣親切。”保護區飼養員丁澤良一邊喂食江豚一邊介紹道。除了每天記錄江豚的進食、行為和健康狀況,為它們準備新鮮的餌料魚,飼養員還要時刻關注水溫,確保飼養網箱內的溫度時刻保持在20℃左右。從事飼養工作15年來,丁澤良記下200余萬字的飼養日志。2020年,經他野化訓練的“貝貝”成功放歸自然,成為國內首例人工繁育江豚野化個體。
在保護區指揮中心,江豚智能監測平臺正實時監控水面動態。高清攝像頭、無人機與水下聲吶構成“天眼地網”,一旦發現異常,巡護員可迅速定位處置。這套系統不僅緩解了人力壓力,還通過聲影像技術全天候追蹤江豚活動,為科研提供精準數據。
“我們正謀劃新一輪江豚野化放歸,并探索生態旅游。”據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蔡家奇介紹,近年來,保護區打造了“長江江豚苑”景區,自2023年運營以來,接待游客數量從1萬人次增長至2024年的3萬人次。成功舉辦第六屆“長江江豚保護日”主題活動,開展攝影大賽、繪畫展覽等系列活動,吸引超1萬游客和居民參與,還增設國際豚類保護研討環節,提升了生態保護關注度與參與度。
據農業農村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從2012年的1042頭回升至1249頭,其中天鵝洲保護區貢獻了6.1%的種群增量。這片30公里長的長江故道,成功探索出"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生態修復"三位一體的長江生態修復模式。
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天鵝洲保護區的故事印證著長江之變,訴說著人與自然的雙向奔赴。正如飼養員丁澤良所言:“看著江豚回家,所有的堅守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