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永慶在辦公室。(沈陽所供圖)
1965年出生的王永慶在沈陽所工作了近40年時間,曾參與過多個型號飛機的總體設計與研究,培養出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今年4月底舉行的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王永慶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走進王永慶的辦公室,最引人關注的是他柜子里擺放的各式飛機模型。每拿起一款模型,他都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該型飛機的獨特之處以及當年參與設計時的趣聞軼事??梢哉f,這些等比例縮小的飛機模型也是他在沈陽所辛勤奮斗的印記和寫照。
指著中國首款艦載機殲-15的模型,王永慶說道,“艦載機與陸基飛機的最大差別是什么?在于能夠在艦上起降和運行。別看就這么幾個字,它給飛機設計帶來了諸多特殊要求?!?/p>
“艦載機的核心在于確保著艦過程中的軌跡精度,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被貞浧饸?15的研制過程,王永慶感慨萬千。他說,“從天上看,航母甲板就是巴掌大小的地方。四道攔阻索必須在36米的距離內完成任務。我們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據王永慶介紹,彼時,中國航空工業的基礎設計能力還未達到全三維數字化的水平,設計工作需要在圖紙上繪制二維圖。而他與團隊成員們在研制殲-15時,首次嘗試使用三維數字化發圖。“大家白天黑夜都泡在機房,一遍遍地測試、調試,最終成功實現了三維數字化發圖的全面應用?!蓖跤缿c說,這一創舉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為后續型號的全面數字化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永慶表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型號飛機“井噴式”面世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以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顧誦芬等人為代表的老一輩航空人艱苦奮斗,從預先研究到技術突破,從系統思維到體系建設,他們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為中國航空工業探索出一條自立自強的發展道路。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沈陽所創新推出了首個數智標審系統,打造了數字員工,實現了技術文件與設計數模的標準化審查自動化。
“這個系統能夠自主完成大量繁瑣的審查工作,讓科研人員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更重要的科研工作中去。”王永慶說,“這是我們在智能化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未來航空科研工作的發展方向?!?/p>
在新技術探索上,王永慶和他的團隊還引入了備受關注的Deep Seek大模型,并結合實際需求,深入研究大模型在復雜問題分析與解決中的應用前景。“目前,相關技術已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為未來的航空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p>
圖為王永慶在工作。(沈陽所供圖)
技術創新關鍵在于人才隊伍建設。王永慶說,自己十分樂見所里的“90后”已經開始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攻關任務。王永慶回憶稱,在殲-35A的研制過程中,該所涌現出一批拼勁十足的青年科研人員,經常為了完善設計方案而加班至深夜。“他們功底扎實、創新意識強,讓我看到航空的未來充滿希望。”
王永慶說,懷揣航空強國理想的青年一代就應該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同時在堅持自我的狀態下持續創新,并持之以恒地為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做出貢獻。
這不僅是王永慶對青年一代航空人的期許,也是他對自己未來工作的要求。“為了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我們航空人該付出就得付出。落實到戰斗機設計研制上,我們該沖就得沖,為國家研制更多好用、耐用、頂用的武器裝備是我們的責任,因為咱就是干這個的?!?/p>
在采訪尾聲,王永慶說,“我已經60歲了,還有機會繼續投身于型號研制,依然還有很多新事物想去研究和探索,我感到很幸運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