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內蒙古扎賚特旗,扎賚特旗柳編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鳳英編制柳編手工藝品。 萬家穎 攝
“柳編全部由手工完成,一件作品少則幾分鐘,多則幾小時。”柳編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鳳英介紹,“由于材質的限制,柳編的手法不能隨心所欲,主要有平織法和麻花織法,所編圖案有菱形、鏈條形、波浪形等。通過技巧和圖案的巧妙搭配,再加上削、剪、穿、插、扭等多道工序,才能使枝條變成工藝品。”
李鳳英告訴記者,柳編車間于2021年成立,吸引了不少人返鄉就業。“現在大概有30多人,其中包括7位傳承人。”
師從父親學習柳編技藝的王玉賢,17歲時便能做出柳編成品。20世紀90年代,王玉賢創辦了自己的柳編廠,如今成為合作社的一份子。
王玉賢熟悉柳條的習性,不知疲倦地帶著新人學習柳編,“每個柳編制品按大小有不同的價格,每人每天增收60—12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一年可增收上萬元。”
大小不同的葫蘆、方便實用的柳筐、栩栩如生的小鹿……經過精心挑選和處理的柳條,色澤均勻,質地堅韌。手持柳條,王玉賢手法熟練地進行穿插、編織、固定,一件柳編手工藝品的雛形便顯現出來。
柳編現在已經成為王玉賢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空閑時間,她都會坐下來編織、研究、創新。“在產品設計上,我們結合現代審美和國際市場需求,融入布與鐵的創意,讓簡單的編織線條與規則紋理碰撞出精致感。”
“以前編制的筐子、籃子,現在經過創新,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比如首飾盒、雜物筐等。”李鳳英說,柳編原料韌性強,成品輕巧耐用,且綠色無污染,在海外備受青睞。“目前,合作社柳編制品年銷量約10000件,銷往荷蘭、美國、加拿大、日本等16個國家,年銷售額可達10萬元以上。”
李鳳英說,隨著電商升級,曾經一個個悶頭做產品的柳編藝人,如今不僅通過新媒體平臺教授柳編技藝,而且成為新晉帶貨主播,柳編制品銷量將迎來新的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