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沙腦包村標準化雞舍。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八萬羽蛋雞唱響“致富曲”

  在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沙腦包村蛋雞養殖場,標準化雞舍里機器轟鳴,傳送帶將一枚枚金黃的雞蛋整齊碼入蛋托。

  “以前村里鹽堿地多、人多地少,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靠著養雞,不少人又回來了。”沙腦包村黨支部書記孫乃卓感慨道。

  轉機始于2018年。沙腦包村探索出“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養殖場,企業引進自動喂料、溫控設備,擴大養殖規模。

  如今,養殖場蛋雞數量從4.4萬羽增至8萬羽,日均銷售雞蛋超6000斤,銷往周邊城市的商超、農貿市場。“企業年賺500多萬元,村集體每年增收16萬元,大伙兒都嘗到了甜頭。”孫乃卓掰著指頭算賬。

  村民王引娣一家更是“三份收入”落袋:50畝玉米通過訂單農業被高價收購,每畝多賺120元,農閑時到養殖場打工,半年掙4萬元,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年純收入突破10萬元。“以前守著鹽堿地發愁,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好了。”王引娣笑得合不攏嘴。

  沙腦包村的成功,讓烏拉山鎮找到了“城郊經濟”的密碼。如今,全鎮形成“種植+養殖+旅游”融合發展格局:東烏拉的葵花籽、沙腦包的“金頂黃”糖玉米成了搶手貨,大漠胡楊林生態游吸引八方游客,村民的錢包越來越鼓。

圖為工人在挖“沙漠人參”肉蓯蓉。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兩萬畝梭梭織就“綠金鏈”

  與烏拉特前旗的田園風光不同,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被426.9萬畝沙漠覆蓋。曾經,風沙肆虐讓當地人苦不堪言;如今,這里卻因一種植物“逆風翻盤”——被譽為“沙漠人參”的肉蓯蓉。

  連日來,在磴口縣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工人們穿梭在梭梭林中,用鐵鍬刨開沙土,乳白的肉蓯蓉破土而出。

  “肉蓯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既能賣錢,又能固沙,一舉兩得。”公司董事長魏均介紹,目前基地種植梭梭2萬畝,今年預計采收肉蓯蓉5000畝,每畝收益200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梭梭根系發達、耐旱抗風,在沙漠中扎下“綠色屏障”。據了解,磴口縣種植肉蓯蓉、甘草等中藥材14萬畝,紅棗、釀酒葡萄等經濟林1萬畝,發展優質牧草近50萬畝。曾經的“沙窩窩”,如今成了生態修復、農牧業、光伏、旅游融合發展的“聚寶盆”,沙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

  “以前風沙大,莊稼都種不活,現在梭梭綠了,肉蓯蓉賣錢了,游客越來越多。”當地牧民李建國放下牧羊鞭,在基地當起技術員,月收入超5000元。“守著沙漠也能過上好日子,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產業矩陣里的“振興密碼”

  從沙腦包村的“小雞蛋”到磴口縣的“大沙漠”,巴彥淖爾的鄉村振興實踐,靠的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我們秉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理念,深入挖掘各地特色資源稟賦,致力于為每個村莊、每個鄉鎮量身定制契合自身發展的特色路徑,讓鄉村振興的步伐走得更穩更實。”烏拉特前旗旗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趙福平說。

  下一步,磴口縣將繼續深耕“沙產業”,計劃擴大肉蓯蓉種植面積,延伸產業鏈,開發保健品、中藥材深加工產品;烏拉山鎮將進一步完善“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吸引更多游客體驗鄉村游。

  黃河水長流,產業興正酣。在巴彥淖爾,越來越多的村莊正用智慧和汗水,把“沙害”變“沙金”,將“小產業”做成“大文章”,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luwanhua.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王的条件| 李乃文宋丹丹朱媛媛演的电视剧 | 颁奖典礼图片| 国产高清一卡2卡3卡4卡乱码| 宗利群| 小鲤鱼历险记肥鲶鱼| 猛鬼追魂| 暮光之城1高清完整版| 部队换季保养广播稿| 大石桥联盟| 何时是读书天| 洋葱电影| 打手板心视频80下| 在路上 电影| 色蝴蝶| 阮经天新电影| 超级方程式| 穆丹| 天然气一立方多少钱| 成龙电影全部电影作品大全| 快手快枪快手演员表| 回响在耳边的____声450字| 浪漫体质| 阎良之窗| 爱情买卖网站 电影| 高级英语第四版课后答案| 骨妹| 美国派7| 大场久美子| 欧美日韩欧美日韩| 六字真言颂怙主三宝| 男人不可以穷演员表| 362329| 青岛啤酒价格一览表| 美姊妹| 河中石兽是几年级的课文| 10种齿痕图解| 丝绸之路上的美食| 红日歌词完整版| 潘雨辰主演的电视剧大全| 徐蔓华|