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蒙曼(前一)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探訪秦直道遺址。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攝
5月1日起,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的蒙曼,先后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地踏訪,迅速引發關注。
在社交媒體上,“蒙曼踏訪內蒙古”一度火爆。業界人士認為,蒙曼在內蒙古掀起了一場“文博熱”“文化熱”。
在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蒙曼探訪懷朔古城遺址時,她俯身撿起一塊蓮花紋瓦當,指出其紋飾是北魏時期多元文化交融的縮影。在固陽天盛成秦長城遺址,蒙曼贊嘆古人“利用天險、巧筑屏障”的建筑智慧。她感嘆:“這里蘊含的建筑智慧令人驚嘆!”
5月2日,記者在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見到蒙曼時,她正在為現場民眾“答疑解惑”。
“胡笳十八拍,這個pái字的讀音是pō。”在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參觀的蒙曼表示,“pō的讀音是古音,當然現在大家都在讀pái。”
“為什么讀pō?”旁邊一名觀眾對蒙曼的說法提出疑問,記者注意到,為了解釋這一讀音,蒙曼分別引用蔡文姬《悲憤詩》中的多個詩句,給予作答。
“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僅僅一個讀音,就能延伸出這么多的文化常識。”從呼和浩特市趕來的王佳對記者說。
“蔡文姬曾經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嫁給了左賢王,居住了12年,并育有二子,您怎么看這段歷史對鄂爾多斯市的重要性。”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蒙曼認為,這段歷史當然對鄂爾多斯的歷史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從學術上還有待商榷。
在蒙曼所著的《蒙曼女性詩詞課·邦媛》中,蒙曼認為,蔡文姬在胡地(指鄂爾多斯)生了兩個孩子不假,但沒有證據證明,她嫁給了左賢王,“恐怕是左賢王身邊一個沒有名分的侍妾。”
在位于鄂爾多斯境內的秦直道遺址上,蒙曼充分體現出一名學者的嚴謹,她一直在詢問當地考古部門,腳下的土地到底哪一塊是秦直道?但終未找到答案。她感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真相或許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內蒙古大學教授郎寶如認為,五一長假,蒙曼能夠與內蒙古民眾一起解讀歷史、傳播文化,對于當地文旅的融合發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