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紅寺堡:閩寧“牽手”讓移民子女教育結出“幸福果”
中新網吳忠4月30日電 題:寧夏紅寺堡:閩寧“牽手”讓移民子女教育結出“幸福果”
記者 于晶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23萬移民從西海固8縣區遷徙而來。多年來,紅寺堡區秉持“教育一人、改變一家”的樸素信念,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教育布局規劃、財政資金投入、資源配置保障上全力傾斜,只為給移民子女鋪就一條優質、公平的教育之路。
教育要發展,師資是關鍵。年輕的紅寺堡區教師隊伍活力充沛,卻也急需經驗豐富的教師“傳幫帶”。閩寧教育協作框架的搭建,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強勁的教育活力。
紅寺堡區與福建惠安縣十所學校“一對一”結對,300多人次福建教師跨越山海前來支教,他們不僅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更將沿海地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毫無保留地分享給當地教師。與此同時,紅寺堡區也積極選派教師前往福建學校跟崗學習、參加培訓,這種“雙向交流”機制如同橋梁,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紅寺堡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福建支教老師莊小敏便是這支“教育先鋒隊”中的一員,有著20多年教齡的她,來到紅寺堡區后,迅速被學生們“苦學”的精神所打動。清晨五點多,校園里就已傳來朗朗書聲,孩子們刻苦求學的模樣讓她既心疼又欣慰。面對這份熾熱的求知欲,她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物理老師俞秋玲同樣積極投身支教工作,她深度參與物理學科的集體備課、教研組會,與當地年輕教師共同探討教學難題,分享教學經驗,為年輕教師的成長助力。
據悉,紅寺堡區通過新建、擴建學校,將初中和高中集中到縣城,鄉鎮小學畢業生根據劃片全部對口直升城市初中,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同時,推行“強校+弱校”“城區校+農村校”的城鄉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成立3個教育集團,輻射城鄉1.1萬余名學生,實現校區間師資動態優化、課程全域共享、資源無差別供給。
如今的紅寺堡區,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學在紅寺堡”的品牌效應日益凸顯。2021年本科升學率突破40%后持續攀升,2024年高考一本和二本上線率分別達到13.7%和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