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間,嘉善縣一“小院”度假營地外景。嘉善縣傳媒中心供圖
“之所以取名為‘小院’,是因為大部分活動空間,都集中在這個小小院落中,與大自然無縫連接。裝修也以鄉野間常見的石塊、原木、竹子等材料為主。”小院主理人況佳俊介紹,在保持鄉野基調基礎上,小院主打吊爐火鍋,就餐也是在露營帳篷中,新奇玩法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如今,該店鋪帳篷預訂量已超過90%,主理人還在節假日推出篝火、表演、音樂會等儀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
類似場景,已不局限于品嘗美食,更像一場鄉村風情“微旅行”。文旅消費過程中,民眾更是在參與一種生活理念——感受“慢生活”與“自然原味”。
書法體驗、植物拓染、香囊手作……在嘉興市海鹽縣澉浦鎮朱家門,游客手持打卡地圖,漫步古村,體驗“原生態”勞動課。
上海游客車英華用顏料與楓葉制作一幅植物拓染畫,將朱家門自然之美用畫作保留下來。“原本以為只是普通村落,沒想到內有乾坤,白墻黛瓦、花團錦簇。在朱家門走走逛逛,體驗手工活動,很愜意。”車英華眼中滿是驚喜。
朱家門是當地六里村的一個傳統村落,繁盛于北宋時期。如今,該處仍存有10幢清代至民國年間的民宅。為留住“原生態”,當地多次啟動基礎設施改造、景觀提升工作,讓古老村落煥發新生機。
談及村落變化,94歲的姚新寶老人十分欣慰,“這幾年,老房子修繕一新,連我家也重新裝修了。看到游客越來越多,欣賞這里的一磚一瓦,我心里別提多自豪。”
眼下,保留“鄉味”基礎上,故事化鄉村表達、多元化消費體驗、日益便利的硬件設施,化身鄉村“引流”密碼。百花齊放的鄉村文旅,折射著民眾從“柴米油鹽”到“詩與遠方”的消費升級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