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朱恩國在醫院照料老人。孫楊洋 攝
同樣的疑問環繞在朱恩國家人心中。轉崗護工之初,父親不理解他的選擇。明明有“體面”崗位,為何要去做又苦又累的護工?
“身邊人的質疑可以理解,但我希望證明自己,告訴他們我能行。”朱恩國堅定地說。剛參與護理工作時,他面對老人有些“不知所措”,護理失能老人偶爾也會感到尷尬。但想到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邊,自己就是他們的“親人”,一切顧慮便煙消云散。
如今,在醫院各處,時常聽到人喊“小朱”,朱恩國總是面帶微笑熱情回應。為逗老人開心,他會在病房內唱歌、跳舞,“看到老人們臉上的笑容,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住院老人性格迥異,與“00后”相差好幾代,如何與他們保持良好溝通?
朱恩國說,和老年人相處要細致、用心,讀懂“小心思”。有一位老人年輕時喜歡唱越劇,朱恩國閑時就陪她一起唱;有位老人吃飯故意拖拖拉拉,實則是想讓護工多陪伴一會兒,朱恩國就為其提供“情緒價值”……
作為年輕人,他有自己的“工作法則”。醫院支持下,他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護理日常,展示“銀發經濟”無限可能,視頻播放量10萬+;為提升護理工作專業性,他正在備考初級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考試,希望早日獨立承擔護理工作。
“小朱學習很認真,會把我說過的每一句話記在心里,我相信他一定能做好,我們這個行業也需要年輕人。”鄭玉霞欣慰地說。漸漸地,父親對小朱也越來越支持,常常給他加油打氣,鼓勵他照顧好老人。
“人口老齡化加劇、‘銀發經濟’崛起背景下,護工角色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護工不是簡單的‘伺候人’,還要求專業知識和人文關懷,發展前景廣闊。”朱恩國說,他想用行動回應偏見,讓更多人看到養老護理行業的專業性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